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01日訊鵝浦河是永嘉縣城內的一條河,和楠溪江之間有一道閘門,遇到豐水期,打開閘門,鵝浦河的河水就能流入楠溪江。
11月17日上午,永嘉縣城一家企業的工人何良議,用網籠在鵝浦河抓到了一條怪魚。這條怪魚長39釐米,體重311克,體形呈長筒形,嘴部前突,上下頜有骨板和牙齒,酷似鱷魚嘴。魚體為青灰色,體表有暗黑色花紋,皮膚有硬鱗覆蓋。何良議把這條怪魚帶到廠裡,廠裡工友稱,誰也沒見過這樣的怪魚。
怪魚到底是什麼魚?帶著疑問,何良議聯繫了永嘉縣漁政部門。永嘉縣漁政站經過鑑定,發現怪魚並非永嘉本土魚種,它的名字叫雀鱔,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密西西比河。雀鱔是世界十大兇猛淡水魚之一,以吃魚為主,背鰭靠後,尾鰭圓形,最長的據報導可達6米。雀鱔肉可以食用,但卵有劇毒。
鵝浦河裡怎麼會有雀鱔?永嘉縣漁政站站長陳志儉分析,這很可能是養寵物的人把它放生到鵝浦河裡去的。
放生引發的物種入侵陳志儉說,鵝浦河出現雀鱔,屬物種入侵,它會危害當地生態系統,如果數量多了,會給河裡的一些魚類帶來毀滅性打擊。陳志儉曾看過一則報導,廣東一個魚塘裡,曾有兩條雀鱔吃光魚塘裡其他的魚。
陳志儉告訴記者,永嘉不僅是鵝浦河,楠溪江也有不少外來物種入侵。
今年10月4日夜裡,楠溪江漁民陳某在楠溪江畔的楓林鎮半月沉江潭捕獲一隻大鱉,重4.15公斤,仔細一看,大鱉的背甲呈灰褐色。鄰居紛紛過來觀看,大家都猜測這個大傢伙肯定是野生的。經溫州大學專家鑑定,這是一隻珍珠鱉,原產在美國,並非楠溪江本土生物。
陳志儉說,楠溪江外來物種除珍珠鱉,目前已發現的還有巴西龜、亞洲鱉、鬍子鯰。楠溪江很多外來物種都是人為放生進來的,楠溪江目前由於外來物種數量不多,還未給這一片水域帶來明顯災害。
據了解,在溫州,每年的農曆十月初八被一些人稱為「放生日」,他們會到花鳥市場買鳥、魚、龜等動物放生。
除了鵝浦河和楠溪江,市區溫瑞塘河也有外來物種入侵,在市區吳橋路豐收新村邊上的溫瑞塘河段,有人常用網兜捕到巴西龜。據了解,這些巴西龜大多是人為放生的。有資料稱,巴西龜繁殖力強、存活率高、搶奪食物能力強於任何中國本土龜種,是世界公認的生態殺手,已經被世界環境保護組織列為100多個最具破壞性的物種之一,我國已將其列入外來入侵物種,禁止放生。
此外,記者從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溫州還發現過食人鯧、鱷龜、福壽螺等多個外來入侵物種。
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丁炳揚曾專門就溫州的外來入侵物種進行研究。他說,當外來物種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建立了種群,改變或威脅本地生物多樣性的時候,就成為外來入侵物種。一般符合兩個條件:生態適應能力強,會大規模繁殖;對當地經濟、農作物、人體健康等方面造成危害。比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來自南美的福壽螺曾作為餐桌美食和雞鴨飼料引入溫州,對溫州生態造成了影響,形成的種群向本土生物爭奪生長空間。
目前,外來物種入侵的途徑分人為有意引種、無意間帶入,比如德國小蠊隨商品流通輸入我國,而巴西龜是作為寵物飼養的。
福壽螺曾給溫州帶來危害在溫州歷史上,外來物種帶來危害最大的當數福壽螺。
據媒體報導,上世紀80年代初,溫州從廣東引進福壽螺。因福壽螺富含蛋白質,且繁殖能力強,個別地方的養殖戶用紗框放置在農田裡圍養。養殖福壽螺曾一度成為致富的好項目,被大面積加以推廣。但好景不長,福壽螺上市沒多久,市民感覺螺肉堅硬,難消化,而且有怪味,沒有成為大眾食品。很快,福壽螺在溫州各大餐館銷聲匿跡。福壽螺銷量銳減後,養殖戶自然放棄養殖,任其自生自滅。
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有關人員介紹,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福壽螺在溫州各地都有群體繁殖,那時稻田、水溝裡都是福壽螺,到了他們的繁殖季節,紅色卵群到處都是。因為搶佔了本土生物的食物和生長空間,一些稻田裡的田螺和小魚都不見了。此外,福壽螺還爬上了稻苗,附在上面,對稻苗生長也帶來影響,各地不得不採取滅殺措施。
農田拒絕福壽螺,生存能力強的福壽螺便擇溝而居,但偶爾也會入侵農田。各地一些不知情的農民,誤以為是田螺的「孿生兄弟」,經常撿來食用。殊不知,在水溝裡長大的福壽螺攜帶許多寄生蟲,如果沒有處理好就食用,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1997年,溫州出現一批以頭痛伴軀體多處遊走性疼痛為主要症狀的病人,初步診斷為「流行性神經痛」。這類病人共計60多例。其中在市區某飯店聚餐後暴發的有55例,當時媒體對此作了報導。此事引起溫州各級政府和衛生部門的高度重視,有關方面組織成立專家調研組,查明這些患者是因生食福壽螺染病,經過治療,所有患者得以痊癒。
外來物種監管需長效管理有市民反映,溫州一些花鳥市場常有外來物種出售,一些人因為好奇,買來當寵物養。日前,記者在位於將軍橋的一個市場裡看到,這裡一些店裡有巴西龜、雀鱔、食人鯧出售。巴西龜小的賣10多元,大的賣100多元;雀鱔45元一條;食人鯧小的15元一條,大點的25元一條。
外來物種應該如何監管?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人員稱,外來物種在監管上,主要靠海關和出入境檢驗檢疫等單位把關,然而進入本土之後,因為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可循,所以一旦發現疑似外來入侵物種,先讓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的專家鑑別備案,目前沒有強制手段進行管理。
記者從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了解到,一般送到這裡的外來物種,要麼送給動物園或動物保護組織隔離飼養,要麼做成標本研究。
丁炳揚認為,對已經在本地存在多年的外來物種,根治很難,只能通過有效的途徑予以控制,更重要的是防止新的外來入侵物種,如建立專門的預警機制,在引入外來物種前先對其進行深入的調查和評估;加強檢疫,截獲有害外來物種;出臺相關管理辦法,成立專門組織,進行長效管理。
據溫州都市報 記者 藍盾 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