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皖南抗戰剪影

2021-01-14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新四軍皖南抗戰剪影

陳虎山

說皖南來道皖南,皖南本是好地方。

自從鬼子殺來了,大好河山變戰場。

當年京滬大撤退,兵荒馬亂苦難當。

大人老爺往後逃,百姓慌張心惶惶。

後來來了新四軍,軍民合作一條心。

涇南銅繁布陣地,堵住鬼子才安寧。

五次繁昌保衛戰,濯坑追到涇縣城,

何家灣來父子嶺,殺得鬼子心膽驚。

長期抗戰莫灰心,最後勝利屬我們。

誰說抗戰沒辦法,辦法要學新四軍。

第一抗戰要堅決,軍民殺敵要犧牲。

涇縣之戰葉軍長,身先士卒不顧身。

……

這是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奉命北撤離開涇縣雲嶺時,《抗敵報》發表的一首歌謠,題目就叫《新四軍告別皖南民眾歌》。歌謠採取鳳陽花鼓的曲調,真實地唱出了新四軍進軍皖南的歷史背景和軍部駐皖南三年期間率部奮勇抗日的歷史,表達了中國抗戰必勝的信心。這首歌謠今天讀來更是一篇澄清迷霧、糾正歷史虛無主義和別有用心者污衊新四軍在皖南「不打日軍」之謠言的珍貴歷史資料。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國主義者悍然製造盧溝橋事變,發動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妄圖在三個月之內滅亡中國。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迅速發出通電,要求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實現全民族抗戰。各地紅軍和遊擊隊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從民族大義出發,停止「打土豪、分田地」,迅速下山集中改編整訓,待命出徵。1937年9月28日,蔣介石任命北伐名將葉挺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軍長。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遊擊隊改變為新四軍。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南昌。2月上旬,新四軍軍部命令江南各部隊到皖南歙縣巖寺集結整編。全軍分為4個支隊:第一支隊,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第2支隊,張鼎丞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員;第3支隊,張雲逸兼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全軍共1萬餘人,有各種槍械6200餘支(挺)。

1938年2月,新四軍各支隊開始向皖南、皖中集中。3月至4月間,第1、第2和第3支隊分別到達皖南巖寺。4月4日新四軍軍部進抵巖寺。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分散於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遊擊隊,勝利完成了下山、開進、集中整編為新四軍的任務。這對於迅速壯大人民抗日武裝力量、開展華中敵後抗戰,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抗戰八年,新四軍從成立之初的1萬多人,發展到抗戰結束時候31萬餘人,建立了地跨蘇、浙、皖、豫、鄂5省的華中抗日根據地,成為華中抗戰的中流砥柱。新四軍及其皖南遊擊隊在皖南堅如磐石般的抗戰,貫穿八年全面抗戰始終,在敵偽頑三方強大壓力的夾縫中,依靠人民,建立起皖南沿江(屬皖江抗日根據地)、宣北和郎廣抗日根據地(屬蘇南抗日根據地)。

皖南抗戰是整個華中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概括新四軍在皖南的抗戰史實,除葉挺軍長指揮軍部直屬部隊進行的「涇縣保衛戰」,粉碎日軍對皖南兩次「掃蕩」外,主要有粟裕率領2支隊在宣城北鄉狸橋、水陽地區的抗戰,譚震林率領3支隊在涇(縣)南(陵)銅(陵)繁(昌)地區的抗戰,江渭清、王必成率領新四軍第6師16旅在郎(溪)廣(德)地區的抗戰,黃耀南率領的7師皖南支隊於皖南事變後在沿江地區的抗戰。新四軍前赴後繼,8年抗戰在皖南歷經無數次戰鬥。僅據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抗日戰爭簡史》記載,至1939年底,新四軍進入皖南抗日前線1年多時間,就與日軍作戰200餘次。另據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的《新四軍軍部在皖南》(徐則浩主編)記載,1939年8—11月,在4個月中,新四軍第1、第2支隊共打破敵人圍攻、「掃蕩」32次,進攻日偽據點10餘次,解放了敵人統治中心京滬杭附近的一些農村,建立起許多小塊遊擊基地,初步鞏固了毗鄰皖南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遊擊根據地。

抗戰期間,發生在皖南的著名戰鬥,先後有青弋江防守戰、白沙李伏擊戰、夜襲裘公渡,奔襲官陡門、繁昌保衛戰、皖南反「掃蕩」(涇縣保衛戰)、杭村大捷和狸橋更樓巷攻堅戰等。限於篇幅,本文僅對其中的奔襲官陡門、涇縣保衛戰和杭村大捷作一簡介。

