中新社福建大田10月29日電 題:臺灣茶人深耕福建大田:「來了忘歸」
作者 林春茵 顏全飈
「來了忘歸」。臺灣制茶名師張慶泉「醉茶」之後留下的這幅墨寶,高懸在福建大田東方美人茶葉專業合作社茶室裡。
28日,第十一屆高山美人茶文化活動節在福建三明市大田縣舉行。大田剛剛獲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授牌「全國十大魅力茶鄉」,當地屏山霧海茶人家茶園也獲稱「全國三十座最美茶園」。
大田地處閩中,山巒峻峭,雲霧繚繞。1999年,大田引進臺式茶類「東方美人」,逐步實現產業轉型、價值提升。
張慶泉,就是首位來到大田傳授東方美人茶的臺灣茶農。在臺灣茶界,張慶泉赫赫有名。他是臺北市文山區木柵區農會茶葉產銷班的負責人,是臺灣「鐵觀音王」九連冠得主。
在電話裡,張慶泉告訴中新社記者,他的種茶「寶典」跟一種全身碧綠的小蟲有關。它學名叫「小綠葉蟬」,喜歡吸食茶青嫩芽,受侵蝕的茶青製成的茶葉是烏龍茶的頂級品種,臺灣稱為椪風茶或福壽茶,福建則稱為高山美人茶,果蜜香濃、茶湯回甘綿長。
「只有不施肥、不打藥的土地才能長出小綠葉蟬。臺灣的種茶理念改變了大田的生態。」內洋村茶農蘇啟綿說,剛開始,大家將信將疑,但當年就發現,被蟲咬的有機茶青賣出了普通茶青的十餘倍價格。
蘇啟綿即聯合百餘位村民成立了大田東方美人茶葉專業合作社,並任理事。他與張慶泉兄弟相稱,兩人經常在海拔上千米的茶園裡把茶言歡,徹夜傾談,「泉哥個性謙虛,無論如何不肯收徒,我們以『情』換他臺灣的技術。」
小綠葉蟬帶來的改變也在地底下悄悄發生。中新社記者走入位於屏山鄉的福建大方廣茶業有限公司生態茶園,只見茶山雜草不除,茶葉果然留有蟲咬餘痕。
該公司今年僅春茶即產出5000公斤,產值逾500萬元人民幣以上。公司負責人李鵬春說,這得益於兼用臺灣茶農經驗和日本土壤改良技術,「只用四五年時間,土軟了,蚯蚓也多了,茶湯富含多種礦物質,銷售瞄準高端市場,產值一下就上去了。」
東方美人茶合作社社員蘇晉同一邊焙茶一邊告訴記者,因為國外茶葉標準嚴格,出口茶葉遭遇寒冬,「但我們的東方美人茶銷路一直不愁,合作社每年僅採茶的務工收入就超過60萬元人民幣。」
摩託車上滿載茶青的內洋村茶農郭山州則興奮地對記者說,今年他家50畝生態茶園又獲豐收,正準備引進臺灣精緻農業的民宿旅遊經驗,「講講一隻小蟬蟲和一杯好茶的故事」。
「種植生態茶葉對土地友善,傳播永續經營的理念是兩岸茶農共同的責任。」張慶泉說,「如今能夠兩岸茶農一起探索方向,感覺大有所為,樂在其中,確實『來了忘歸』。」
得益於福建在大陸率先建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林業合作實驗區,創建臺農創業園數量最多(包括漳州漳浦、漳平永福、莆田仙遊、三明清流、福州福清和泉州惠安6個國家級臺農創業園),越來越多臺農「來了忘歸」。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福建省累計批辦臺資農業項目2546個,合同利用臺資36億美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