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八路軍機槍手,十一年後分別成為解放軍少將、中將、上將

2021-01-10 騰訊網

有一張老照片名叫「三個八路軍機槍手」。

照片中的三個八路軍機槍手席地而坐,滿臉是笑,在他們面前,整整齊齊擺放著三挺日式重機槍。

顯然,這是一張「擺拍」的照片,而且應該是經過上色處理的黑白照片。

這可不是一張普通的照片,照片中的三位主人公也不是普通的八路軍戰士,這張照片的誕生也有著特定的背景。

首先,照片上的三位八路軍戰士都是八路軍的中、高級軍官,十一年後,他們都成為了新中國的開國將軍。

從左到右,這三個機槍手分別是八路軍120師717團參謀長左齊,八路軍129師386旅副旅長陳再道,八路軍120師717團團長劉轉連。

大授銜時,左齊、陳再道、劉轉連分別被授予共和國開國少將、上將、中將軍銜。

那三挺日式重機槍是八路軍繳獲的戰利品,這一點毋庸置疑。

再看三個八路軍軍官的穿著打扮。

不同於「雷劇」中的八路軍軍官形象,即使是「擺拍」,左齊他們也沒有像「王雲山」那樣油頭粉面,也沒有條件換上挺刮、整潔的軍裝。

再看看他們的腳,三位八路軍軍官都穿著簡陋的草鞋,八路軍物資之匱乏,抗戰條件之艱苦,由此可見一斑。

照片中,陳再道、劉轉連面向鏡頭高舉右手,豎起大拇指,只有左齊與眾不同。

仔細看照片,這才發現,原來左齊缺了條右胳膊。

左齊的右臂丟失於八路軍的一場經典戰鬥-明鋪伏擊戰。

戰鬥中,717團唯一的一挺重機槍出了故障,機槍手一時無法排除故障,急得滿頭大汗。

情急之下,左齊參謀長跳進機槍掩體,親自動手排除了故障。

機槍是修好了,可是,左齊的右臂也被日軍擊中。

戰鬥結束之後,是白求恩大夫給左齊做的截肢手術。

因為傷勢嚴重,左齊的整個右臂連同肩胛骨一同被摘掉,因為截斷了神經,直到晚年,左齊的肩胛處仍然時常疼痛難忍,不得不常年服用止疼片。

1911年12月,左齊出生於江西永新,上過3年私塾和3年國民小學,1932年7月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

左齊參加了著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還在長徵途中用步槍擊落過一架敵機,在紅軍中首創「步槍打飛機」的先例。

當時,蕭克軍團長、王震政委特地給予其通令嘉獎。

抗戰時期,左齊先後擔任八路軍120師359旅司令部作戰參謀、偵察科長,後來又歷任717團參謀長、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左齊歷任晉綏軍區第五軍分區副政委、司令員,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

建國之後,左齊歷任解放軍新疆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軍濟南軍區副政委、顧問。

1998年8月26日,左齊將軍逝世,享年87歲。

照片中,左齊雖然失去了一隻胳膊,但是依然笑得那麼燦爛。

照片中,左齊面前擺放的重機槍也頗有來歷,明鋪戰役中,就是為了搶修這挺重機槍,左齊才負傷,因而斷了胳膊。

那一年,左齊參謀長才滿27歲。

照片中間的機槍手是八路軍386旅副旅長陳再道。

陳再道是湖北省麻城人,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隨後編入工農革命軍鄂東軍。

紅軍時期,陳再道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紅4軍副軍長、軍長。

抗戰時期,陳再道歷任八路軍129師386旅副旅長、八路軍東進縱隊司令員、冀南軍區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陳再道歷任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解放軍冀南軍區司令員,解放軍河南軍區司令員、中南軍區副司令員兼河南軍區司令員。

全國解放後,陳再道歷任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解放軍武漢軍區司令員、福州軍區副司令員。

他還擔任過中央軍委顧問、解放軍鐵道兵司令員、中央軍委委員。

陳毅元帥曾經用四個字來評價陳再道-再道之勇!

