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觀察|從印度高考看大學生涯規劃

2020-12-04 澎湃新聞

文|一顆菩提子

高考已經過去好些年了,可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還是會不由自主地關注高考的相關新聞。當年的挑燈夜讀,全力以赴仍然依稀記得。高三那一年,雖然辛苦,卻也充滿了希望。

曾幾何時,我覺得在國內念書太慘了,千軍萬馬擠著過獨木橋。直到工作以後我有機會接觸到世界各地的學生,才知道原來想要上名校在哪都不容易。比如很多頂尖的韓國高中裡的標準作息是7-11。千萬別以為人家只上半天學,那可是從早上7點一直待到夜裡的11點才能放學。而最近美國幾所名校的招生醜聞也讓人意識到學生們想要上哈佛耶魯,不光成績好,還得有過人的特長,和良好的家境。

印度人那麼多,高考的競爭應該也很激烈吧?

印度的中小學跟我們一樣也是12年,學生一般在10年級分科,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習。除了國內有的文科和理科,他們還多了一門商科。理科最難,商科其次,文科相對容易。學生在12年級也就是我們的高三參加「高考」。印度的高考並不實行全國性的統考。各個邦和各個大學都有自己的一套考試和招生體系,讓人眼花繚亂。如果想要入讀國立大學,比如著名的印度理工學院(米叔的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就是以印度理工為原型),學生還得參加全國性的考試。雖然免除了「一考定終生」的壓力,可印度學生也常常因為眾多的考試而無比焦慮。如果報讀多間大學,在高考季節參加十幾次考試也是十分常見的。

印度大學之多也令人稱奇。美國的高等院校數目超過五千,而中國接近三千,印度有九百來所大學及近四萬所學院。這些學院跟小型的大學無異,只是需要掛靠一間政府認可的大學,大多沿用大學的課程,學生畢業時獲得的則是所屬大學的學位。

即便在印度升學的選擇如此之多,15到29歲的年輕人的自殺率卻位於世界前列。其中考試壓力是自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印度,幾乎每隔一小時就有一個學生選擇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印度最有名的大學當屬印度理工,相當於清華在國內的地位。因為學生們對於印度理工的狂熱,政府在全國一共開設了23間印度理工。雖然每一間的排名和整體實力大有差異,但就專業領域來講印度理工一般都勝過其他同類型的學校。印度人常說,考不上印度理工的學生才去美國念書。每年在印度近五十萬理科考生中,只有一萬個左右的學生能有幸被錄取。成績優異的學生都憧憬著能考上印度理工。因為印度理工有單獨的考試,類似國內黃岡和衡水那樣的「高考工廠」也應運而生並且蓬勃發展。學生們在高中的最後兩年基本都會參加專門的補習班或者補習學校,來準備印度理工的考試。復讀重考的也不在少數。

像所有成績優異的學生一樣,我的印度先生也準備過印度理工的考試。幾場模考下來,他的成績還不錯,考上的問題應該不大。雖然成績優異,讀理工科確不是先生的理想。一個偶然的機會,先生聽說在美國的文理學院能自由選擇專業,甚至能為自己度身訂造新的專業,便鐵了心決定要考去美國念大學。

印度因為殖民的緣故,一般人首選去英國留學,再加上當年信息不發達,先生回憶那段日子像是無頭蒼蠅,完全靠著自己的摸索完成了大學入學申請。雖然在傳統中學的體系下,他的課外活動幾乎為零,卻也憑著幾近完美的美國大學入學考試成績獲得了一所東岸老牌文理學院的全額獎學金。

先生說在大學期間,他終於能真正按著自己的興趣學習,讀了四年的哲學和經濟學。畢業以後,他輾轉從紐約到倫敦最後來到香港落腳。因為在金融行業工作,他身邊的很多印度朋友都是印度理工的高材生。如果說我的印度先生是學霸,那他印度理工的朋友們應該算得上是學神了吧!他們大多畢業後留洋深造,有料又有趣。

