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年代,我軍很大一部分將領都是農民出身,他們從小就參加了紅軍,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雖說也照樣能打勝仗,但為了建設一支現代化的國防軍,無疑還是需要加強學習。新中國成立後,我軍就開始著手建設一所培養中、高級指揮員的綜合性學府。
1951年,軍事學院在南京成立,劉伯承元帥領導創建工作,同時他也是首任院長兼政委。說起劉帥,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可謂是我軍著名的高材生。劉帥早年曾在蘇聯步兵高級學校、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留學,回國後又擔任過抗日軍政大學副校長等職務,有著豐富的治校育才經驗。
建國後,劉帥也意識到了幹部培養的重要性,為此他專門給中央寫信「戰爭已經結束了,我年齡這麼大,還是讓我辦學校去吧。」得到批准後,劉帥辭去了西南的一切行政長官職務,全身心投入到南京軍事學院的籌建當中。
為了辦好我軍第一個諸兵種合成的高等學府,劉帥嘔心瀝血,廢寢忘食,他親自培訓教資,撰寫教材,常常工作至深夜。南京軍事學院建成後,劉帥自然成為了首任院長兼政委,那麼繼劉帥之後,第二任院長和政委分別是誰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第二任院長是廖漢生,他1911年出生,湖南桑植縣人。廖漢生早年跟隨賀老總鬧革命,後來堅持在湘鄂邊蘇區開展遊擊戰爭,參加過紅軍長徵、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歷任紅二軍團師政委、八路軍副團長、八路軍旅副政委、西北野戰軍縱隊政委等職務。
建國後,廖漢生被派往南京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同時在1955年被授予開國中將軍銜。1957年,廖漢生調任南京軍事學院院長一職,接替劉帥成為第二任院長,令人敬佩不已。
第二任政委是鍾期光,他1909年出生,湖南平江人。鍾期光早年在家鄉開展農民運動,後來參加了著名的平江起義,擔任過紅五軍秘書長。紅軍主力長徵後,他奉命留守蘇區堅持鬥爭,歷經艱難卓絕的南方三年遊擊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擔任過新四軍團政治處主任、師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軍副政治部主任等職務。
建國後,鍾期光曾參與創建了南京軍事學院,擔任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了開國上將軍銜。兩年之後的1957年,鍾期光晉升為南京軍事學院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