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超越一個人最好的時機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過去已經過去了,現在我們要把握住,未來我們才有可能勝券在握。
最近看到了一個現象,有兩個斑馬把嘴對到一起,讓我們想起了相濡以沫。實際上斑馬還有另外的兩層意思。第一層含義,我們知道有個成語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學習難道不是如此嗎,我們通過一個點、一個面的觀察能夠隆起立體的管理思維來。
對標學習阿里、華為和海爾,如果方法不得當,最後實際上你的知識變不了你的智慧,更不能讓你的企業從中萃取出所需要的經驗、知識架構。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把知識用好的方法梳理清楚。
第二層含義是馬到成功,希望疫情過後,你我安好,彼此在原來的事業上繼續深挖,能夠擴展,我們的事業能夠馬到成功。
首先要跟大家講的是對標學習的建議,如果說,我們不講究方法的話,很可能學了很長時間,最後還是回不到你原來的老方法上去。當我們進行對標學習的時候,要找出他們的共性,共性是可以複製的。
個性叫藝術,有定式,無定法,各有各的做法,很多企業家學了半天,最後不知道該學誰的。實際上海爾、華為和阿里有共同點,我們就學他們的共性就可以了。
引題
泰戈爾說的「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這個就是一個辯證法,我們的苦難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機會。
今天想跟大家講講查理芒格,這個人是股神,僅次於他的搭檔巴菲特,他說過一句話「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可以有所作為的」。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現在很多企業家,他們聽了很多課,我認為他們有投機的想法,哪個行業好做就做哪個行業。
那些曾經好的企業在疫情中發生了悄然的變化,而且當別人都意識到這是機會的時候,再進入就已經晚了。所以在2000多年前有個很有名的人叫白圭,白圭是司馬遷筆下少有的四個商人之一。我們的史記中對於王侯將相的描寫是非常詳細的,但對商人的描述鮮為有例。
總共有4個商人,白圭排在第一位,他說過一句話「人棄我欲,人慾我棄」,當別人拋棄的時候,反倒要進入,當別人進入的時候,我反而要離開。實際上這就是一種辯證法。
查理芒格就說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它是一種趨勢,當趨勢和優勢相遇的時候,我們當然要選趨勢,但是一旦趨勢涇渭分明的時候,我們就做微觀,也就是說我們沒有風口的時候,借風口,沒有勢的時候借勢,不要進行跨界轉型。
你本來就是個實業,你非要轉到一個網際網路+的行業中去,你是沒有優勢的,你還不如紮根這個實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宏觀是趨勢,微觀才是我們可以有所作為的。
給大家樹立三種思維模式,比如說當我們困難來了,有人就自怨自艾,熬不過去了;冬天來了,我們可以提前準備免疫;但我們特別希望大家選擇第三種思維模式,主動學會做風雪的生意。冬天來了,要順勢而為。當然還有一個問題,你本身不是做風雪的,從來沒做過,是從零到一的過程,也是不錯的。
超越一個人最好的時機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過去已經過去了,現在我們要把握住,未來我們才有可能勝券在握。