奇襲官陡門

1938年6月,新四軍2支隊副司令員粟裕率部開進宣城北鄉金寶圩一帶,旗開得勝,很快就取得了裘公渡夜襲,俘虜偽軍40餘人,白沙李伏擊,消滅日軍31人的戰績。接著,又指揮部隊於1939年1月奇襲蕪湖官陡門,僅用8分鐘,活捉偽軍57人,經此一戰,新四軍在蘇皖邊界名聲大震。

1939年春,新四軍第1、第2支隊的重點是以積極行動襲擾和打擊日軍護路和修築據點部隊,阻止公路據點計劃施行。這時期,日軍採取攻守並用的姿態在江南地區建立星羅棋布的據點,密布梅花陣,企圖聚殲新四軍或逼迫新四軍退出京鎮地區。位於蕪湖市東北部5公裡處的官陡門是日軍的一處重要據點,它靠近飛機場和鐵路,地形險要,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日軍侵佔蕪湖後,即將大本營設在飛機場,在官陡門建立據點,駐有偽軍200多人,挖有壕溝,架設了鐵絲網,周圍據點還有1000多名日軍。而此處據粟裕的2支隊司令部狸橋駐地只有100餘華裡。經過偵察和充分準備,粟裕決定出其不意長途奔襲官陡門。

1939年1月18日,粟裕率領3團主力冒著大雪嚴寒,從宣城狸橋出發,沿丹陽湖東岸北進。為保守秘密,部隊夜行曉宿,從丹陽湖東岸轉到西岸,改乘預先準備好的船隻,沿河西進,在敵人密如蛛網的據點中悄悄地迂迴穿插,最後悄無聲息地逼近官陡門日偽軍據點,形成東西夾擊之勢。21日凌晨4時左右,西岸部隊率先發起突然攻擊,東岸部隊隨及開火,兩路夾攻,打得睡夢中的敵人手足無措,旋即攻佔敵人司令部,摧毀了敵人據點。從開始攻擊到戰鬥結束僅用了8分鐘,連同打掃戰場在內只有20多分鐘,擊斃大量守軍,活捉57人,僅偽軍司令1人在蕪湖未歸,僥倖逃脫。

此役,新四軍繳獲步槍70多支,機槍4挺,還有其他軍需品。官陡門之戰是新四軍進入敵後的一次出奇制勝、速戰速決的典型戰例,粟裕戰後高興地賦詩稱讚道:「新四軍膽氣豪,不畏艱苦與疲勞。七十裡之遙,雪夜奔襲蕪湖郊,敵軍無處逃。」當地老百姓還編了一首《四老闆是天神》的歌謠:「四老闆,是天神,一飛飛到官陡門,這邊唱著凱歌去,那邊急煞小日本。四老闆,是天神,一飛飛到官陡門。百姓心裡暗自喜,都誇老四是神兵。」官陡門奇襲的勝利,搖撼了駐蕪日軍的心臟,堅定了江南軍民抗戰必勝的決心和信心。

涇縣保衛戰

涇縣保衛戰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在葉挺軍長率領下對日軍的一次著名戰鬥,或稱「第二次皖南反掃蕩戰」。1940年9、10月間,日軍集中第15師團、17師團以及116師團各一部,另加偽軍,共計約1萬多人的兵力,步騎炮空各兵種聯合,大舉「掃蕩」皖南。其中一股5000餘日軍在飛機支持下,向雲嶺新四軍軍部撲來,企圖以優勢兵力,一舉消滅新四軍領導機關。

面對日軍壓境,新四軍首長葉挺、項英、周子昆、袁國平緊急召開會議,制定作戰方案,作出周密部署,以3支隊一部在南陵至青陽公路沿路阻擊、襲擾、疲憊敵人,挫其銳氣,以主力第1、第3團進至雲嶺東北的三裡店、汀潭一線,佔領有利地帶搶修工事,伺機反擊。軍部軍事會議一結束,葉挺急調6團3營趕赴雲嶺參加會戰,他親自率軍部直屬連隊和教導總隊一部,赴三裡店增援老1團。

10月7日,一部分日軍從南陵分界山與涇縣之間一帶隙地經三裡店,翻濯坑李家崗進攻汀潭,遭到新四軍猛烈阻擊,死傷二三十人,被迫撤退。稍後,日軍再次集中兵力向許村橋南幾個山頭的新四軍陣地猛烈攻擊,日軍以為找到新四軍主力,想一舉殲滅。