1993年4月6日,陳再道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照片右側的機槍手是八路軍120師717團團長劉轉連。

劉轉連是湖南省茶陵縣人,1931年參加紅軍,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參加了湘贛根據地的反「圍剿」鬥爭和西徵。

1934年11月後,劉轉連歷任團長、紅十七師師長、模範師師長。

抗戰時期,劉轉連歷任八路軍120師359旅717團團長,曾經率部東渡黃河抗擊日軍,後來又擔負起保衛延安的重任,參加了著名的南泥灣大生產運動。

1945年5月至8月,劉轉連任八路軍獨立第2遊擊支隊司令員,奉命率隊南下。

部隊進至河南新安時,正值日本投降,劉轉連接到了新的命令,旋即奉命率部隊轉赴東北。

1945年10月至1946年1月,劉轉連擔任了東北人民自治軍第359旅旅長。

於是,同一時期,歷史上就有了兩個「359旅」。

在中原軍區,王震之前359旅的番號仍然存在,只不過旅長不再是王震,而是王震的愛將郭鵬。

郭鵬跟隨王震成功突圍後,回到了西北戰場,編入了晉綏野戰軍,郭鵬仍然是359旅旅長。

1948年11月起,劉轉連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第140師師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48軍副軍長。

新中國成立後,劉轉連歷任江西贛西南軍區第二副司令員、解放軍第15兵團第48軍軍長,解放軍陸軍第41軍軍長,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副校長。

1957年,劉轉連從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戰役系畢業,隨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第3兵團副司令員、瀋陽軍區副司令員、瀋陽軍區顧問。

1992年10月28日,劉轉連將軍在廣州逝世。

最後說一下這張照片的出處。

拍攝這張照片的是美國合眾社著名戰地記者哈裡森·福爾曼,拍攝時間是1944年,拍攝地點在延安。

當時,抗日戰爭已經打了許多年,但是,國民黨當局堅持其一貫的反共立場,除了對我根據地進行經濟封鎖、軍事摩擦外,還處心積慮地製造謊言,以抹黑我工農武裝和人民政權。

比如,國民黨堅稱「中共遊而不擊」,「中共抗日是假,擴充地盤、顛覆國民政府才是根本目的」……

為了在這場不見硝煙的輿論戰中掌握主動,中共及其軍隊必須讓人們了解八路軍,粉碎敵人的謠言,同時獲得外界輿論的理解、支持與援助。

經過多方交涉,1944年6月,蔣介石政府終於表態:同意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到達延安及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戰地採訪。

福爾曼便是記者團成員之一。

在延安,福爾曼拍攝了許多八路軍將士英勇抗擊日寇的照片,採訪了不少八路軍官兵。

他還曾經採訪了一些被八路軍俘虜的日軍士兵,參觀了八路軍從日寇手裡繳獲的大量武器裝備。

於是,在福爾曼的「導演」下,左齊、陳再道和劉轉連被臨時拉在一起,拍攝了那張著名的照片-「三個八路軍機槍手」。

為了凸顯出八路軍積極抗日、頗有斬獲,福爾曼特意讓戰士們搬來了三挺重機槍。

顯而易見,這三挺重機槍是從日軍手裡繳獲的戰利品。

福爾曼想以此告訴人們:日軍的重機槍不會無緣無故地「跑」到八路軍這裡來;

之所以選中缺了條胳膊的左齊,福爾曼的用意也很明顯:八路軍抗日的態度是積極的,而且作出了很大的犧牲。

福爾曼拍攝的照片後來見諸於國際刊物,起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誰說八路軍『遊而不擊』?」

這些照片不僅揭穿了國民黨「抹黑」八路軍的謊言,也讓外界得以窺見中共領導的敵後戰場的真實面貌。

福爾曼後來還寫下轟動中外的《紅色中國報導》,向全世界展示了真實的延安和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八路軍。