大家的選擇的路徑不一樣,卻都通過教育改變了自己的生活軌跡。這應該也算是殊途同歸吧。只是先生打趣地說道,那些印度理工的朋友們,發奮考上了,四年大學期間還不敢鬆懈,最後也不過跟他一樣在香港做金融民工。他不無慶幸當年自己本科就去美國讀書的決定。

玩笑歸玩笑,我還真認認真真地和先生還有他那些學神朋友們討論過名校究竟意味著什麼?大家一致的觀點就是,不論在中國,印度,還是美國,不管考試或者升學的結局如何,人生的路還很長,也有很多重新洗牌的機會。入讀名校確實能提供良好的平臺,可也意味著全新的起點和更大的挑戰。很多印度理工的學子們承受不了壓力,最後變得普普通通,默默無聞。也有很多非名校畢業生能做出一番大事業。

那麼進入大學之後,該怎麼規劃大學生涯?以下是我對印度精英們採訪後的一些心得,加上自己這些年在教育領域工作的感悟,希望對準備進入大學的年輕朋友們有所幫助。

十七八歲的學生,大多數人在選大學和選專業的時候都很迷茫,並不知道自己想學什麼。印度的精英們選擇去學理工科,也是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大學期間正是進行興趣梳理,自我發現的好時機。世界日新月異,很多的工作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前所未聞。即使實在名校,大學的專業學習並不足以應對變化萬千的工作。而學會學習的能力和持續學習的動力比一紙名校證書的含金量更高,也都將對未知的人生和職業產生更大的助力。

很多人從事的行業都和大學專業毫不相關。專業培養的更多是思考問題的方法。印度理工的畢業生大多選擇了薪水更高,就業前景也更好的金融行業。而先生就更不用說了,從哲學到金融,跨了一百八十度。我自己從法語專業畢業了之後就來到香港從事教育發展方面的工作。即便如此,我在大學期間的專業訓練仍然培養了很多核心技能,讓我直到今天都受益頗深。比如對事物的好奇心,對學習的持續興趣,開明的態度以及跨文化溝通的能力。

大學期間可以多學一些「有用」的東西。比如能夠「應萬變」的技能,像是溝通,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國際視野和領導力。印度精英們說話的能力確實讓人佩服!

也應該學習一些「無用」的東西,只有念大學時才能奢侈的擁有時間去純粹的學這些東西。比如培養一門興趣,在孤獨的時候,興趣是最好的朋友,能夠伴你左右。我常常感慨那些出色的精英們,私底下還能有各種愛好,從越野跑,到爵士樂,到紅酒鑑賞,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那些無用的還包括一些知識領域。又比如哲學,它是科學中的科學,是對天地人的探索。不管在中國還是印度,文史哲都是冷門專業,畢了業也不好找工作。反觀在高等教育發達的美國,這些專業確是非常受歡迎的。很多名牌企業的執行長(CEO)都在本科念的是冷門專業,像高盛銀行和美國運通的CEO讀的都是歷史。先生常說即便在金融領域,很多時候他未必能用經濟或者金融原理去評估市場的變化,反而是他的哲學背景起了很大幫助。市場是不理性的,而太多的人嘗試用理論和模型去解析和預測不理性的市場。但哲學往往能提供更海闊天空的看問題的眼界。我們的一位印度理工的朋友在大學時選修了電影製作的課程。雖然他從沒打算從事相關工作,只是帶著好奇心純屬玩票。畢業那年他和幾位朋友製作的電影短片竟然也一個不大不小的國際電影節獲獎。

即便印度的教育十分強調理工科,越來越多人都變成了「博雅教育」的粉絲。中文對於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翻譯真可以說是「信,達,雅」。學識淵博,生活雅致。博雅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深度及廣度。學生們往往可以等到大學的第二年結束再選擇專業。在這之前主要是用來涉獵自己的學術興趣,從而為專業選擇確定方向。很多專業和課程也更加強調「跨學科」能力的培養。另外很多推行博雅教育的文理學院或者院校都實行小班教學。美國著名的文理學院的師生比例都在1比5到1比6左右。試想一下一個教授在講課,課堂裡只坐著5到6個學生。這樣的模式對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非常高。很多國內的院校都已經開始類似嘗試,比如中山大學的博雅學院和北大的元培實驗班。復旦和交大也在入校時不再分科,進行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也有很多學校開始教授通識課程。在印度,由一眾頂尖歐美名校畢業的成功人士設立的Ashoka大學也是很好的例子。作為印度第一間文理學院,引得很多印裔教授紛紛離開優渥的教學生活環境回流到印度加入這一教育創新的實驗中去。

