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汙染觸目驚心!寄居蟹居住在牙膏蓋中

2020-12-05 中國青年網

  1.這些絕望而又無家可歸的寄居蟹只能用牙膏蓋來保護自己。這幅照片由美國社交新聞網Reddit用戶Hscmidt上傳發布,這張照片是Hscmidt的女朋友觀察到小寄居蟹在古巴的一個沙灘上不斷走動後拍攝的。

  2. 寄居蟹會尋找別的動物使用過的外殼,並以此當做庇護所,保護其柔軟的身體不受捕食者威脅。隨著寄居蟹不斷長大,它需要頻繁尋找新的家園,也就是其他的動物的外殼。

  3. 去年,一張死去的信天翁幼雛在北太平洋死去的照片曝光,這張觸目驚心的照片進一步昭示了汙染問題的嚴重性。科學家認為幼雛胃中瓶蓋廢渣、漁網以及塑料碎片都是在其父母餵食時進入體內的。

  4. 每年都約有800萬噸塑料瓶,塑膠袋、塑料玩具以及其它塑料垃圾被傾倒入大海。但是由於大部分垃圾都已沉入海底,具體的數字很難被計算出來,但科學家表示真實的數字也許會高達1270萬噸。

  5. 超過一半被倒入海洋中的塑料垃圾都來自於以下5個國家:中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斯裡蘭卡。

  6. 在2010年到2025年15年時間內,約有15500萬噸的塑料被倒入海洋中。足以在每英尺的海岸線放置100袋垃圾。如果將這些垃圾袋疊放在一起,可以壘出一道100英尺的高牆。

  7. 今年2月的一次裡程碑式的研究揭示了汙染海洋的塑料垃圾對於野生動物全方面的威脅。研究發現近400種海洋生物都面臨著海洋中的塑料購物袋、漁網以及其它的垃圾所造成的巨大威脅。

  圖集詳情: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21日報導,由於地球塑料汙染的影響,無家可歸的寄居蟹只能居住在牙膏蓋中保護自己。這觸目驚心的照片揭示了目前地球塑料汙染嚴峻形勢以及汙染給海洋生物帶來的巨大威脅。

  據估計,每年傾倒入海洋中的垃圾足有800萬噸,若將這些垃圾裝入垃圾袋中,地球上每英尺的海岸線都將放置5個垃圾袋。相片由美國社交新聞網Reddit用戶Hscmidt上傳發布。寄居蟹一般會尋找其它動物使用過的外殼,並以此當為庇護所,保護其柔軟的身體不受捕食者威脅。但隨著寄居蟹不斷長大,它需要頻繁尋找新的家,也就是其它的動物外殼。但日益嚴重的汙染問題給寄居蟹的生存帶來了危機。

  每年都會有800萬噸塑料瓶,塑膠袋或是塑料玩具被傾倒進大海。但是由於大部分垃圾都已沉入海底,因此很難計算出具體的數字。但科學家表示真實的數字也許會高達1270萬噸。上個月美國航天局NASA提供了人類對於海洋汙染程度的畫面。海洋汙染對海洋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海龜將塑膠袋看作水母而誤食,塑膠袋會堵住它們的胃,從而導致海龜飢餓而死;海鳥也常誤食漂浮的塑膠袋,北海90%死去的管鼻鸌胃裡都發現了塑膠袋;並且人類食用誤食塑膠袋的海魚也會對健康有害。

  美國科學促進會數據顯示,中國是塑料汙染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每年有350萬噸垃圾被倒入大海,是總量的四分之一。清除海洋中的塑料碎片不僅花銷巨大,並且很難實施。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從源頭控制汙染,加強回收利用工作,實行更好的產品設計以及開發替代材料。(實習編譯:寧雨奇 審稿:陳薇)