相關焦點

  • 朱福熙乙曉光晉升上將 媒體圖解解放軍軍銜
    佩戴上將軍銜肩章的朱福熙、乙曉光向習近平敬禮,向參加儀式的全體同志敬禮,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晉銜儀式在嘹亮的軍歌聲中結束。隨後,習近平等領導同志同朱福熙、乙曉光合影。哪些人有可能晉升上將?解放軍的軍銜共分5等19級,上將為最高軍銜,圖案為金色枝葉加三顆金星。
  • 陳毅所在三野的傳奇十大虎將授銜時一位大將五位上將四位中將
    前面曾經介紹過解放軍其他三大野戰軍的虎將,分別是第一野戰軍的虎將第二野戰軍劉伯承元帥麾下的十大戰將第四野戰軍林彪手下的十大虎將,是不是覺得少了點什麼,對忘記說第三野戰軍,其他三個野戰軍有十大虎將,第三野戰軍當然也不例外,第三野戰軍在解放戰爭時期也是大名鼎鼎,第三野戰軍它是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新四軍和八路軍山東軍區部隊一部逐步改編擴建而成的。
  • 新四軍第四師成立後,首任三個旅長都是誰?一人為開國上將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江北重新組建了軍部,1月20日陳毅被任命為代軍長,同時新四軍各部隊也進行了改編,在原有6個支隊的基礎上改編為7個主力師。其中第四師的前身是八路軍第四縱隊,師長兼政治委員是彭雪楓,之後政治委員為鄧子恢,全師組建之初轄三個旅,即第十旅、第十一旅、第十二旅,那麼三個首任旅長都是誰呢?
  • 民國時期各種軍銜等級演變介紹,有個軍銜是世界唯一:中將加上將
    比如說高級軍官方面,將官分為了三個等級:上將、中將、少將。這其中級別最高的是上將軍銜,相當於元帥。上將軍銜在十八世紀時曾用於俄國,當時其軍隊最高統帥授上將軍銜,號令三軍。而在一戰後,美國也開始使用這種設計,比如說潘興就在戰爭結束後獲得了五星上將的至高榮譽。北洋政府時期的時候,一開始高級軍官並不多,上將更是少之又少。
  • 八路軍六位師長,有五人後來成為開國元帥,只有一個人是上將
    八路軍六位師長,有五人後來成為開國元帥,只有一個人是上將 在抗戰全面爆發後,國共雙方再次合作,紅軍也統一接受蔣介石改編為八路軍,而南方的紅軍改編為新四軍。
  • 八路軍115師將領55年授什麼軍銜及115師是如何發展成第四野戰軍?
    1軍團)團長:楊得志(上將)、副團長:陳正湘(中將)、政訓處主任:鄧華(上將)、副主任吳法憲(中將)、參謀長:彭明治 (中將)686團(紅3軍團)團長:李天佑(上將)、副團長:楊勇(上將)、政訓處主任:符竹庭(1943年犧牲)、參謀長:彭雄 (1943年犧牲)344旅(紅15軍團)旅長:徐海東(大將) ,副旅長:黃克誠(大將) ,
  • 1955年授銜時,年齡最小的開國中將有四位,他們都是誰?
    1955年新中國首次實行軍銜制,本來這一項工作在建國後便打算實施,卻因為抗美援朝戰爭,被推遲了,直到1955年才落實,不過準備工作卻在1953年時就已經開展了。授銜儀式上湧現出了十大元帥,十大大將,以及57名上將,177名中將佔當時全軍1060名少將以上將帥的16.7%。
  • 解放軍史上各大山頭形成始末:毛澤東有8字方針
    [提要]  由於歷史的原因,我軍是由大大小小的山頭組成的,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的三個方面軍,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的三個師和新四軍,解放戰爭時期的五大野戰軍等等,是各時期的主要山頭。此外還有陝北紅軍、東北抗聯、瓊崖縱隊、東江縱隊等許多小山頭。
  • 解放軍史上各大山頭形成始末:毛澤東8字方針
