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喝水》是小學二年級的一篇課文,相信大家都還有印象。
這個故事改編自伊索寓言,它告訴我們的重點是,辦法總比困難多,鼓勵我們動腦筋,解決問題。
許多家長都很相信這個道理,所以對待孩子的時候,也總是習慣於找辦法。如果自己找不到辦法,那就去別人那裡找,問專家、問權威要,一定有辦法的!
我對這個故事有全新的理解,是今天和學生聊天的啟發,希望也能給大家帶來新的思路。
我們把孩子比作烏鴉,口渴得喝水就是孩子接受教育和學習的需要,而裝在瓶子裡的水就是家長想教育的、讓孩子學習的內容(包括知識、習慣和思維等等)。至於往瓶裡扔石頭,就是家長採取的教育方式或者過程。
所以,家長的責任,是不是到處找石頭,想辦法讓瓶子的水面升高,順利讓烏鴉喝到水呢?
相當一部分家長是這種思維,她們非常熱衷於收集方法,購買學習資料,給孩子報各種課程班。
這是一種解決方法,但不是很好。因為裡面有很大的問題,就是扔再多的石頭,孩子所能喝到的水,也是非常有限的。石頭越大,喝不到的水就越多。這意味著,孩子可能不解渴。如果石頭很小,喝到的水相對較多,但是家長會非常累,疲於奔命。
另一方面,石頭很髒,帶著塵土泥巴,會汙染水質。所以,孩子喝到的水,就不是那麼好,喝得不舒服。碰到著急的家長,可能還會泥沙俱下,水就變渾濁了,水土不服,喝了甚至拉肚子。
總之,這個扔石頭的辦法,存在很大缺陷。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呢?
當然有。
最直接的,就是讓瓶子裡的水變多,水面和瓶口平齊,這樣烏鴉不就能輕鬆喝到水了嗎?
一個肚裡有很多貨的家長,不用找方法,孩子就能輕鬆學到很多東西。但是這樣還不夠,因為喝了水,瓶裡的水就少一點,還是有好多水喝不到。所以,家長的瓶裡能不能源源不斷地冒出水來,決定了孩子能學到多少東西。
這是對家長的要求。許多家長是做不到的,當她們離開學校之後就停止了學習,只剩下三板斧。這是焦慮的根源,如果想不焦慮,就要不停地學習、進步。家長想讓孩子喝到水,自己首先得有滿滿的一瓶水。
不過,這依然是不夠的。因為水裝在瓶子裡,烏鴉喝起水來很不方便。
把水裝瓶裡,是家長的習慣性做法,沒有考慮到適合孩子的喝水方式。
能不能給孩子一根吸管?這樣就能把全部的水都喝到了。
能不能把水裝在大碗裡?這樣喝水更方便,更舒服。
所以,教育的過程有很多方式,可以讓孩子喝到水,不要停留在瓶子和扔石頭的局限中。只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辦法就會源源不斷地冒出來,幫助家長更輕鬆、更好地教育孩子。
好多人和我說教育孩子的困難,很小的事情就急得焦頭爛額,但大多數問題其實都非常容易解決,換個思路就搞定了。
比如昨天一個北京的學生,講孩子在學校成績不好,老師不喜歡,同學也不和他玩,問怎麼安撫孩子受傷的小心靈?
這就是典型的扔石頭思維,當局者迷。但我一下子就跳開了這個局限,給出了三個解決思路:
第一,和老師溝通強調不能壓制小朋友。
第二,逐漸培養不被人喜歡也能好好的能力。
第三,針對小朋友在學校的適應能力進行訓練。
這三個思路,可以同時操作,都對解決問題有幫助。當然,安撫也可以做,但不是長治久安的辦法。
家長也可以再進一步,將瓶變成缸,這樣就能裝更多的水,孩子能喝個夠了。如果再進一步,是不是能變成池塘,變成湖,變成大江,大海?甚至,變成雨,是自天上降下來的甘霖,潤物細無聲。這樣,孩子就有怎麼都喝不完的水了!
今天的家長們總期待著孩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卻忘了自己也要進步,停滯不前。如果自己只有不滿的一瓶水,就算孩子能全部喝到,也只有一點點,怎麼可能超過自己呢?
如果你想讓孩子進步,那麼最好的方式是共同進步。你進步了,教育水平提高了,那麼孩子所能接受到的教育無形中也就自然變多了。與其執著於孩子,倒不如專注於自己,做無私的教育。
《道德經》說得好,「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好好思考這個烏鴉喝水的新解,一定能幫助你做個好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