相關焦點

  • 研究:微塑料會破壞寄居蟹的安家地點選擇能力
    據外媒報導,每年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無疑對海洋生物造成了嚴重影響,科學家們也正在一點一點地去了解這些潛在影響的程度。現在,來自英國的一項新研究就揭示了這種汙染可能對寄居蟹意味著什麼,據悉,富含微塑料的環境似乎會對寄居蟹在選擇安家地點的認知能力帶來影響。
  • 塑料垃圾泛濫偏遠離島 50萬隻寄居蟹困死其中
    英國衛報報導,兩處遠洋偏遠群島上超過50萬隻的寄居蟹因受困塑料垃圾而死亡,人們憂心這只是全球動物大量減少的冰山一角。一項開創性的研究發現,印度洋的科科斯(基林)群島上有50.8萬隻寄居蟹死亡,南太平洋的亨德森島上有6.1萬隻寄居蟹死亡。過去的研究指出這兩個地點的塑料汙染相當嚴重。
  • 寄居蟹用廢棄塑料當新家 全球超50萬隻因此喪命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近日,研究人員發現超50萬隻寄居蟹因被困在塑料垃圾中而死亡,引發人們擔憂。據一項研究發現,在印度洋的科科斯群島有50.8萬隻螃蟹因被困在塑料垃圾中死亡,在南太平洋亨德森島有6.1萬隻螃蟹死亡。
  • 印度洋群島堆積百萬廢棄塑料容器,數十萬寄居蟹被困死
    便利的塑料製品與現代生活密不可分,但泛濫的塑料製品卻對環境帶來莫大的危害,全球的海洋更是深陷塑料危機,嚴重破壞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影響它們的生活;近期,有科學家前往印度洋上的科科斯群島(CocosIslands)進行研究時,發現當地有57萬隻寄居蟹因受困塑料製品而死亡。
  • 塑料正殺死寄居蟹:這兩個島嶼已有超50萬隻死亡
    中新網12月5日電 據外媒報導,在兩個偏遠島嶼群中,超50萬隻寄居蟹因被困在塑料垃圾中而死亡,引發人們擔憂。據報導,據一項開拓性研究發現,在印度洋的科科斯群島有508000隻螃蟹因此死亡;在南太平洋亨德森島有61000隻螃蟹死亡。
  • 被希望「殺死」的寄居蟹
    (Coenobita compressus) [2] 人類超級喜歡使用塑料。塑料便宜、輕便、可使用的時間長。然而,從塑料發明至今,塑料卻不僅存在於人類的生存空間。由於塑料的丟棄率高、難以降解、回收率低等原因,塑料垃圾越積越多,隨著人類活動軌跡漸漸遍布全球,自然也就來到了寄居蟹生活的沙灘。 一隻草莓寄居蟹 (Coenobita perlatus) 正在「塑料沙灘」上行走。
  • 鯨魚吞吃塑料桶被卡住,海洋塑料汙染觸目驚心!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近日,海下攝影機拍下的一組照片顯示了一個驚人的影像:一隻正在捕食的抹香鯨將一隻塑料桶當做了食物吞進了嘴裡,但是隨後,這個藍色的塑料水桶卡住了抹香鯨的嘴,無法吐出更無法下咽。這個令人心碎的畫面提醒著我們,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汙染正給我們的海洋帶來毀滅性的災難。英國南極考察隊曾發現一隻死亡的信天翁,信天翁是一種大型海鳥,這次死亡的是一隻幼鳥。科學家發現,它的死因來自於食物——儘管信天翁有著能把吃下去的無法消化的食物吐出來的能力,但是一根塑料籤無情的刺穿了它的腸,最終導致了幼鳥死亡。
  • 50多萬隻寄居蟹死亡!死因查明敲響警鐘,再不保護或來不及
    據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這兩座島嶼上死亡的50多萬隻寄居蟹的死因已經查明,是被困在塑料垃圾裡面致死的。大家是否會覺得奇怪,雖然確實是有塑料汙染的問題,但是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規模的的寄居蟹死亡呢?對此,科學報告也給出了解釋,其實寄居蟹的死亡更像是一種連鎖反應。因為寄居蟹沒有自己的殼,是依靠死亡的同伴氣息來尋找寄居的殼。
  • 信天翁的輓歌:觸目驚心的海洋塑料垃圾
    信天翁的輓歌:觸目驚心的海洋塑料垃圾來源:東方網   作者:柏可林     選稿:顧爽   2019.06.05 13:50  今天是6月5日世界環境日,上海第一個關於海洋塑料化的藝術展《塑料紀:信天翁的輓歌》正在上海科技館展出,號召全社會降低塑料製品的過度消費、改變用完即丟的生活方式。
  • 50萬隻寄居蟹被餓死,因為找錯了新「家」
    而據英國媒體報導,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很多寄居蟹把塑料容器誤認成合適的外殼,結果搬進塑料「家」之後被困住,活活餓死。這個問題已經導致超過50萬寄居蟹死亡。 寄居蟹會把塑料容器當成外殼。一旦它們爬進去,經常就被困住,然後餓死。
  • 牙膏蓋子裡怎麼有隻寄居蟹?
    這隻寄居蟹只能將一個牙膏蓋子作為棲身之所。圖片由Reddit用戶HScmidt上傳到網絡上,當時是他的女友在古巴的海灘上發現了這隻小小的寄居蟹。「一開始我覺得它很可愛,但馬上意識到這意味著什麼。」一位網友在圖片下方評論道。
  • 海洋垃圾已成人類噩夢,57萬隻寄居蟹被活活餓死,這下怎麼辦?
