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應對全媒體時代發展高水平人才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培養應對全媒體時代發展高水平人才

  專業碩士在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實訓基地開展實踐活動。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供圖

  作為高等傳媒人才培養應對全媒體時代媒介實踐變遷的方式,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學位自設置以來就面對技術變革、社會轉型、國際競爭環境變化的劇烈震蕩。發展時間短、發展要求高、發展任務重導致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教育存在著不少問題,導致新聞傳播應用型人才依然存在巨大缺口,同時,專業碩士往往成為考研時的次級選擇。因此,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的培養體系構建已經顯得十分重要。

  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一直積極探索新聞傳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規律。目前,學院兼收學術型碩士與專業型碩士,具有西北地區唯一的法治新聞與傳媒法碩士點、網絡政治傳播碩士點,並已在專業型碩士培養方面實施了部分改革舉措:貫徹落實「三導師制」(新聞學、法學和實務導師),導師實實在在參與到學生的培養中;更新課程體系,在專業型碩士課程池中增加媒介技能、數據挖掘與網絡輿情、法治新聞與傳媒法案例評析、跨文化傳播等課程;改革畢業考核方式,為專業型碩士提供畢業作品答辯的選擇;建立專門的實驗室與實驗項目,拓展實踐基地範圍與類型,提供多種實踐機會。

  培養體系亟須重構

  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應該是能夠基於對技術變遷引起的社會結構、社會環境變化的把握,基於對世情、區情、國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將知識與技能融合於現實問題解決過程的優秀人才。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的培養問題不能通過小修小補、哪痛醫哪的方法來解決,唯有提升視野,在把握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的培養定位和核心能力的基礎上,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突破「行業悖論」和「技術悖論」,結合培養單位優勢,構建能將各種資源融會貫通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才行得通。

  構建人才培養體系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決人才培養面向的問題。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結合學校特色,將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培養面向的國家戰略需求概括為兩個方面。

  第一,信息技術與網絡社會的崛起所產生的治理需求。當前,網絡社會是新的人類社會形態,形成了新的人類社會結構,是新的人類文明體系。同時,以網絡為代表的廣義的媒介不僅成為個體的日常生活脈絡,也嵌入其他社會制度的日常運行中,即媒介具有超越具體的傳播過程直接影響社會文化的獨立性,成為人們開展實踐的重要中介,全媒體應用、全民應用媒體成為現實的傳播圖景。新聞媒體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記錄者和推動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重要構成,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構成。現階段我國面臨的治理問題和治理環境更為複雜,治理手段也更為多樣,更需要具有複合學科背景的新聞傳播應用型人才參與到社會建設實踐中。

  第二,國際傳播秩序和風險社會所產生的安全需求。全球化與現代化的交織發展使風險社會成為人類開展實踐的常態化背景。風險社會具有風險普遍存在、風險不可預知、風險難以評估的特點,而網絡的隱匿性、嵌入型、區隔性又增強了這些特點。安全問題的發展脈絡正在經歷從傳統安全到非傳統安全,從意識形態到廣闊的文化生活,從權力結構到價值結構,從整體安全到人的安全的多維度轉變。媒體是信息高速流動的集散地,對社會風險具有敏感的觸覺。只有將維護人的安全作為基本的價值追求,樹立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的自覺意識,才能促使媒體成為風險解決的「助推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黏合劑」、道德的「風向標」。同時,隨著中國經濟政治社會發展,需要開展的國際交流增多,國際傳播秩序中的話語權問題關乎國家安全,特別是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這就需要既能做好宣傳工作,又能有效識別、防範社會風險;既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慣例,又能夠在國際交流中講好中國故事、維護國家利益的新聞傳播人才。

  依託新技術系統教學

  在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培養高層次新聞人才的過程中,學院鼓勵教師通過掛職等方式到實習基地鍛鍊,並聘請一批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豐富實務經驗的業界人士為實務導師或兼職教授。

  同時,學院注重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新模式,與中國統計信息服務中心、中廣上洋科技有限公司、清博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華棲雲科技有限公司等籤訂戰略協議,通過共建實驗室、共同開發產品、協同開展課題研究等形式為學生發展與開展社會服務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第一,建立面向國家戰略的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能力目標與知識體系。以依法治國、網絡強國為導向,針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發展需求,明確法治新聞與傳媒法、網絡政治傳播與媒介安全、全媒體技術與創新工具、跨文化傳播與國際慣例4個特色方向的核心能力培養目標和知識體系。