在疫情過之後,我們一定要重塑三種新型關係。第一種叫企業與社會的關係,比如說今天大家來聽課,很多人在這留言,我想問大家如何塑造企業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算不算一個社群?當然不算是一個社群。
這個時候如何能夠樹立良好的社會公眾形象呢?特別希望大家作為一個學生來講,在北清智庫商學院的課堂上多次講,不要裝,有點二是最好的,這個時候分享你的感受而不是做廣告,在這個社群中是非常好的社會公眾形象。
疫情來了以後,企業的表現是各不一樣的,有的著急,有的哀嘆,有的開始進行轉型,但實際上這個時候是弱利重責的好時候,這個時候不要過多關注利潤,利潤肯定是比較難看的,不妨退而求其次,樹立你比較好的社會公眾形象,像海爾、華為、阿里,他們都放棄了利潤的報表,做了很多社會公眾形象,承擔了很多社會責任。
所以我們這個格局非常重要,要重塑社會和企業的關係。對於一個老師來講,為什麼要進行一個公益演講,實際上我的公益演講已經結束了,但推脫不了,因為我有一種社會責任,我贈你錢不如贈你言。
第二個就是企業與合作夥伴的關係。要建立共克時艱的信用互賴關係。這個時候千萬別忘了華為有句話說「我們要在開始的時候有狼性精神,但到我們和合作夥伴成為利益相關體的時候,就不要學習一種植物,那就是南美洲的薇甘菊」。
它的侵略性特別強,它生長到哪兒,哪兒幾乎沒有生息可言,植物都沒有生存的空間。我們不要做薇甘菊,不要做黑寡婦。在疫情中,大家都困難了,要和合作夥伴建立共克時艱的信用體系,建立互信互賴的關係。
我們在激勵一個員工的時候,他需要什麼,我們給他,在他困難的時候給他這種需要的東西,也就是雪中送碳,和合作夥伴相濡以沫是我們要建立的。
第三個要建立的是企業與員工的關係,要建立有精度和溫度的員工關係。溫度是關愛員工,精度是篩選員工。華為的做法是,大疫來臨時,從繩子到篩子,繩子是制度約束,篩子是我們篩選員工,留下來的是具備硬核素質的員工,比如說當我們的困難來臨時,員工就應該主動請纓,共度時艱。疫情是非常好的選擇員工的晴雨表。
我們面對困難時要有「兩吃」精神,吃虧、吃苦。我們知道「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我們不要做蒲柳之姿,因為它望秋而落。「松柏之志,經霜彌茂」,經歷大疫之後,企業的基礎會打得更牢,根深蒂固,我們未來可期。
1對標學習方法的建議
對標學習方法的建議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學習的模型叫「N+1+M」模型。舉一反三舉例:聽了一節課後,只能是聽了一節課,這樣就不叫舉一反三。海爾集團的成功在於什麼呢?我認為有四個。
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海爾集團是非常重視文化的。它的文化建設比如說有一個部門叫作價值觀統一處,我在實習期剛過三個月之後,大概就提成這個處的處長了,實際上那個時候沒處長,就是主持工作,這個部門是做文化的。
怎麼做文化呢,首先是個矩陣管理,要受到集團文化中心的垂直管理,同時它又嵌入到每個事業部,受到事業部的管理。企業文化部首先是進行價值觀萃取,而且要找案例,這案例分兩種,一種叫反面案例,一種叫正面案例。可以看到文化是怎麼落地的。
其實營銷部也是一樣的,空調有個營銷中心,集團有個營銷中心,它也是個矩陣管理。海爾是這樣做的,阿里也是這樣做的。阿里的政委制度,也是垂直管理的,在事業部有,在集團裡也有。得出的結論是矩陣管理是大型和中型企業要學習的。
我們再來說華為,華為分兩條線,首先有資源線,另外一條是作戰線。資源線提高資源支持,比如宣傳、產品;作戰線是銷售,對外的,而且形成了鐵三角,客戶經理、方案經理、項目經理。舉一反三後就可以得出他們的共性。
N發散到N1、N2、N3、N4,可以看到很多現象,但一定要把它總結為1,叫溫故知新,就是察人知己,一葉知秋,就是通過這麼多現象萃取出他們的共性1,很多企業家到此為止了,萃取出1並不是最終的,而是要回歸到場景中去,場景就是M,M1、M2、M3,回歸到你的場景中去。
