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萬千雅 石涵琳 首席記者 王湛
「驚鴻巨變七十載,文炳丹青繪故裡」浙大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隊員來到杭州蓮花商務圈黨委,成為專門針對小學生的小杜拉拉夏令營的志願者,在一周的時間裡,見證古蕩社區為豐富孩子們的暑期生活而進行的努力。
志願者的任務,關鍵在於陪伴。雖然孩子們已經放假了,但他們的父母並沒有放假,因此,夏令營中的浙大同學們就扮演陪伴的角色,如同他們的父母一般。志願者們奉獻愛心與耐心,與孩子們一起玩玩遊戲,確定他們的安全,除此之外,志願者們還需要在結束時清掃場地。
「老師!我跟你說,我考了國畫幾級古箏幾級英語學到第幾冊……」「老師你的頭髮為什麼這麼長?」「老師我們玩我是臥底吧!」孩子們總是興致滿滿,嘰嘰喳喳,仿佛永遠不會疲倦。
浙大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服務過程中發現,古蕩社區利用夏令營的形式寓教於學,將原來刻板的知識道理變得生動活潑而易於接受。比如為了培育孩子們的垃圾分類意識,他們不是通過講座方式強行灌輸,而是採取了玩垃圾分類遊戲的方式。遊戲內容是讓孩子們將印有各種垃圾圖片的撲克牌投入四個迷你垃圾桶,模擬實際生活中的垃圾分類,並最後根據他們投放的正確率計分,讓對垃圾分類掌握較好的孩子會收穫不一樣的成就感。最後社區會再給他們每人發一份印有答案的手冊,讓他們根據手冊再分一遍,使他們真正掌握垃圾分類的能力。
社區還通過組織這類社會實踐活動,推動相關政策的實施。恰逢垃圾分類正在杭州如火如荼地進行,通過此次夏令營活動,不僅能讓孩子們將垃圾分類意識帶給家庭成員,也能更好推動垃圾分類在社區的實行。
古蕩社區在組織社實踐時,還充分考慮了浙大同學的專業知識,希望能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發揮出各自所長。
參與本次活動的一位實踐團成員來自日語專業,這次活動給他一個利用專業知識介紹喜歡學科的機會,讓其通過自身優勢為孩子們帶來一堂日語課。
對於小孩子來說,年齡的限制讓他們無法吸收太過於複雜的知識,而志願者們也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在備課時側重準備有趣的日語知識以及從未接觸過的同學願意聽的內容,比如讀音奇怪的外來語和令人嚮往的旅遊景點等,在PPT中,浙大實踐團成員也通過使用大量小動物的表情圖片來吸引小孩子的注意,以及利用中文諧音來教他們讀單詞。也許他們並不能記住其教的內容,但只要他們能因為她的努力而對日語有一個模糊的印象,那麼這堂課的鋪墊作用就達到了。
在這類社會實踐中,更多是為孩子們介紹知識的大致面貌,雖然不精,但這類類似於通識教育的學習,對孩子們的全面發展,以及日後的人生之路,都是大有裨益的。
古蕩社區除了此次的夏令營活動,還為孩子們提供了各類其它的時間機會,為孩子們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暑假,做出了社區應有的努力。浙大實踐團成員們也能藉此機會探索暑假新模式,更加走進孩子們的生活,重回少年時光。經過這次的服務,實踐團員發現,在號召孩子們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時,除了喊喊口號,還需要想到如何為孩子們提供參與課外活動的機會與途徑。希望在未來,孩子們在思考暑期去哪兒時,社區這個選擇將在他們的首選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