    除此之外,對高級將領評銜還有個平衡問題。所謂平衡,就是照顧山頭。山頭是戰爭時期根據地的俗稱,應該說,中國革命的「山頭」是在軍閥割據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由於歷史的原因,我軍是由大大小小的山頭組成的,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的三個方面軍,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的三個師和新四軍,解放戰爭時期的五大野戰軍等等,是各時期的主要山頭。
  • 八路軍改編後,為何115師擁有8個團級單位,而其餘主力師僅6個?
    1937年8月份,在國共兩黨多次談判商議之後,雙方一致同意將陝北的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三個師。而這三個師,都將按照國軍丙種師的要求統一編制,每師定額人數一萬五千人,共下轄兩旅四團。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八路軍並沒有完全按照南京當局的要求整編,而是根據現實情況,進行了一定的變化。也因為這樣,八路軍初期的三大主力師115師,129師以及120師,實際上已經不是丙種師,甚至有的達到了甲種師的標準。
  • 「少將滿街走,少校不如狗」,國軍敘任軍銜體系有多混亂?
    所以也就有了後來的銓敘軍銜與職務軍銜的分別。 更為關鍵的是,為了實現蔣介石政治企圖,軍銜授予的狀況基本上更加普遍,所謂的銓敘廳也基本上只是掛羊頭賣狗肉,基本上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為了限制上將的名額,還額外出臺了一個規定,那就是陸軍中將加上將軍銜
  • 宋祖英團長待遇:等同少將 比李雙江低一級
    曾任空軍總司令的開國上將劉亞樓,如此描述文工團在他心中的分量。在宋祖英擔任海政文工團團長的消息傳出之後,人們的目光再度聚焦於這一軍中的非戰鬥單位。作為一個特殊的「帶兵人」,宋祖英此前曾被安上「文職少將」頭銜,而後被證實並沒有這一軍銜設置。那麼,海政文工團團長,究竟是個多大的官?一、海政文工團的級別有多高?
  • 解放軍軍銜最高的軍長是誰,只有他一人是大將
    作為解放軍的軍長,會授予什麼軍銜?一般會授中將,比如說第12軍的王近山軍長就是中將,也有上將,比如旋風司令韓先楚帶出了王牌的第40軍,他就是上將。當然了,還有更低的,比如第12軍軍長李德生和第30軍軍長謝振華就是少將。 那麼,哪位軍長的軍銜最高呢?
  • 紅軍改編八路軍,陳錫聯由師長降為團長,三個營長都是誰?一人後為...
    769團是八路軍的主力團之一,全團2900餘人,兵力相當於一個旅,轄三個主力步兵營,那麼三個營長都是誰呢? 全面抗戰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指揮員普遍降級,孔慶德任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69團1營營長,此後歷任769團團長、新2團團長,冀南軍區第8旅副旅長兼第三分區副司令員、第三軍分區司令員等職務。
  • 新中國授銜時:有3位將軍覺得軍銜低了,分別是誰?後來如何?
    近代中國歷經了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戰亂,從推翻封建社會到探索民族發展道路,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即便是建國後還有抗美援朝,在這個過程當中誕生出了無數的英雄華夏兒女,更不乏卓越的領袖、將才。直到1955年,國家局勢逐步安穩,於是在軍隊中展開軍銜制度,也是從榮譽上給將士們一個肯定。
  • 我軍除三個主力師外,還有九個留守警備團,團長授什麼軍銜?
    八路軍由原來的陝北紅軍改變而來,八路軍主要有三個主力師,分別是115師、129師、120師抗日戰爭,他們都是打擊敵人的中堅力量。同時中央專門從課室中調出9000餘名士兵,組成八路軍留守軍團,以守衛黨中央駐地的安全。 為了更高效的領導留守不斷,中央決定取消過去各單位雜亂的番號,實行新的編制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