營銷部,首先要有狼性精神,二是要團隊作戰,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首先是舉一反三,通過觀察很多現象,總結出共性來,把共性的知識回歸到你的場景中,做到學以致用。
這就是十二字法則,舉一反三、溫故知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要注意觀察,觀察完是思考,思考完之後是學習總結,第四步是實踐,最後一步叫修正,修正完了再回來觀察。
我們要用這種方法來觀察三家企業,是因為這三家企業很有特色。學習不光觀察,還要思考,思考可以沒有結果,但不可以不思考。不思考的學生學習成績是不好的。在這個假期,每個家長都發揮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比如我從家長變為了一個班主任,在辦公室裡要給孩子進行模擬考試,指導他的學習。做這麼多模擬題後,如果不能舉一反三,總結出規律1來,那麼在M3的考試場景中就不得其法,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找出那個核心來。
理科以數學為例,怎麼得高分,要找出規律來,數學150分的題,120到125分是基礎分,這些是要拿住,不能丟的,還有25分是難題,難題裡有20分是可以拿的,那5分是比較難拿的,這樣一算拿到145分是沒問題的。
語文、政治、歷史這些文科的更是如此。每一個考點都是有方法的。例如語文,今年的高考題無非四個方向:一是家國情懷,要努力同心,齊心抗疫為背景的,要把好的詞用上,二是與自然界和諧生存的,三是高科技的,病毒的;四是在線教育的。把這些資料都進行萃取,爛熟於心,就是一篇好文章,把1準備好,往裡塞就行。
西漢文學家劉向「始於不足見,終於不可及」,告訴我們別看不起學習,當年發現學習的重要性時就來不及了。
彼得·德魯克,現代管理學之父,他說「管理不在知,而在行;其驗證不在邏輯,而在最後的效果」。把邏輯講得再清楚,到最後效果沒有的話,還是不行。現在企業家真的值得我們尊重,企業家是真正地用效果來說話。
比如說這三家企業,一個叫華為,一個叫海爾,一個叫阿里。這三家企業的企業家哪一個不值得我們尊重?為什麼學這三家企業?在海爾集團13年高管經歷,阿里巴巴是整個商業模式的翹楚,是數一數二的,是它改變了我們對網際網路+的認識,是它發明了支付寶第三方支付等等,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商業模式帶來了非常大的變化。我們不得不研究它。
我們再說另一個人,華為的2019年的銷售總額8500億,幾乎佔了我們國民生產總值的1%-1.5%,我們不是100萬億嗎,它8500億。我們看一下海爾集團,84年建立,是這三家企業裡最早建立的,海爾集團在1984年建廠時虧空147萬,現在大概3900億左右。阿里巴巴3768億。從銷售額來看,這三家企業是成功的。
看一下這句話「左手華為,右手海爾,中循阿里」,就是我們左手應該學習華為,學習華為的營銷,華為的研發體系很難學,因為每年10%的投入,投入了將近20多年了,但我們可以學它對技術的重要性,對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性的重視,海爾和阿里同樣要學習華為。
右手海爾,要學習海爾的組織創新,海爾一路走來,海爾最開始是日事日畢,OEC管理法,後來叫SST,再到人單酬合一,現在又上升到了創客,2019年海爾發布了生態戰略階段,實際上就是鏈群合作,海爾不斷創新、迭代,海爾不折騰活不到今天。
阿里和華為也在不斷創新。阿里巴巴每遇到一件事就跳一下,2003年非典變危機為機會,到今年又抓住了機會,釘釘辦公軟體,再比如它的菜鳥物流等等,包括螞蟻金服,是捆綁的。海爾集團也不甘示弱,海爾集團最近在青島政府的組織之下,發布了一個戰略,四年再造一個海爾集團,5000個億。