大學除了學習,也應該用來交朋友和尋找導師。大學的感情常常很純粹,而且說不定哪天你就和室友一起創造了下一個facebook或者騰訊。而導師們常常能在關鍵的點上給與建議。先生是因為導師的指點誤打誤撞進入金融行業,並且通過校友的引薦畢業後就一舉拿下了華爾街的一間銀行的工作。而那些在香港工作的印度理工的畢業生們也得益於龐大的校友網絡,工作和晉升的機會源源不斷。我也在大學期間和職業生涯裡遇到了很多的貴人,時常為我指點迷津。當年大學時我獲得了一家國際基金會的資助去美國學習,和基金會當時的主席一直保持著聯繫。後來她又舉薦我來香港工作,一直為我的職業發展加油鼓勁。

最後,再給大家一個獨門秘籍。米叔的那部「三傻大鬧寶萊塢」的電影告訴所有想要擁有開掛人生的莘莘學子們——追尋你所熱愛的,成功便會追著你。

(本文原載於簡書@一顆菩提子)

相關焦點

  • 中國的高考很殘酷?日本考生只睡4小時,印度考生轉戰全國各地
    那麼,在國外高考是怎麼樣的呢?(圖片來自東方IC)韓國高考在每年11月中旬舉行,每年都有數十萬名考生參加考試,錄取率只有50%。在高考當天,考生要在一天內考完5門科目。整個韓國的空氣中似乎都瀰漫著緊張氣氛,曾有韓國學生形容本國高考是場「核戰役」。
  • 這些彩色印度老電影院,讓人重回80年代
    這些建築受到西方現代風潮的影響,同時又保留了部分印度建築的特色。德國攝影師Stefanie Zoche和Sabine Haubitz走訪南印度,尋找這些鮮豔的中古建築並把它們拍攝下來。印度,馬杜賴南印度是一個多樣化的社會,很難用一種特質去歸納它。
  • 6部印度高分電影,顛覆你對印度電影的認知,不可錯過的經典
    6部印度高分電影,顛覆你對印度電影的認知,你看過幾部?一、最初的夢想被帕塔克寄予厚望的兒子拉加夫高考失利,因無法忍受「失敗者」的標籤而發生意外。面對病床前喪失信心的兒子,帕塔克講述了大學時代,自己與朋友們以及前妻瑪雅,為了完成「失敗者」的逆襲,在冠軍聯賽中「損招」盡出的故事。一段啼笑皆非的青春往事揭開帷幕。
  • 印度的麵食,你只知道「印度飛餅」?
    有人說,想看印度菜是不是正宗,只要看鮮青檸汁和印度飛餅兩樣就夠了。青檸檬是印度菜不可缺少的配料,青檸檬獨特的酸甜清香,可以保證食物本來的香味不被破壞,尤其是對於愛吃咖喱的人來說,青檸檬水更是不可或缺的飲品。
  • 南亞觀察|印度邊界觀及「狼外婆」做法
    全球化的當今,莫迪政府不聚焦發展經濟,反而大刀闊斧砍向邊疆,令人不禁想問:印度邊界政策為何如此?一、印度邊界觀的由來印度邊界觀來源於英屬印度時期的「科學邊疆」戰略。19世紀拿破崙戰爭之後,倫敦計劃以印度殖民地為基礎向外進行英帝國擴張,隨之,英國東印度公司大舉在印度次大陸進行擴張,將其勢力範圍擴張至西部、北部山區山腳下一線,成為印度事務主導者。與此同時,英俄大角逐。
  • 各國防「作弊」高招:中國有高科技,日本有小白板,印度的太牛了
    ,小時候想都不敢想的,所以,很多人都說把握高考,就是把握未來。在今年,我們知道,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高考延遲了一個月的時間,從六月到了七月,而這也是從未有過的,當然,這也多給那些認真讀書的學子,一些複習時間,也希望他們都能考上自己夢想的大學,發揮出應有的實力。
  • 為什麼與印度(南亞)人難打交道?
    同樣待兩個月,以一種被呵護得很好的方式進入印度,和自己獨闖印度,對印度的感受也會不同。同樣是獨闖印度,深入社會的內部運作,和在外圍觀察,體會到的印度也會大相逕庭。比如在印待三年以上的中資,通常會感覺那些短期旅遊的遊記,或者學生學者短期訪問的觀察,或者那些遠程從事印度研究的學者作品,離現實太遠。而印度的處處矛盾,也會讓人對印度的感受有很多分歧。
