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事事的感覺好像挺好的,就這樣待著不動,非常悠閒。無論是在逃避工作,還是純粹想偷懶,這樣的情況人皆有之,但為什麼有些人就是特別懶呢?難道他們是他們特殊的"不想起床基因"所導致?
神奇的多巴胺系統
人類演化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和身體,被塑造成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有正向的反應。運動就是其中之一。我們能夠感到的愉悅,很大部分都是從腦中的多巴胺系統傳達到身體各部分的。對很多人來說,運動所帶來的愉悅,和美食和情慾一樣有吸引力。
美食和情慾對我們都有極大的吸引力,我們可以輕鬆去享受它們。但雖然運動是人類生理不可或缺的,它對某些人來說還是有些掙扎與困難。
從老鼠開始的實驗
科學家們在老鼠身上發現了一些有趣的基因關係。他們將老鼠區分成兩組,一組比較喜歡跑滾輪,另一組則不喜歡。
而這個差別在他們的後代身上十分明顯。經過十個世代以後,喜歡跑滾輪的老鼠群比不喜歡的那群多了75%的機率在跑滾輪上
而經過十六個世代後,喜歡的那組平均每天跑了3.5公裡,而討厭組只跑了2公裡。這樣看起來,基因似乎會影響我們的懶惰程度。
原來是基因在作怪
我們的基因與我們的父母息息相關,而這些基因對我們的腦部發展有重大影響。
基因與我們的積極性有關。事實上,積極跑滾輪老鼠的多巴胺系統比較發達,而這個系統掌管了我們的積極與獎賞回饋機制。他們必須維持活躍積極,不然他們的大腦就會有類似戒菸的戒斷反應,很痛苦。
也就是說,他們"天生"對跑滾輪成癮。我們的其他特性也與基因有關,像是運動或拖拖拉拉;對工作盡心盡力,或完完全全的懶惰。這樣說來,我們的懶惰還真的與我們的"不想起床基因"有關。這種基因又與我們的多巴胺系統有關。若沒有這樣的系統,你可能隨時都只想無所事事。
當大腦系統出現的問題過大時
我們所知的抑鬱症患者,就是多巴胺系統以及其它相關的大腦系統出現了問題,導致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我們可以改變
然而,積極性不完全只與你自己有關,環境也是一大影響因素。也就是說,你不完全是"天生註定"的一個懶人。你可以通過做出一些改變,比如指定一個作息表,定一個小目標等,來讓自己變得勤勞起來。
雖然要改善懶惰這個習慣很難,但知識就是力量!嘗試著從床上起來,與你的懶惰基因奮戰吧。
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個關注加收藏,我會持續分享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