海爾集團向來非常善於抓住機會,張瑞敏非常欣賞北宋司馬光的「更無柳絮因風起,唯有葵花向日行」。要想抓住機會,順勢而為,要學習張瑞敏這位大家的做法,他7年一個戰略。他對經濟的判斷是7年一個小周期,經濟是有周期性的。現在有一個詞「逆周期性調節」,現在是群雄逐鹿,如果能抓住機會的話,就是第二個S曲線。
阿里巴巴也是有階段性的,現在提出了新六脈神劍。這三家企業都有階段性的戰略。把三家企業比作學生的話,海爾張瑞敏像文科生,任正非像理科生,阿里像特長生。這三個優秀的學生值得我們這些普通的學生去學習。
再來看一下對標學習的口訣:天上「BTA」,地下「瑞柳非」,旁邊「TMD」。「BTA」:B是百度,T是騰訊,A是阿里巴巴;「瑞柳非」:瑞是海爾的張瑞敏,柳是聯想的柳傳志,非是華為的任正非;旁邊的「TMD」:T是頭條(今日頭條),M是美團,D是滴滴。九家企業,足夠你學習。天上的是網際網路企業,地下的是三家傳統的,旁邊的是新興產業。
2四家企業的管理本質
四家企業是前面三家,又加上了順豐速運。海爾解決了員工「懶」的問題。方法是日事日畢,日清日報。阿里巴巴在推行三報四會,三報是日報、周報、月報;四會是早會、晚會、周會還有年會等。
華為解決解決員工「貪」的問題,華為善於分錢,股權激勵——ESPO(員工持股制度),中長期;TUP(獎勵期權計劃),5年的。貪是天性,要順它,不要逆它。利出一孔,只能按我的模式來拿,必須以奮鬥者為本,力出一孔。收入三個來源:基本工資、年終獎、股權激勵。這樣就大家一條繩往前走。
阿里巴巴阿里解決了員工「散」的問題,散漫的問題,阿里形散神不散,形成了矩陣式的管理,員工盯員工,在工序上、體系上解決。百米賽跑誰也跑不過順豐速運,視死如歸,客戶點投訴,快遞小哥就沒錢,它是用戶付酬、用戶評價。海爾實際上也在這麼做。
四家企業解決了懶、貪、散、慢。
華為價值觀四句: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艱苦奮鬥,堅持自我批評。
華為的黃金價值觀四句告訴我們為什麼華為能夠成功。這四句話的詳細解釋一本書裡,這本書是劉春華2019年在清華出版社出版的暢銷書《華為營銷基本法》。華為的營銷做得非常好,又無人萃取,所以我就把它做成一個體系,就是舉一反三法。
營銷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營銷人員總是換,營銷的智慧往往留不下,有些人還把客戶關係帶走了。營銷留人很難,智大於文,做營銷的以市場為導向,營銷往往很難進行複製。華為的做法是:人可以走,客戶必須留下,智慧必須留下。
海爾生態品牌戰略也是一樣。人單合一,鏈群合作。什麼是鏈群合作?一言以蔽之,我們把社群之間用鏈條連結起來,同時要做到這是一個生態的設計。我解決客戶,一定不是解決客戶一個點的需求,而是把他成為一個場景中的需求,成為長期提供方案的供應商。
張瑞敏說場景迭代了產品。生態迭代了行業。賣洗衣服絕對不是光賣洗衣機,我把賣衣服的海瀾之家拉過來,再比如洗滌液碧浪、汰漬等拉過來,還有晾衣杆、疊衣杆等。洗衣機還可以和陽臺上的柜子互動等,它一定是個生態。
再比如說冷櫃,醫療冷櫃還可以提供雲計算,血庫裡的不同型號的血還有多少,線下日日順怎麼就近把血送到缺血的血庫。它不是一個電器公司,是個網器公司。
海爾的子品牌有:日日順、海納雲、盈康一生、卡奧斯、統帥、COSMOPlat等。三家企業能學得會的是海爾。企業特質與海爾近呢還是與華為做基站的近呢?華為原來是做基站的,原來客戶只有移動、聯通、電信。阿里巴巴天生是做網際網路的。企業轉型要多看看海爾。
阿里最近發布了「新六脈神劍」,第一條,原來說客戶第一,客戶是衣食父母,現在說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開始時客戶是衣食父母,小的時候可以客戶導向,一旦大了之後,利益關係需要處理,不得不顧及到三個方面:第一是內部的員工,外部的客戶還有立體的股東,給股東創造不了效益,你也走不了太遠,要形成利益攸關方。