  • 註冊印度金融公司_深圳市佰匯康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
    馮錚先生擁有清華大學電子系學士學位及耶魯大學生物統計碩士學位。汪若凡女士於14年底加入順為資本,主要負責考察網際網路交易平臺、金融和B2B交易的投資機會。汪若凡擁有北京大學理學和經濟學學士學位以及金融碩士學位。Arpit Beri先生在順為資本專注於印度市場的投資工作。在加入順為之前,Arpit Beri先生曾在印度知名創投機構SAIF Partners的投資團隊工作。
  • 大學生個人職業生涯規劃中英文版
    我的職業生涯規劃首先,進行自我評估。;性格中的缺點是不夠靈活,行動遲緩,固執拘謹;我最失敗的一次經歷是高考落榜。再次,選擇理想的職業目標和職業生涯路線。,不斷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人際與團隊能力,情緒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短期規劃是讀書期間考研讀博,學習好專業知識,掌握業務知識;中期規劃是出來工作之後,先在大型公司做部門經理,然後到小公司做總經理;長期規劃是在30歲時成為中型公司的部門經理,在40歲時成為大型公司的副總經理;
  • 印度翻拍《看不見的客人》又犯了《調音師》和《印度暴徒》的錯誤
    這不,今年印度又翻拍了西班牙2016年出品的經典犯罪懸疑片《看不見的客人》,片名《復仇》。故事的主角Naina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已經擁有幸福家庭的她和一個有夫之婦保持著婚外情。某次幽會結束後,兩人驅車回家,途經一處人煙稀少的林蔭道,由於車速過快外加兩人當時在爭執,導致車子撞上了迎面駛來的另一輛車,車主頭部受到重創而身亡。
  • 「印度準備拯救世界」
    本月9日,印度總理莫迪放出豪言,聲稱印度將憑藉本土生產的兩種疫苗「拯救全世界」,但遭到網絡輿論的反嗆。許多網友紛紛認為這番高論「口氣」未免太大,有人譏諷稱:「印度要拯救世界,這事世界知道嗎?」《印度時報》10日報導稱,本月9日,莫迪發表主旨講話,宣稱全世界都在關注印度主導的「全球規模最大」的疫苗工程。莫迪稱:「印度是疫情時期死亡率最低、治癒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過去,印度需要從國外進口醫療產品,但如今已經可以實現自給自足。今天,我們已經做好保護人類的準備——就憑藉兩支『印度製造』的新冠疫苗產品。」
  • 看一眼500塊的印度"大師"被查 徐崢陶虹都是其粉絲
    在這期間,他將自己的名字改為了迦樂季·巴關(Kalki Bhagavan),迦樂季是毗溼奴第十個也是最後一個化身之名,而巴關在印度語中意指神聖(的父親)。巴關宣稱,自己是上帝在2萬多年中的第一個完全化身,如果人類不與他合作,就不會得到「啟發」,最後逐漸滅亡。阿瑪巴關在印度南部金奈市建立一所靈性學校——合一大學,供追隨者膜拜和靈修。
  • 到印度旅遊的女遊客注意了,不要盯著印度男人看,否則有你後悔的
    印度雖然很落後,但是我國的遊客卻挺喜歡到那裡玩耍,因為那裡有一個非常漂亮的泰姬陵。雖然景色很漂亮,但不少去到印度的女遊客卻表示非常擔心,而且導遊也提醒她不要盯著印度男人看,這是為什麼呢?大家可能知道,幾年前印度發生過一件「黑公交」的事件,一位印度女孩在搭乘公交車時遇見了6個禽獸,這件事情也讓印度的治安弱點徹底地被人知曉。要知道,公交車可是一種公共的交通工具,按理說在光天化日之下,歹徒是不敢做什麼的,沒想到那位印度女孩還是沒能逃脫毒手。