  第二,建立基於新媒體、大數據、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生物傳感等技術的網絡化智媒化教學平臺,更新教學方法。建設融媒體平臺,綜合運用大數據實驗室、網絡輿情中心,從平臺技術構架、內容生成和分享體系方面重塑教學環節,打造人—電腦—手機APP—技術終端聯合的教學生態系統,並通過現實資源轉化、數字資源開發、學生自主生產等措施不斷擴充教學資源庫,形成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系統。

  第三,建立以社會服務實踐和國際傳播實踐為核心的實踐教學生態系統。以貫通「國際—國家—地區」「媒體—技術公司—政府宣傳部門—文化產品生產部門—國際機構」的「三層五維」的人才實踐創新基地為支撐,通過創新工作坊、合辦節目、專業競賽、社會服務、國際實習、文化交流等形式,實踐技術與價值、知識與實踐、世情與國情的融合認知,營造服務國家建設的實踐教學生態系統。

  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是確保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和整體效能的基本保障。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需要尊重人才培養的共同邏輯與我國的特殊國情。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不斷創新,建立起複合型新聞傳播高層次應用人才培養體系,為新聞傳播人才以及其他學科應用型複合型人才的特色化培養提供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改革教學內容與資源組織方式、改進教學方式的有益參考。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北體大體教發展基金獲捐贈50萬 培養複合型人才
    博克森傳媒與北京體育大學設立並捐贈的這筆「體育教育發展」專項基金意義非凡,這是為培養競技體育專業人才的專項捐贈款,本次捐贈款將作為北京體育大學訓練競賽獎勵基金,為競技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助力。  國務院46號文將體育產業提升到與體育事業並舉的國家戰略高度,為我國的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巨大的發展空間。
  • 安陽市體育運動學校被命名為國家重點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
    昨日,記者從市體育局獲悉,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奧運爭光計劃綱要》和《青少年體育「十三五」規劃》,實施體育後備人才培養精品工程,根據《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認定辦法》,國家體育總局決定命名119個單位為國家重點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2017-2020)、251個單位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2017
  • 化州市第七小學 培養人才 發展學校
    「黨建引領,四一一」管理模式學校自立校以來,通過黨建不斷凝聚學校內涵發展的強大動力,緊緊圍繞「為誰育人、育什麼人、怎樣育人」的根本問題,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總目標,以「培養人才,發展學校」為主題的黨建思路引領發展。
  • 聚焦建設新圖景 新商科應用型人才培養長三角論壇在甬召開
    網際網路時代,新零售、新金融、新管理等新的商業模式相繼出現,如何培養知識融通、能力綜合、素質協調的新型商科人才,已經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方向和教育改革的新使命。9月19-20日,在由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安徽財經大學、南京審計大學與寧波財經學院共同發起舉辦的新商科應用型人才培養長三角論壇上,全國20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謀劃「新商科」教育未來建設圖景。
  • 堅持實踐育人 培養一流人才
    近年來,華農致力打通「三全育人」最後一公裡,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獸醫學院是紮實推進「三全育人」重點工作的代表之一。該學院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重要作用,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優化「第一課堂」(培養計劃內必修課)專業知識結構為重點,創新「第二課堂」(培養計劃外實踐活動)教學,完善資源配置及條件保障,大力推動動物醫學人才協同培養機制與培養模式改革,努力提高多樣化人才培養質量。鍛造金課培養卓越創新的獸醫人才近日,華南地區第一家動物醫院——華農教學動物醫院迎來68歲生日。
  • 國際註冊會計師ICPA聯合認證已成為國際化高端會計人才培養的新賽道
    在這條新賽道上,如何快速培養出能應對國際競爭的高端會計人才,已成為中國企業財務管理協會與英國國際專業會計師公會IAAP助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為響應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號召,培育一批具有國際戰略思維、開拓創新能力的國際化高端會計人才,普及國際會計前沿知識和發展趨勢,加深對全球化經濟時代構建高水平會計人才梯隊的理解,中國企業財務管理協會與英國國際專業會計師公會IAAP在新形勢下
  • 高中對話高校 雙方這樣聯手培養人才
    近日,四川、重慶近百所中學校長走進川大,出席「川渝百所高中進川大——高中人才培養與高校人才選拔對接高峰論壇」,討論高中如何為高校培養人才、高校如何吸引優秀的學生。為何聯手高校和高中缺乏交集,培養目標不同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在論壇開幕式上說,把高中校長請進校園,彼此交流,才能讓高中校長知道大學是如何培養人才的;同時高校也能夠了解到高中的需求。通過雙方的合作,共同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培養一流人才。
  • 開創全媒體時代融合體系新格局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經過多年的融合實踐,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更迭步伐加快,傳媒業競爭已經進入新的賽道。在技術的助力之下,媒體行業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做出了一些新嘗試,取得了一些新進展,全媒體時代下的融合體系呈現出令人欣喜的新面貌、新格局。
  • 湖州師院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湖州師範學院近日攜手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大數據運營中心及杭州安恆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籤訂了一系列數字湖州建設「政校企」合作協議,深化基礎理論研究、人才培養、研究院建設等領域的合作,推動數字湖州建設取得全新突破。這是校地共育人才的一個縮影。