「新六脈神劍」裡面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六脈神劍裡面原來說「專業執著,精益求精」,現在變了,變成了認真生活,快樂工作,這樣改是因為內部員工發生了變化,現在招的人都是85後,要和他們說「專業執著,精益求精」非常難,他們聽不懂你說的話,但「認真工作,快樂生活」他能聽懂。
不一樣的群體,他們的共同語言不一樣。未來的企業善於變化,善於掌握變化的規律,一定能平步青雲,「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順豐速運的核心價值觀是做傳遞文化。傳遞者首先必須是一個誠信、政治的人。還有一個是永遠尊重人,信賴團隊的力量。客戶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奉獻最好的服務。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文化,它受到一個人的影響,郵差弗雷德。我們原來很重視價值的創造,但是傳遞這個環節是我們一直忽略的。中國郵政是我們價值傳遞的唯一渠道,四通一達把它顛覆了。
順豐更是厲害,把四通一達顛覆了。千萬不要小覷傳遞價值這個環節。疫情期間,非常缺的是快遞小哥,因為傳遞價值鏈受到了重創。受疫情嚴重影響的行業要重塑傳遞價值。東方餃子王子品牌,一點沒受損失,給中小學生配送餐。
奉獻最好的服務,這個服務有情境性。未來的服務不再是一個標準化的服務,標準化服務只是基礎。服務分三種:基礎服務、創新服務、增值服務也成為感動服務,但未來應該是三個服務再加一個服務,加上場景服務,此時此刻的服務。比如疫情期間的服務就是場景服務。
京東的使命是讓生活變得簡單快樂。京東買菜,您身邊的共享冰箱。以後就不用冰箱了,把海爾冰箱給迭代了。
3海爾的成功基因解讀
再講講海爾的創客文化,創客文化包括:
1、戰略和文化設計借鑑
2、人力創新和OEC管理法
3、營銷體系和服務體系設計
4、人單酬合一與創客模式
海爾的戰略分六個階段。海爾集團的戰略很有意思,等差數列,從1984年起,7年1個戰略。84-91年是名牌,91-98年是多元化,98-05年是國際化,05-12年是全球化品牌戰略,12-19年是網絡化戰略階段,2019年到現在開啟的是第六個戰略叫生態品牌階段。海爾的網絡化戰略和生態品牌階段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海爾「斜坡球」理論告訴我們企業需要有基礎管理與創新管理,基礎管理一定要重視,有基礎才能創新,球老是下滑,要先做一個擋板把它擋住,這就是「斜坡球」,華為也有類似的理論。
海爾的創客文化實際上是把科層制變為扁平化、生態化。從製造產品的加速器變為孵化創客的加速器。海爾的員工和海爾之間不再是一種僱傭關係,而是一種合夥關係。
這種關係的變化實際上就是我們的生產關係也發生了變化。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充分解放了人的積極性。原來我是打工的,是打工心態,現在人人是CEO,人人都是老闆,不再是我給你發工資,而是你要給我交平臺費。
企業平臺化了,用戶個性化了,員工也有了創客化。怎麼實現平臺化,用戶的個性化,員工的創客化?每個員工都是一個創客,創造客戶的,創造訂單的人,全員的創客,而不是某個部門的創客。
4阿里的成功基因解讀
阿里巴巴這個特長生特別願意說願景、使命和價值觀,格局是非常大的。海爾是創客、人單合一,華為是鐵三角等軍隊特色。每個領導的關鍵詞說得是不一樣的。阿里巴巴說它一定要活到102年,活到2036年時要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中小企業盈利。