新四軍在葉挺指揮下,悄悄地向汀潭東山轉移。7日傍晚,日軍用飛機狂轟濫炸汀潭。新四軍主動後撤,讓開一條道路讓日軍佔了汀潭。日軍曾幾次想進攻雲嶺,但發現雲嶺四周都有新四軍重兵把守,而日軍部隊這時已經傷亡慘重,加之又冷又餓,士氣低落,見天色已晚,已經毫無優勢可言,便在三裡店和汀潭兩地之間的一個窪地裡宿營,想等到天明在飛機的助戰下,繼續向雲嶺進攻。

8日凌晨,葉挺指揮從中村和茂林趕來的後續部隊,主動出擊攻打汀潭的日軍。由於受到新四軍頑強打擊,日軍放棄攻擊雲嶺的打算,把攻擊目標改為佔領涇縣縣城。在飛機和炮火的掩護下,日軍分三路向大嶺、小嶺突圍,又遭到新四軍伏擊,日軍連夜越過雙嶺坑,繼續向楓坑方向逃竄,在飛機輪番助戰與掩護下,日軍一面縱火焚燒楓坑集鎮民居,一面強渡青弋江河。是日上午,日軍先後到達井堪王、巖潭洲、沙河裡等村落。後又兵分兩路:一路由馬騾子崗,經上東山、五裡崗、向官塘推進;一路沿上訪渡口,經張家竹園,過賞溪橋直撲縣城。當時駐涇縣的安徽省第六督察專員公署、涇縣政府等機關已經撤離縣城,城內居民大部分已轉移,日軍入城後放火焚燒縣政府與東街、南街商店鋪面及王姓大宗祠、左姓八甲宗祠等200多間房屋,姦淫婦女、搶掠財物。

得到日軍竄犯涇縣縣城的情報後,葉挺軍長果斷決定,率指揮所和預備隊迅速向涇縣開進,追擊東逃之敵。葉挺率部隊到達青弋江邊象山一帶,隱蔽在竹林間,趁敵人立足未穩之機,立即發起攻擊。日軍於下午三時許出北門撤逃。當時駐寧國縣國民黨軍40師、108師、駐太平縣新7師、駐青陽縣144師,駐南陵縣城郊52師某團奉調馳援,援軍於8日夜先後進入涇縣,分別在白塔寺山、高嶺、巖寺山、馬鞍山、西峰山、獅子山、白虎山等地布防伏擊。葉挺軍長在鄭家祠堂設前線指揮所,親自指揮在敵後追擊,形成包圍圈。

9日拂曉,日軍越過箬帽山、桐山衝,竄至桑坑,埋伏於天官山的52師某團又衝鋒下山襲擊,日軍除少數潰逃外,其餘悉被殲滅;夜宿畫眉嶺、官塘口之日軍與夜宿幕山日軍會合後,沿涇宣公路東竄,又遭據守西峰山52師某團猛烈進攻,守軍工事堅固,英勇奮戰,日軍無法前進,而退轉羅家衝。此時日軍前遭堵截,後有新四軍、新7師追擊,便一面頑抗,一面退至琴溪向赤灘方向潰逃,強渡弋江河。沿途又遭108師、40師狙擊,日軍數次強登白塔山,均被擊潰,受到重創,處於進退不得,行將覆沒之勢,日軍遂由蕪湖方向出動飛機三架,飛臨琴溪一帶陣地轟炸掃射,企圖援救被困日軍脫圍。日暮日機返去,日軍退回琴溪,連夜焚屍。10日,日軍出動36架飛機飛臨陣地,輪番低空掃射轟炸,掩護日軍由赤灘新店渡青弋江逃竄而去。

此次戰鬥歷時七天,大小戰鬥共十幾次。新四軍以少勝多,不僅收復了縣城,保衛了新四軍軍部,而且消滅了近三千餘名日偽軍,同時力克南陵縣城。蔣介石得到葉挺向他呈報的戰績,再次嘉獎:「欣聞該軍抗擊敵寇,光復涇縣,戰績卓著,殊堪嘉尚……」另據1945年出版的《安徽概覽》稱:「民國二十九年四月十日,犯南陵、涇縣等地敵(日寇)總崩潰,我共殲敵七千餘。」

