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魚兒水中遊,難找又難拍。可就是有人願意用兩年時間調查和採樣,製作溫州魚類圖譜。這本圖譜收錄了90種溫州本土淡水魚,有常見的,也有十分罕見的。市海洋與漁業局近日發布了《甌江流域溫州段魚類圖譜》的出版消息。今天,就請各位看圖識魚。
這本圖譜是溫州市漁業技術推廣站和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聯合編著的,收錄的魚類隸屬12目32科72屬。書中系統展示了每種魚的原色圖譜(大多數是活體照片),介紹了各種魚類的形態特徵、生態習性、分布地域等。
溫州市漁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陳堅說,對甌江流域溫州段魚類資源的調查,是從2015年啟動的,甌江流域在我市境內的面積佔流域總面積的22%,相當於3982平方公裡,包括甌江幹流、菇溪、西溪、戍浦江、楠溪江、烏牛溪、百石溪和溫瑞塘河等水系。調查時,工作人員隨身攜帶玻璃缸、照相機、測量工具等,一旦發現魚類資源,馬上拍攝、記錄、鑑定等。為拍出栩栩如生的效果,工作人員花了很多心思,他們總結出一套魚類攝影技巧,已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
甌江流域地形複雜,氣候溫暖溼潤,蘊藏著豐富的魚類資源。根據1991年出版的《浙江動物志淡水魚類》,甌江共有魚類114種。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的加劇,有些品種現在已經十分罕見,比如鰣魚。
陳堅說,很多魚類沒有人工育苗,無法通過增殖放流的形式保證資源長存,希望通過該圖譜提醒大家,對沒有人工育苗的品種儘早啟動保護,儘量少吃,更不能非法捕撈,讓這些淡水魚自然繁殖。
溫都記者 劉彩玲
常見的十種本土淡水魚
鮻(suō):為目前港養魚類主要對象之一,溫州見於甌江下遊和河口。
斑鰶(jì):含脂肪多,肉質鮮美,可與鰣魚堪比,故東、南沿海均稱之為小鰣魚。
刀鱭(jì):俗名刀魚。平時生活在近海及河口,生殖季節由河口區進入淡水區。
鳳鱭:俗名鳳尾魚、烤子魚。常見體長113~198mm。
鰱:俗名鰱魚、白鰱。為我國傳統「四大家魚「之一,記載最大全長達1.05m。
甌江彩鯉:與鯉相似,但性溫和,不善跳躍。甌江流域的地方性養殖對象。
溫州光唇魚:為中國特有種!據報導其卵巢有毒。是動物學家王以康1935年首次在楠溪江發現並命名。
香魚:俗名香魚、年魚。夏天生長發育,當年秋天產卵後即死去。
鱅:俗稱包頭魚、大頭魚等。為我國傳統」四大家魚「之一,在家養條件下,上市規格一般在600mm左右。最大全長可達1.5m,重35~40kg。
鯔:常見體長150~350mm,最大可達1m。
少見的十種本土淡水魚
子陵吻蝦虎魚:見於溫州各水系。領域性強,會主動攻擊入侵魚族
原纓口鰍(qiū):溪澗底棲小型魚類,能利用胸鰭和腹鰭吸附在石塊上,刮食石塊上的附生藻類。為中國特有種。
髭縞(zī gǎo)蝦虎魚:溫州見於甌江河口。常見體長35~94mm,大者可達120mm。
間下鱵(zhēn):溫州見於甌江河口和下遊。有成群習性,大者體長150mm左右,可供食用。
雙帶縞蝦虎魚:溫州見於甌江河口。體長80~100mm,大者可達120mm。
舌蝦虎魚:溫州見於甌江下遊。常見體長80~150mm,最大可達250mm。
拉氏狼牙蝦虎魚:遊泳能力弱,行動遲緩。為縊蟶等養殖的敵害。
尖頭塘鱧:體長170~190mm,大者可達210mm。生殖期停食。親魚有守巢護卵習性。潛伏泥砂底中越冬。溫州見於甌江支流上遊。
河川沙塘鱧:體長40~160mm。生殖期停食。親魚有守巢護卵習性。潛伏泥砂底中越冬。溫州見於甌江及支流。
斑尾刺蝦虎魚:溫州見於甌江河口。多穴居,行兇猛。體長一般為90~250mm,最大個體全長可達5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