實際上在阿里巴巴沒有成功之前,會覺得說這話是打雞血的,吹牛的。現在看來,這些牛都變為真實的,人家是對的。阿里巴巴的願景、使命和價值觀都非常正。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很好,每個人都可以做生意,相安無事,這個平臺確實成就了很多人。
阿里巴巴有三板斧:腦部三板斧、腰部三板斧、腿部三板斧。實際上海爾集團也有類似的三板斧:砍掉基層的腦袋,砍掉中層的屁股,砍掉高層的腿。
阿里巴巴的「平行四邊形」素養模型有四個方面:聰明、樂觀、皮實、自省,要關注這四個方面,尤其要注重自省。我們今天講課,也要進行復盤。
在疫情期間,阿里巴巴的產品分類也很厲害,阿里釘釘辦公,高地客戶,企業辦公人群。上利產品(天貓、天貓國際、天貓海外、速賣通、Lazada)——高端客戶(中小企業主)。上量產品(淘寶、盒馬鮮生、口碑、餓了麼)——基礎客戶(普及客戶)。形成一個矩陣,客戶分級、產品分類是匹配的,值得我們借鑑。
阿里巴巴政委制,來自兩個電視劇《亮劍》、《歷史的天空》。政委任職四要素:懂業務、促人才、推文化、提效能。雙線管理,有司令、有政委。一個是業務線,一個是思想線。值得好好學習。
5華為的成功基因解讀
華為的成功基因是它的營銷體系非常不錯。
內化於魂:營銷使命、營銷文化建設
固化於制:角色與工作界定、考核與評價體系、技能與績效、行為規範與職業道德
潛化於質:做人、素質模型
優化於新:職業通道、發展與創新
總共11個環節,實際是一本書,逐夢篇、築技篇、鑄魂篇。
華為的「八維度知識模型」,一個營銷人員要了解公司概況、企業文化、管理制度、組織結構與工作流程、業務基本知識、產品基本知識、營銷基本知識、廣博的知識面。
關鍵是要講華為的激勵體系。華為是善於分錢的,華為的成功在於他們有狼,狼性的話,首先是對動物的追趕非常拼命,是因為有激勵體系。餵狼草,狼也跑不快。
這兩個計劃給我們一個啟發,一個是ESOP計劃,實際上就是員工持股計劃;另一個是TUP計劃,時間單元計劃,翻譯過來,ESOP計劃也成為飽和虛擬受限股,而另一個叫獎金期權計劃。
TUP5年計劃,主要針對基層員工和新員工的,ESOP是針對老員工的,長期的,在職就分紅,自己要買,相信企業就買。ESOP是長期計劃,TUP是中短期計劃,5年退出。1-5年把你牢牢栓在這個地方,長期給你升股制,給你分紅。海爾也有黃金股權,在就給你分紅,不在就不分紅。
華為的成功一個是行業的成功,第二是技術驅動成功,第三是激勵體制。
華為有句話說「一個人不斷成功是為了被繼承」。與其羨慕樹的高大,不如回來默默無聞做一顆小草。小草有小草一歲一枯榮的精彩,大樹要受到雷劈、電閃雷鳴的威脅。華為向動物學習,狼性、獅群、蜘蛛、螞蟻;向建築學習:都江堰、羅馬花園、長城;向影視學習、書刊學習、員工學習、雜家學習……
6海爾/華為/阿里基因對比
我們看一下基因對比。華為和海爾的基因對比,我們可以看出來華為與時偕同、技術驅動、狼性文化、股權激勵——ESPO(員工持股制度);TUP(獎勵期權計劃);海爾是與時偕同、組織創新、品牌驅動、文化基因。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與時偕同。
華為和阿里的對比:阿里加了組織創新、人才體系和文化基因。實際上也有一個與時偕同。三家企業比來比去,此時此刻,與時俱進,與時偕同,順勢而為,蓄勢而發,乘勢而上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希望在其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找到你所適合的,通過N+1+M這個方法讓自己的知識變為智慧,把智慧變為最後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