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談
越限越多?如何解開塑料汙染「死結」
塑料是現代生產生活中最重要的基礎材料,人們幾乎每天都會接觸到塑料製品。然而,不規範地生產、使用塑料製品和處置塑料廢棄物,浪費能源資源,加劇了環境汙染、生態破壞,加大了資源環境的壓力。積極應對塑料汙染,事關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也是「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重要任務。繼今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之後,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近日又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吹響了新一輪塑料汙染治理的進軍號角。
其實,面對無法迴避的塑料汙染,我國早已行動起來。改革開放至今,我國限塑和禁塑前後大致歷經了三個階段。
1986年,鐵路上首次使用塑料快餐盒,因具有便利性和價格低廉等特點,很快普及開來。但大量的白色餐盒被丟棄於鐵路沿線,帶來了嚴重的「白色汙染」。2001年,國家經貿委發布緊急通知,要求立即停止生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這就是最早的「限塑令」。200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次年5月,商務部、國家發改委及工商總局公布《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管理辦法》,這兩個文件通常被稱為第二版「限塑令」。
聲勢浩大的全民限塑運動推行10多年後,塑料汙染仍然未得到顯著控制,甚至愈來愈嚴重。
筆者認為,從「限塑」到「禁塑」,治理塑料汙染是典型的知易行難的問題。在經過屢敗屢戰的歷程後,必須選擇新的突圍路徑,拿出切實管用的措施,解開「越限越多」的塑料汙染「死結」。否則,在價廉物美的可降解塑料替代品出現以前,新的限塑政策難免在現實中「水土不服」。
其一,集國家之力研發替代用品。研發和推廣可降解、易回收、易處理、不汙染或少汙染,經濟又實用的塑料替代品,是治理塑料汙染最理想的辦法。當然,這也是世界其他國家,包括發達國家的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事情。可降解塑料行業在國內發展已經超過20年,卻遲遲不能大規模推廣,重要原因就在於成本高、價格高、可加工性差,根本無法與現行價廉物美的塑料爭奪市場。顯然,能夠取代現行塑料的替代品,並不是那麼容易研發出來的,必須集國家之力進行攻關。
其二,引導公眾儘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一方面,通過多種形式宣傳引導公眾,增強環保意識,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特別是減少使用「因為價廉扔了也不心疼」的塑膠袋。另一方面,在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推廣使用環保布袋、紙袋等非塑製品和可降解購物袋,鼓勵設置自助式、智慧化投放裝置,方便群眾生活。
但在這方面,要持有理性的期待,畢竟在日常生活中誰都想圖個方便。相較而言,非塑製品替代物不僅不方便,還會讓人多花錢。
其三,推進塑料廢棄物回收和無害化處置。結合垃圾分類,建立健全塑料廢棄物回收體系,加大塑料廢棄物回收和處理力度。推動電商外賣平臺、環衛部門、回收企業等開展多方合作,在重點區域投放快遞包裝、外賣餐盒等回收設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塑料廢棄物的隨意丟棄和堆放。與此同時,要在國家層面投入必要的財力和科研力量,研發現行塑料的無害化處理技術。目前,塑料廢棄物填埋佔土地,且長時間不分解;如果焚燒或再利用,又汙染大氣和水環境。必須通過研發新技術來突破這一窘境。
其四,採取必要的強制性措施。在實行倡導性措施的同時,還要認真總結吸取多年來限塑、禁塑效果欠佳的原因教訓,採取有效的管控手段。
一是要像菸酒一樣實行高稅收。對方便、實用、價廉、易丟棄的塑料製品(如塑膠袋)實行高稅收,大大提高易丟棄的塑料製品價格,讓老百姓購買塑料製品時掂量自己的錢袋子,從而不輕易購買、不輕易丟棄。
二是要提高行業準入門檻。生產塑料製品技術、工藝、設備簡單,但不能允許隨意辦個工廠就可以生產易丟棄的塑料製品,在什麼地方都可方便地買到易丟棄的塑料製品,要提高門檻,改「方便」為「不方便」。
三是要像對待醉駕一樣嚴懲重罰。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禁止以醫療廢物為原料製造塑料製品;禁止廢塑料進口。這些禁令已出臺多年,之所以沒得到落實,其中重要原因就在於懲罰性措施沒有跟上。因而,一些人根本不把這些禁令當一回事。在限塑、禁塑的問題上,要借鑑國家治理酒駕的成功經驗,出臺配套管用的法律法規。在限塑、禁塑問題上,國家若採取強力措施,嚴厲打擊違規生產、銷售國家明令禁止的塑料製品的行為,塑料汙染治理也一定會收到明顯效果。
(作者系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賀震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