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發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很多孩子在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到了五六年級之後問題開始逐步增多,出現了不少孩子不願意上學的情況,並且心理問題也逐漸增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個孩子出現一個問題,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問題沒有出現前只是沒有顯露出來,沒有被發現而已,當問題顯露出來的時候,說明問題已經很嚴重了,長期積累的問題,最終還是爆發出來了,經過量的積累達到了質的變化。
為什麼五六年的孩子容易出現不想上學,心理問題逐漸增加了呢?
首先,五六年級快要進入青春期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五六年級的孩子年齡已經不小了,已經處於青春期的邊緣了,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對外界有了新的認知,對於身邊的人和物也有了新的認知,不再是對家長和老師唯命是從的年齡段了,也不再是老師和家長說什麼就是什麼了,有了 自己的初步判斷和認知力。
也就是很多人所說的,快要進入叛逆期了,青春期的孩子問題本來就多,對於快要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問題也不少,到了五六年級心理問題逐漸增多,是很正常的情況。作為家長要改變對孩子的態度和方法,做好應對青春期的準備,幫助孩子平穩過渡到青春期,身心健康發展。
其次,家長長期對問題忽略的結果。
到了五六年級才出現問題的孩子,其實並不是到了五六年級才開始出現問題,之前一直存在只是家長沒有注意到,而是問題到了五六年級才真正爆發出來。正如那就話所說,雪崩來臨之前沒有一片雪花是平靜的,孩子出現問題也是一樣的,只有到了問題嚴重的時候,才能引起別人的注意。
孩子出現了問題,可能和家長長期的忽視有關係,在孩子還在低年級的時候,家長忙於工作,加上問題沒有出現,家長往往不會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忽略了對孩子本身的關注和問題的關注,積累月累問題慢慢開始出現了,才引起了大人們的注意。
再次,學習難度的增加。
孩子到了五六年級開始有了不想上學的想法,那是和知識的難度不斷增加有很大關係的,低年級的時候,學習的內容都比較簡單,一二年級語文主要以字詞為主,數學以簡單的加減為主,三四年級則過度到段落、篇章,數學增加到混合運算,綜合性強一點,而五六年級總體都是以綜合為主,難度相比之前大了很多,很多之前基礎就沒有打好的孩子,開始學起來比較吃力,甚至跟不上節奏,孩子們之間的差距變得特別大。
對於那些從入學就有問題,學習習慣就不好的學生來說,學習已經變成了一件難事,他們等同於是逆水行舟,越學越沒有自信,越沒有動力,逐漸有了放棄的念頭,也就是不想上學的想法,覺得不想學了他們也就解脫了,可以脫離牢籠了。
總之,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從小就給孩子足夠的關注,不要覺得孩子小沒事,一切都還來得及補救,一旦出現問題其實問題就已經很嚴重了,所以要多關注孩子,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要把問題都交給明天,那就真的有可能會是為時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