  • 印度—印尼—印度尼西亞的區別?
    印度地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查閱世界五百強數據的時候,看到了關於印度一欄的世界五百強數據,把印度尼西亞企業也當成了印度企業,放在印度那一欄,
  • 印度觀察|中產家庭裡的包辦婚姻與現代愛情
    雖然盲婚啞嫁仍然在印度各地上演著,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家庭,特別是城市裡受過良好教育的家庭,在婚姻大事上逐漸給予晚輩更多的自主權。自由戀愛,跨種姓聯姻,甚至是我和我先生這樣的異國戀也屢見不鮮了。有趣的是,印度是世界上離婚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最新統計顯示印度近年的離婚率在0.4%左右。事實上,印度的離婚率在逐年上升。
  • 印度大象和印度大板來了!
    印度工業促進部指出,從2000年4月到2018年6月,印度基礎設施和建設發展項目的投資總額達到248.7億美元。印度政府倡議的「到2022年人人享有住房」是支持全國新住宅建設的主導因素。 印度的市場龐大,農村的不提,單看城市的家庭,每5個家庭中,就有1個家庭是沒有衛生間或馬桶。單看這個數據,可想這個市場之龐大。而如果要把人們對物質追求所替換高檔潔具產品、損壞重購產品和重新裝修產品的需求算進去,可想未來印度潔具市場的不可估量和難以想像。
  • 我決定為自家三歲的貓規劃未來的大學生涯
    你得規劃一下未來了。貓:?我:我琢磨著,該為你規劃大學生涯了,就去讀個魚類學專業吧。貓:等一下,為啥是魚類學?我:哎,那啥,我年紀大了,學習能力不行了,再加上比較忙……你看你還年輕,是吧,時間也比較充裕……貓:等一下,你至少學習能力比我強吧?我可真的是什麼都不懂。而且貓和人類的學習體系與思維邏輯都不同哦,非要我去學習人類的學問,我是無法理解的啦。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8月25日援引《印度教徒報》消息,印度血清研究...
    【印媒:印度啟動牛津新冠疫苗二期臨床試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8月25日援引《印度教徒報》消息,印度血清研究所已啟動由牛津大學與阿斯利康聯合研製的新冠疫苗第二期臨床試驗。據報導,實驗將在印度17個城市進行,包括德裡。將有1600名18歲以上的志願者參加。
  • 緊急獲批引發質疑,印度官員:「對印度疫苗沒信心的人,都是智障!」
    圖源《印度快報》據了解,印度藥品管理總局3日正式批准了本土新冠疫苗Covaxin的緊急使用授權。Covaxin疫苗由印度巴拉特生物技術公司(Bharat Biotech)與印度醫學研究理事會(ICMR)合作開發。不久前,印度全國25個地區約26,000名受試者參與了它的第三階段試驗。印媒稱,Covaxin的臨床試驗結果及有效性尚未公布。
  • 印度公路遠遠超越中國,真的假的?
    世界公路裡程第一名自然是另一個老牌基建狂魔——美國,而這第二名則是我們的鄰居——印度。看高速公路排名印度仿佛不值一提但看公路排名居然已經世界第二(圖片:wikipedia-各國公路裡程列表)▼沒錯,以裡程計,印度擁有世界上第二大的公路網。然而總體發展上,就是另一番景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