杭村大捷

這是新四軍16旅在創建郎廣抗日根據地過程中的一次著名戰鬥。1944年3月29日,駐廣德縣城的日軍南浦旅團小林中隊百餘人會同偽軍300多人,用幾匹洋馬拖著一門日式九二步兵炮,「掃蕩」後回據點,下午一點臨近杭村(新杭),被新四軍16旅48團偵察得知。王必成旅長指揮16旅第48團迅速出發,截斷敵人的退路。劉別生團長親自指揮第1營搶佔杭村東南的牛頭山高地,從側翼打擊敵人。

王必成旅長親臨第3營陣地前線,日偽軍一進入我方陣地,隨著王旅長一聲令下,第一發炮彈就在敵人九二步兵炮附近爆炸了,有的馬被打死,受驚的馬狂蹦亂跳。隨著嘹亮的衝鋒號聲,我1營和3營分別從兩面山崗的松樹林裡衝殺出來。3營教導員鄭大芳衝鋒在前,率第7連沿山溝從正面向敵人衝擊。我方密集的火力打得敵人暈頭轉向,七零八落,不知所措,全被壓到公路以西的麥田裡,敵人的九二步兵炮早已陷在路旁的水溝裡。3營教導員鄭大芳帶領一個排與敵人展開白刃格鬥,驚恐萬狀的敵軍棄槍亂竄,倉皇逃命。經過一個多小時激戰,殲滅敵人70餘人,繳獲九二步兵炮和戰馬以及大量槍枝彈藥,取得杭村大捷。

這次戰鬥的勝利,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增強了新四軍的聲威,鼓舞了郎溪、廣德人民的鬥志。該戰鬥所繳獲的九二步兵炮是平射炮,是打敵人炮樓、碉堡的最好武器。杭村戰鬥後,圍繞著對這門九二步兵炮的護炮和搶炮,16旅和敵人都很費周折。開始繳獲這門炮的16旅48團將該炮拆成幾部分,隨部隊行動,因攜帶不便,就將炮架、炮輪、炮後座等部件拆開,分散埋藏,作好標記,僅帶著炮身和炮彈行動。日軍南浦旅團長對丟失大炮感到大失臉面,連續多日出動1000多人的日軍,連同偽軍、漢奸,在廣德杭村一帶進行報復「掃蕩」,妄圖找回這門炮,由於廣德人民幫助新四軍保守秘密,誓死護炮,日軍折騰20多天也未見炮的蹤影,只得將丟炮的小林中隊長槍斃了事。可這門日軍新式大炮在16旅後來的攻堅戰鬥大顯威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中國建立後,作為重要歷史文物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陳列,成為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帝國主義侵略的重要見證。

//////////

新四軍在皖南(宣城)對日軍的戰鬥,主要運用伏擊、突擊、奔襲和夜襲等戰術手段,規模雖然比較小,但積小勝為大勝,意義重大,新四軍正是通過遊擊戰積蓄力量、發展隊伍,為從遊擊戰發展到運動戰、攻堅戰準備了條件。同時,這也是敵我力量懸殊巨大所必須採取的正確戰略戰術。新四軍組建時只有1萬餘人,集結皖南的新四軍三個支隊總人數不過六千餘人,且武器裝備低劣,許多戰士只能手持梭鏢、大刀作戰。而華中的日軍卻有16個師團26萬餘人,擁有大炮、坦克、飛機、汽車等現代化武器。其用來對付新四軍的約有9個半師團,佔日軍華中派遣軍總兵力的59%。另外,華中尚有偽軍23萬餘人,主要對付新四軍。新四軍只有運用靈活機動的遊擊戰術,才能以少勝多,以弱制強 。

