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6日,國民黨軍7個師8萬餘人悍然在達涇縣茂林地區對新四軍北移部隊共9千餘人進行了突然襲擊,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被包圍的新四軍除2000餘人突出重圍外,大部壯烈犧牲或被俘,新四軍軍長葉挺在前往談判時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被叛徒殺害。「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江北重新組建了軍部,1月20日陳毅被任命為代軍長,同時新四軍各部隊也進行了改編,在原有6個支隊的基礎上改編為7個主力師。
其中第四師的前身是八路軍第四縱隊,師長兼政治委員是彭雪楓,之後政治委員為鄧子恢,全師組建之初轄三個旅,即第十旅、第十一旅、第十二旅,那麼三個首任旅長都是誰呢?
第十旅旅長——劉震
劉震,1915年出生,湖北省孝感市孝昌縣人,他1930年加入了孝感當地的赤衛隊,1931年參加紅軍,歷任紅軍連指導員、團政治委員、紅73師政治委員、紅75師政治委員等職務。
全面抗戰期間,劉震歷任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688團政治委員、第344旅獨立團團長、第4縱隊第344旅旅長、新四軍第四師第10旅旅長(後該旅歸第3師建制)等職務。
1945年9月下旬,新四軍第3師奉命向東北進軍,劉震任副師長,此後歷任吉江軍區司令員、第2縱隊司令員、第39軍軍長、13兵團副司令員等職務。
在新中國成立後,劉震歷任志願軍空軍司令、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瀋陽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務。在朝鮮戰場上,劉震曾指揮空三師和美國空軍交手,在三日的交戰中,共擊落F-86飛機9架,F-84飛機4架,擊傷F-86飛機2架。
1955年,劉震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92年8月20日因病逝世。
第十一旅旅長——滕海清
滕海清,1909年出生,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人,他1930年參加了紅軍,歷任紅軍連長、營長、團政治委員等職務。
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八路軍後,滕海清歷任八路軍第129師385旅教導大隊大隊長、新四軍遊擊支隊第2團團長、八路軍第4縱隊第5旅旅長,新四軍第4師第11、第9旅旅長等職務。
抗戰勝利後,滕海清率第9旅由淮北進入魯南,劃歸山東野戰軍建制,此後歷任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第9旅旅長、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6師師長、第13縱隊副司令員、第2縱隊司令員、第21軍軍長等職務。
在新中國成立後,滕海清歷任軍事學院高級系副主任、石家莊高級步兵學校校長、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務。
1955年,滕海清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97年10月26日因病逝世。
第十二旅旅長——譚友林
譚友林,1916年出生,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人,他1930年參加紅軍,歷任紅軍團政治委員、紅2軍團5師政治委員等職務。
全面抗戰爆發後,譚友林歷任新四軍第4支隊教導隊隊長、第6支隊第3總隊政委、八路軍第4縱隊6旅旅長、新四軍第4師12旅旅長等職務。譚友林是第12旅的首任旅長,不過僅僅當了二個多月後就奉命回延安學習,繼任旅長是饒子健。
在解放戰爭期間,譚友林歷任哈北軍分區司令員、第359旅副旅長、勃利軍分區司令員、第12縱隊34師政委、第39軍副軍長等職務。
新中國成立後,譚友林歷任志願軍第39軍副軍長、工程兵副司令員、蘭州軍區政委等職務。
1955年,譚友林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2006年5月22日因病逝世。
結語
新四軍第四師組建之初,全師15000餘人,1944年9月11日,師長彭雪楓在對敵作戰時不幸中彈犧牲,他是抗戰期間新四軍犧牲的最高級別指揮員。第四師是一支英雄的隊伍,據統計,在整個抗戰期間第四師主力部隊犧牲4451人,傷8576人,這尚不包括地方部隊的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