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喚醒高校裡「沉睡」的圖書證
現在誰還去借書啊!大西瓜 繪
隨著時代的變遷,高校圖書館的大量圖書資源風光不再。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數字資源逐漸豐富的時代,如何盤活現有的紙質書籍資源,又如何指導學生更好地利用數字圖書資源?在「快餐文化」的衝擊下,高校怎樣激活大學生的閱讀熱情,為學生提供優質的閱讀服務和閱讀環境?這些問題值得思考。
暑期將近,從前,這是大學生從圖書館借書的高峰期。一些「70後」、「80後」這樣回憶大學時代的假前生活:一忙完考試,同學們便爭搶著去圖書館借假期讀物,唯恐去晚了,好書就被人借走了。而如今,此番情景不再,高校圖書借閱量逐年下降,相比過去,圖書館顯得異常冷清。
為何高校圖書館越建越大,看書的學生卻越來越少?在資訊時代背景下,影響大學生閱讀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喚醒高校裡沉睡的借書證?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調查。
「沉睡」在高校裡的借書證
出於對高校圖書館借閱率的擔憂,南京理工大學近年來做了一項調查。該校圖書館統計了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師生的讀書記錄,並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不僅全校不少借書證處於「沉睡」狀態,甚至有的師生進入學校後便沒有進過圖書館。以2013年為例,有925名本科生和194名碩士生一年內沒有進過圖書館。這表明,很多借書證沒有被使用過。
不同學歷層次學生的閱讀狀況也出人意料。「統計顯示,本科生進圖書館的比例是最高的,碩士生其次,博士生最低。以2013年的數據為例,閱讀量排在前50名的學生中,本科生佔絕大多數,碩士生約佔20%,博士生僅有兩人。」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館長張小兵分析說。
教職工的借閱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在接受調查的教職工中,教師進圖書館的頻率比學生還低,且借閱的書籍大多以專業課程類書籍為主。此外,圖書館圖書的借閱次數,每年減少1-2萬次。「這在不少高校是普遍現象,下降的數字雖然不太明顯,但是每年都呈下降趨勢,應引起重視。」張小兵說。
南京醫科大學開展的一項針對1100餘位本科學生課外閱讀情況的調查還顯示,絕大多數學生來圖書館的主要目的是上自習,其次才是借書還書等。
「這並非發生在某一所高校的孤立現象,全國很多高校都是如此。」在張小兵看來,這種現象引人擔憂。「一個人的閱讀狀況,直接影響了他的成長、職業能力和對社會的貢獻。一所大學的精神境界,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校師生的閱讀水平。」
「中國是閱讀傳統最悠久的國家,但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大,很多國人靜不下心讀書。」南理工黨委書記尹群對當前的閱讀現狀憂心忡忡,「『腹有詩書氣自華』,在這個『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多讀書、讀好書、多思考,顯得尤為重要。」
南理工青年女科學家車文荃則表示,即便從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考慮,閱讀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大學教育關鍵在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目前的大學教育中,特別強調科研創新,這並不意味著不需要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良好的語言文字功底及人文素養,不僅可以使科研工作者思路更加開闊,而且有助於他們對研究成果的梳理、歸納、總結及準確表述。」車文荃說,「目前,許多本科生、研究生在撰寫畢業論文及科研論文時暴露出的問題,如思路不清、邏輯關係不順等,都與其文字功底、人文素養、邏輯能力不足息息相關。閱讀不僅會影響學生的人文情懷和精神根基,而且會有利於學生用多維視角解讀問題,養成良好的提煉能力和表達能力。」
讀書的熱情哪去了
很長時間以來,高校圖書館都是大學生最愛去的地方。如今,圖書館借閱量下滑,是否意味著高校師生的閱讀熱情不再了呢?