(作者系中共宣城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相關焦點

  • 新四軍軍部首批女機要員毛維青逝世,曾親歷皖南事變激戰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新四軍研究會以及毛維青同志親友處獲悉,中國共產黨黨員,新四軍老戰士、雲嶺新四軍軍部首批女機要員、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離休幹部毛維青同志(地專級),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1月3日16時15分在浙江杭州逝世,享年99歲。
  • 鱷魚的眼淚,皖南事變之後蔣介石流下的悔恨的淚水
    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不思全心全意抵抗日本人的入侵,還在各個地方和八路軍與新四軍搞摩擦,儼然把打內戰的優先級又放在抗戰之前了。在此情形下,蔣介石電令新四軍北上,要求新四軍退出東南地區。為了抗戰大局考慮,中共中央同意了蔣介石的命令,電令新四軍率軍北上。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蔣介石密令顧祝同,上官雲相將新四軍就地解決。
  • 皖南事變,新四軍唯一的生機,被猶豫不決的項英斷送
    1941年1月4日,新四軍《抗敵報》發表長篇社論《臨別之言》和葉挺、項英、袁國平、周子昆的《告皖南同胞書》。當天晚上,新四軍軍部及所屬部隊共9000餘人,在葉挺、項英率領下,踏上了北上徵途,擬繞道茂林,由三溪、旌德沿寧國、郎溪經蘇南北渡長江。
  • 此人是新四軍第一叛將,成為葉挺將軍《囚歌》中「狗」的原型!
    叛徒趙凌波就是這首《囚歌》中「狗」的原型之一,按他投降時的身份,應該算是級別最高的一個,堪稱新四軍第一叛將。|在皖南事變中叛變投降。趙凌波,1908年生,四川瀘縣人。早年參加川軍,與紅軍作戰時被俘參加紅軍。1932年後,任紅二十五軍經理處政委、第223團政委,中共鄂豫陝省委委員,參加鄂豫皖、鄂豫陝邊區的反「圍剿」和紅二十五軍長徵。
  • 新四軍第四師成立後,首任三個旅長都是誰?一人為開國上將
    1941年1月6日,國民黨軍7個師8萬餘人悍然在達涇縣茂林地區對新四軍北移部隊共9千餘人進行了突然襲擊,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被包圍的新四軍除2000餘人突出重圍外,大部壯烈犧牲或被俘,新四軍軍長葉挺在前往談判時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被叛徒殺害。
  • 往事|葉挺被捕,項英喋血,1941年皖南事變真相始末
    皖南事變發生的三個月前,陳毅按照延安的命令,率領新四軍江南縱隊渡江北上,挺進蘇北地區,同駐守於此的國民黨韓德勤部發生正面衝突。1940年10月初,陳毅和粟裕率軍攻佔了黃橋和姜堰,並擊退了數萬兵力的包圍。黃橋被新四軍佔領,不過很快便被國軍攻佔。
  • 不忘9.18,黃山人民抗戰期間犧牲很大,付出極多!
    抗戰期間,黃山人民遭受日寇帶來的極大傷害,死傷無數,黃山人民為抵抗外侮犧牲極大,付出極大,也當銘記。一、日寇飛機轟炸、機槍掃射,造成死難無數!抗戰期間,日寇兵鋒沒有抵達黃山市境內(近年說日寇從水上到過歙縣深渡,需進一步考證),但是,他們頻繁出動轟炸機等,對皖南屯溪及太平縣(黃山區 下同)、祁門縣、休寧縣、歙縣、黟縣等地實施無差別轟炸。
  • 新四軍中的大鼻子神醫——羅生特
    抗戰時期,新四軍中往來的國際友人甚多,包括了艾格妮絲·史沫特萊、漢斯·希伯、傑克·貝爾登、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埃文斯·卡爾遜、藹斯以及埃德加·斯諾等外國記者,還有被老百姓們譽為「當代華佗」,被陳毅讚揚為「活著的白求恩」的羅生特醫生。羅生特全名Jaek Rosenfeld(雅各布·羅森弗爾德),1903年生於奧地利加利齊恩萊姆貝格,猶太籍人。
  • 記江蘇省道德模範、濱海縣新四軍研究會會長徐振理的事跡
    他的《一部〈家史〉揭開日軍濱海燒村暴行》、《新四軍24團創建在天賜場》等重大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共兩黨、八路軍、新四軍抗日史空白,他將挖掘的數百萬抗日史料開辦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紀念館 ,為海內外數萬參觀者義務講解。創辦「鹽城—常州紅色文化傳遞驛站」,應邀到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黨校、中小學校、工廠、農村、黨政機關、部隊等單位宣讀抗戰論文、宣講家鄉抗戰歷史。