  • 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
    [關鍵詞]新時代;全球治理;人才培養;語言學科新時代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進入新時代,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參與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
  • 「產學研融合與人才培養」科技論壇舉辦 推動創新驅動發展
    中工網訊 1月7日,國網青島供電公司舉辦「產學研融合與人才培養」科技論壇,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科技創新工作的系列決策部署,進一步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地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論壇上,來自市政府、省電力公司、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相關領導圍繞「產學研融合與人才培養」開展座談研討。
  • 瀋陽市體能協會:國家隊與體能訓練相輔相成 做好人才培養是關鍵
    隨著科學訓練理念的不斷深化和發展,體能已經成為國家隊的重要訓練內容之一。在中國體能事業發展新階段,瀋陽市體能協會主要任務是為國家隊培養和輸送高水平、高素質的體能後備人才。瀋陽市體能協會理事長張浩還指出:「在為國家隊繼續發現輸送人才的基礎上,提高體能教練水平、抓好後備人才培養是關鍵,還應注重市場培育和俱樂部建設,推動體能師向著職業化方向不斷發展
  • 完美世界教育與江西泰豪動漫職業學院攜手 培養中國電競職業人才
    為支持江西省重點數字文創項目,推動全省數字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加快發展,完美世界教育與江西泰豪動漫職業學院達成產教融合戰略合作,共建「江西省電子競技人才職業教育基地」,以「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為合作切入點,共建專業服務、對接產業培訓,逐步完成電子競技產業鏈的遊戲開發、賽事策劃與執行、內容製作與傳播的全流程人才培養,最終推動江西省乃至更廣區域的產業發展。
  • 大連:堅持「四維一體」集聚各方面人才
    新華網瀋陽1月7日電:大連組織部門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戰略地位,以高層次人才和高校畢業生「兩高」人才引進為總抓手,強化政治思維引領、經濟思維設計、市場思維運作、企業思維服務,一體謀劃、一體推進,著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各方面優秀人才,推動人才強國戰略在大連落地生根。
  • 教育部推動中醫學長學制教育改革,試點中醫學九年制人才培養
    ,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推動構建符合自身特點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充分發揮中醫藥教育服務健康中國建設、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基礎性重要作用,現就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與高質量發展提出以下意見。
  • 中國軟協教培委秘書長初曉光:數位化時代,帆軟的軟體人才培養體系...
    【天極網IT新聞頻道】中國軟體行業協會教育與培訓委員會(簡稱「教培委」)近期發布的《數位化時代軟體與信息服務技術人才體系研究報告》揭示了數位化時代,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背景下,軟體與信息服務領域的技術人才供需現狀和發展趨勢。
  • 全國政協委員馬宗保:支持西部地區師範類院校加快培養新時代卓越教師
    人民網銀川5月20日電(寬容)「在長期的建設和發展中,西部地區師範類院校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各類優秀人才,撐起了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的『藍天』。」馬宗保認為,在保障人人享有受教育機會、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等方面,西部地區師範類院校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馬宗保在調研中發現,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西部地區師範類院校不同程度地面臨著辦學基礎能力弱、辦學資源不足、學科專業不強、高層次人才引進難、留不住等困難和問題。
  • 劉嘉:多元教育評價助力創新人才培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
    但是,我們仍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國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與世界教育強國還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高水平、高層次的創新人才凸顯匱乏,[1] 迫切需要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所以,當創新人才的定義發生演化時,教育評價也必須從對單一智力和學業成績的評價,發展到對核心素養的多元評價。因此,培養我國的創新人才,迫切需要在新時代背景下,根據立德樹人的標準,重新定義創新人才的內涵與外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從而制定相應的多元的創新人才選拔和評價體系。
  • SABIC致力於培養本地人才,支持其在亞洲的發展
    通過贊助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全球商業挑戰賽,SABIC將其發掘人才的範圍擴大到世界各地的500多所大學。 上海2011年10月18日電 /美通社亞洲/ -- 沙特基礎工業公司(SABIC)近日發表聲明,承諾將在拓展亞洲地區業務的同時培養更多本地人才。
  • 瞭望丨華中農業大學校長 李召虎:強農興農培養新農科人才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李偉    「宏農學,揚國光」,華中農業大學(下稱「華中農大」)因農而生,視培養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和研發高水平科技成果為初心和本分,面對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考卷,正加快建設新農科,培養契合新農科內涵的一流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