「不去圖書館不代表不讀書。」張小兵並不認為目前高校師生的閱讀狀況很糟糕。他分析說,如今,電子書的流行以及自購書的便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師生對圖書館的依賴。
南醫大的調查也顯示,在課外閱讀書籍來源上,約七成學生使用手機與電腦進行網上閱讀,人數排名第一;到圖書館借閱紙質圖書的學生數排名第二;自己購買圖書閱讀的學生數排第三。
不過,張小兵表示,電子圖書並不能取代紙質書籍。「電子書更適合快餐式閱讀,如果進行精讀或科研,往往更需要紙質書籍。因為進行科研或者精讀,往往需要在書上做標註,並需要反覆閱讀。」
問題不僅僅出在學生不再熱衷紙質閱讀,包括電子閱讀在內的大學生整體閱讀意願也並不樂觀。
在影響課外閱讀的因素中,南醫大的調查顯示,半數以上學生認為自己是因為學業繁重而沒時間閱讀。
「現在基本上不怎麼看課外書了。」南師大新聞專業大三的管同學坦率地告訴記者,身邊不少同學和她一樣,離課外閱讀越來越遠。她分析的原因是,大三了,不少同學忙著準備考研或者出國,大家在課餘時間看專業書的情況比較多,或者看英語類書籍,其他「雜書」基本上沒時間看。
不過她坦言,即便是在大一、大二時,自己看課外書的時間也很有限。「在宿舍裡,同學們基本人手一臺電腦。平時上完課或下自習,回到宿舍裡,大家一般都喜歡上上網,看看電影、電視節目,放鬆一下。」
記者了解到,目前大學生的課餘生活豐富多彩,或是宅在宿舍裡上網看視頻、打遊戲、刷微博,或是上培訓班、聽講座、運動、實習、兼職、旅遊等,這些都擠佔了閱讀時間。
對於這種現象,有研究者表示,大學生擁有豐富的課餘生活是時代的進步。但是,一些高校管理者也對高校圖書資源的浪費感到可惜。張小兵告訴記者,現在高校圖書館越建越大,圖書館的圖書資源也很豐富。「比如,我校圖書館的書籍定期更新,每年會更新8萬冊左右,我們還擁有信息共享空間、研討間、電子閱覽室,經常組織讀書研討沙龍等。如果學生在大學時代,不好好讀一讀經典圖書,不參加一些閱讀活動,真的很可惜。」
激活閱讀熱情良方何在
借書證「沉睡」的板子不能僅僅打在學生身上,積極面對高校圖書館借閱量下滑的挑戰,也是高校的責任。採訪中,這是記者聽到的很多高校管理者表達的共識。
「從2013級開始,本科生在畢業前必須提交6篇不低於2000字的讀書報告,計2個學分。」去年10月以來,南京工業大學開展了以「攜經典同行,與聖賢為伴」為主題的本科生經典名著研讀計劃,專門設立了名著修讀學分,並且規定為必修學分。
該校教務處處長管國鋒告訴記者,經典名著研讀推薦書目設大學之門、思想之魂、學術之旅3個板塊。學生要在大一至大三學年選擇6部推薦書目閱讀,並撰寫讀書報告,完成後署名上傳豆瓣網。
作為一名在圖書館崗位上工作了30年的資深圖書館學專家,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張建平認為,學校在進行一些制度性規定的同時,也要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閱讀服務,要從新媒體方式的使用、信息化手段的利用、提供書籍的豐富性、增強與時代的契合度等方面下功夫。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對此,不少高校紛紛開出了自己的「藥方」。
為了喚醒「沉睡」的圖書證,南理工向本科生推薦好書;開設系列講座宣傳圖書館資源,讓學生能使用圖書館的資源進行創新性研究;開展送書上門服務,改善圖書館的讀書環境,改善上網條件等,把更多學生吸引到圖書館來。
引導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當然不僅僅是吸引更多學生閱讀紙質書籍。經常去圖書館,卻又找不到想要的書?「館藏書刊檢索與獲取」講座會幫你;「搜尋引擎的運用包括三個境界!百度和谷歌有什麼異同?」這是「搜尋引擎助力網絡學習」講座;「MeTeL號稱世界名校教學智慧的結晶,老師們在這兒能找到PPT、視頻、案例、考卷等豐富的教學資源!」這是「國道數據多媒體庫」講座……今年3月至6月,南醫大圖書館舉辦了一系列讀書講座,內容包括在線學習考試、文獻查找利用、學術資源檢索和深度挖掘、網絡學習技巧,培訓者既有資料庫的培訓專員,也有圖書館資深館員。
一些學校在探索學生喜聞樂見的閱讀習慣養成教育中也下了功夫。南京工業大學管國鋒說:「我們在校內『學習在線』網站專設了讀書報告板塊,開通互評功能,讓學生們就大家上傳的讀書報告互評打分。互評優秀的學生可憑作品參加學校舉辦的演講比賽,讓其在更廣的範圍內交流讀書見解。」
張建平分析說,數位化時代的到來,給師生的閱讀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圖書館的紙質圖書已不再是閱讀的單一來源,傳統的圖書館的確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但是,對於高校圖書館來說,這並不意味著「狼來了」,「現代的圖書館,理應跨出大樓和紙質圖書的狹義概念,應主動應對閱讀方式的變化,開發更多的電子資源,提供更多的網絡化服務,讓師生足不出戶就能閱讀圖書,隨時隨地都能享受到數字資源服務。同時,要藉助新媒體等學生樂於接受的手段,及時發布書訊,吸引學生閱讀。」張建平說,在這一方面,國內許多高校圖書館都已邁出了穩健的步伐,對於進行傳統閱讀的學生人數下降,其實不用太過緊張。
南理工、南醫大的圖書借閱情況顯示,借閱書籍的師生大多以休閒和實用為主要目的,其次是開闊視野和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南醫大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受訪者表示,圖書館的館藏書籍可以滿足他們的借閱需求,也有學生認為文學類和人際、心理類圖書不能滿足需求,幾乎所有受調查者都希望圖書館能夠推薦課外閱讀書目。對此,張建平表示,書籍購置的選擇能否與學生興趣吻合,是高校圖書館是否吸引學生的重要因素。「學校在配置一些專業課程所需書籍的基礎上,也應拿出更多資金,根據學生需求進行一定數量的圖書配置。」
張建平建議,大學圖書館還應擴展功能,不僅成為資源中心,還要成為交流和文化中心,比如,可以經常舉辦一些人文類的講壇,吸引師生和社會人士參加;營造一些類似咖啡吧的學習空間,為師生開展討論式、交流式的學習提供環境,將更多的師生引導到閱讀中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
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