  • 皖南事變,項英所部全軍覆沒,陳毅則9個團毫髮無損,這是為何?
    1941年1月,蔣介石發動了蓄謀已久的皖南事變,一時間全國轟動,乃至震驚了全世界。在皖南事變中,包括新四軍軍部、教導團和三支部隊共計9000餘名將士,卻突然遭到了國民黨軍隊8萬多人的包圍襲擊,幾乎全軍覆沒。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件事竟然發生在國共合作聯合抗日的關鍵時期。
  • 新四軍共7個師,第七師人不多地盤也小,卻為何最富裕?
    軍部選中七師葉進明,浙江餘姚人,17歲參加革命,18歲入黨,曾在上海長期從事地下工作,1937年12月新四軍成立時,他就參與了籌建工作,後來擔任了新四軍總兵站站長。皖南事變後,兵站改為供給部,他又擔任副部長,一直負責財政和供給工作。1944年12月,新四軍參謀長賴傳珠找到了葉慶明,安排他前往七師為軍部解決物資和經費問題。
  • 新四軍賣煙,不僅解決了彈盡糧絕的窘境,還滿足了戰士們的需求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的處境極為艱難。1937年新四軍建軍之初,還可以從國民黨第三戰區領一點微薄的糧餉。但皖南事變後,國民黨宣布新四軍是「叛軍」,不僅斷了一切糧餉,還將新四軍打的元氣大傷,時任新四軍軍長的葉挺被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副軍長項英和參謀長周子昆也在突圍中不幸遇難。
  • 新四軍裡走出的香菸品牌,日產只有八百包,小販穿越火線前來搶購
    在抗戰全面爆發之後,新四軍正式組建完成,在戰爭前期還可以從重慶方面,領到少量的軍備物資,直到1940年皖南事變爆發之後,軍隊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並且之後,重慶方面斷絕了一切資金來源。當時的軍隊駐地,生活異常艱苦,雖然經過戰士們的艱苦奮鬥,可以不讓戰士們餓肚子,但是資金問題遲遲沒有解決。
  • 新四軍老戰士耗時17年花費百萬為戰友烈士建陵園
    原標題:新四軍老戰士耗時17年花費百萬為戰友烈士建陵園  「我們要走向抗日前線,犧牲了,活著的人負責收屍。」1939年,9名安徽少年在炮火中立下誓言。抗戰中,9兄弟7人犧牲,1人失蹤,只剩下歐興田。  臂膀刺青約定互相收屍  歐興田等9人被劃入了新四軍三師九旅,組成了一個「尖刀班」,他回想起自己當初的一腔熱血,也很唏噓,「部隊拿我們當寶貝,雖然讓我們組織了尖刀班,但是每次都派騎兵排保護我們,怕我們出事」。
  • 項英在皖南事變中被警衛員殺害,留下的一兒一女,後來過得怎樣?
    1941年1月4日,葉挺、項英將新四軍軍部以及直屬部隊共9000餘人,分成三個縱隊,奉命開始北移。 起初基本一路順利,但當1月6日行進到茂林時,遭到埋伏多時的國民黨軍襲擊;由於葉挺、項英等新四軍主要領導,在開了7個小時的會後,仍拿不出有效的應對方案,失去了突圍的最佳時機。
  • 敵後抗戰兵法之二:平原伏擊
    精細策劃 精確打擊  由於平原地區交通便利,日軍遭襲時無論逃跑還是增援都比山地來得快捷,因此平原伏擊更講究精細策劃和精確打擊,張震上將總結抗戰平原遊擊鬥爭時曾寫道:「組織戰役時,不但要注意敵我對比,地形條件,更需要注意計算時間(接敵時間、戰鬥時間、援敵到達時間)。」
  • 兩位新四軍代表在會前閒聊,突然認出對方是兄弟,後均為開國少將
    1938年春,中央在「抗大」(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抽調了四十餘人去前線參加新四軍工作,戴克林的名字赫然其中。1939年7月,戴克林作為新四軍第3支隊代表出席了在皖南涇縣雲嶺石頭尖村召開的中共新四軍第一次代表大會。報到後,他與新四軍第4支隊一位名叫戴克明的代表分在了一間房子裡居住。戴克林初聽這名字就覺得奇怪,怎麼這個人的名字與自己只有一字之差?
  • [抗戰口證大搶救]陳震武:鬼子屠村幾無活口 屍橫遍野慘不忍睹
    陳震武老人講述日軍暴行  荊楚網記者王舒嫻 童湛 實習生石洋俊  由荊楚網聯合國內知名網站、BBS論壇發起的「抗戰口證大搶救」活動開展以來,受到了網友們的極大關注。網民通過荊楚網徵集專區上傳作品或郵寄實物,揭露日軍暴行,講述抗戰記憶。8月11日,網友「脈脈不得語」在東湖社區講述了他爺爺陳震武作為一名老軍醫的抗日故事。  陳震武是原陽新縣醫院第一任院長,今年已經93歲,仙桃人。鮮為人知的是,行醫幾十年的陳震武還是一名老軍醫,參加過抗日戰爭。「我隨隊新四軍五師,看到過鬼子屠村。整個村莊都找不到活口了,遍地是屍體,正值盛夏,還引來了不少蚊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