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沃爾伯格有著典型的硬漢形象,膀大腰圓,作品有2010年的《鬥士》,2016年的《美國狙擊》,而今天要說的這部作品是2013年他的《孤獨的倖存者》。
這是根據馬庫斯·拉特爾同名回憶錄改編的作品,講述了海豹突擊隊紅翼行動唯一生還者的故事,真實的讓人害怕。
時間背景設定在2005年9月18日阿富汗國會大選召開之際,美國海軍陸戰隊聯合海豹突擊隊開展剿匪行動,第一次取名馬刺行動,第二次取名紅翼行動。
在與巴勒斯坦交界的山區,海豹派出四人偵查小隊進行情報收集。
影片前面的訓練和任務安排很有好萊塢大片的感覺。
一群勇猛的戰士開著新兵的玩笑,這是部隊文化,這群漢子們也需要調劑,尤其是經歷過戰爭洗禮的戰士們,往往心理上都有嚴重的障礙,影片借用這麼一種方式幽默了一把,其實真實的痛苦與孤獨遠勝於此。
且不論戰爭的正義性,就殘酷性來說,每個人都受到內心的拷問。
影片很快進入到正題,在無聊等待了許久之後,他們發現了牧羊人,對於平民「殺不殺」我相信不存在爭議,不殺平民是部隊的傳統。
在撤退到撤離點後,四人小組在一小時之後遭到了圍剿,這段拍攝是按照200人規模拍攝的,但是其實根據之後的多種情況顯示,人數在8-10人比較可信,雖然也存在10-50人數量不等的爭論,可能人數太少顯得海豹突擊隊也就那樣吧。
作為情報偵查單位,肯定是輕武器裝備,面對對方的圍追堵截,交叉火力的攻擊下很容易造成傷亡。
這段40分鐘的拍攝場面非常的真實,從上坡往下滾動是迫不得已,符合實際。
而且這群亡命之徒絕非善類,武器精良而且熟悉地形,可謂佔據天時地利人和。
但是美軍很快知道了交火的情況,並派出部隊進行支援。
殺紅了眼的匪徒絕不會放過任何倖存者,影片的高潮集中在對於馬庫斯的營救上。他肩負的是兄弟們活下去的使命,正如「你們要為國家死去,我們則要為國家活著」說的那樣。
尊嚴和信任是支撐著他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如果條件允許,他也想成為那個戰死沙場的人,可惜對方實力實在太強了,1V1還行,1VN顯然超出了能力範圍。
他無疑是幸運的,因為最先找到他的是對美軍友善的村莊,他們基於文化傳統「不惜一切代價保護需要幫助的人不受敵人的傷害」的原則對馬庫斯進行了救援。
保護弱者!這是多麼樸素的一個真理,而美國真的有認真思考過這一準則嗎,尤其是對眾多現在還受到欺壓的國家。
在戰爭上強權,在經濟、政治等各個方面,也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人道主義關懷,而在本片中,拯救他們的正是一條樸實的價值觀。
最感謝村民的人當然是馬庫斯,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他註定逃不脫死亡的牢籠。
但是拯救他的Gulab一家之後卻一直遭受著塔利班的威脅,惶惶不得終日。
好萊塢講故事的能力值得我們學習,將一次失敗的軍事行動刻畫成了個人英雄主義事跡的電影,從觀影感受來說,確實很贊,每個人為了自己的祖國都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這種精神值得歌頌。
但是為什麼會有塔利班戰略,為什麼可以避免戰爭卻執意要為之,明明可以減少傷亡,卻因為經濟等各方面原因一直在進行著。
我們熱愛和平,但是當國家主權遭受凌辱的時候,每一位國民都會義無反顧地站出來,誓死捍衛我們的主權,還是那句話「國家的領土一片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