    在人類出現之前,海洋中的動物雖然也經歷著大自然的優勝劣汰和食物鏈的環環相扣,但是卻沒有什麼外來困擾,不過,自從人類在地球上開始崛起,特別是近300年的時間裡,人類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很多垃圾被製造出來,排放到海洋之中,海洋也因為人類而被汙染,而且情況越來越嚴重,已經不容忽視。什麼是海洋垃圾?
  • 回收速度趕不上消費:全球塑料瓶汙染觸目驚心
    一些環保人士警告塑料汙染帶來的危害同氣候變化一樣嚴重。軟飲料和瓶裝水所使用的塑料瓶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製成,這是種高度可回收的材料,但遺憾的是,人類回收塑料的速度遠未趕上塑料對環境造成汙染的速度。(每秒鐘就有兩萬個塑料瓶被生產出來。圖:Guardian graphic)在2016年被消費的塑料瓶中,得到回收的不到一半,其中僅有7%被重複利用製造成新瓶子。
  • 40公斤塑料的鯨魚 鯨魚死亡胃中塞滿垃圾令人觸目驚心
    40公斤塑料的鯨魚 鯨魚死亡胃中塞滿垃圾令人觸目驚心時間:2019-03-19 19:39   來源:重慶青年報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40公斤塑料的鯨魚 鯨魚死亡胃中塞滿垃圾令人觸目驚心 據《看看新聞》發布報導,一頭鯨魚在菲律賓南部海岸被發現擱淺,漁業官員表示,它第二天就吐血死去。
  • 「她」鼻腔插吸管13年,吃塑料,被繩子幾乎勒成兩半,卻無法呼救
    一群背著啤酒蓋的寄居蟹傾巢而出,爬向那條只剩半隻身體的魚......海洋的另一角,遊過來一隻背著鍋蓋龜殼的海龜。它叼起一隻寄居蟹就遊走。吃飽喝足,海龜在海底裡暢快地遊玩。是的,現在有一個不得不擺在大家面前的現實問題:那就是海洋汙染。而造成海洋汙染的垃圾罪魁禍首之一,就是塑料垃圾。塑料垃圾對海洋生物到底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 白色汙染怎麼解決?科學家已發現50種吃塑料的生物,或許能堪大用
    吞下100多片塑料的海龜、被尼龍繩「攔腰」纏住的鯊魚、滿是橡膠垃圾的無人島嶼……看似觸目驚心的文字卻都是現實。我們知道,塑料不能夠被自然分解,它只會因光照、風力,或其他原因而變小,從大片變成小片,再從小片變成無法用肉眼看到的微塑料,隨著塑料越來越小,它的分布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
  • 「房奴」寄居蟹:我不生產殼,只用別人的,要麼搶要麼交換
    因此,當一隻擁有好「房子」的寄居蟹死亡後,它遺留下來的殼會引起一場瘋狂的爭奪。這是達特茅斯學院研究團隊經過一項非常殘忍的實驗得出的。為了研究居蟹對同類死亡會有什麼反應,他們把死去的寄居蟹切碎,並放在塑料管裡,然後將塑料管安放在戶外的沙灘中。
  • 微塑料汙染海洋,貽貝、牡蠣和扇貝汙染最嚴重
    微塑料已被確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但程度要看涉入的量有多少,現在科學家仔細在計算每種食物中的微塑料含量,最新研究發現,海洋生物其中的軟體動物,包括貽貝、牡蠣和扇貝,是所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最嚴重的類別。科學家分析超過50項有關海鮮中微塑性汙染的研究,受調查的海鮮種類涉及世界各地從魚類到貝類的各種物種,結果發現,所有樣品均含有塑料微粒,研究人員共檢測到9種不同類型的塑料,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最常見的塑料類型,兩者都是世界各地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塑料。而每當人類吃海鮮時,也會把海鮮體內的塑料一起吃進去。
  • 如何解開塑料汙染「死結」
    如何解開塑料汙染「死結」塑料是現代生產生活中最重要的基礎材料,人們幾乎每天都會接觸到塑料製品。然而,不規範地生產、使用塑料製品和處置塑料廢棄物,浪費能源資源,加劇了環境汙染、生態破壞,加大了資源環境的壓力。積極應對塑料汙染,事關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也是「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重要任務。
  • 中國科學家發現吃塑料蟲子 或可解決塑料汙染難題
    中國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  為解決塑料廢物汙染這一世界環境難題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該突破性研究顯示,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為唯一食源,黃粉蟲幼蟲可存活1個月以上,最後發育成成蟲,其所齧食的聚苯乙烯被完全降解礦化為CO2或同化為蟲體脂肪。這種發現為解決全球性的塑料汙染問題提供了思路。  儘管如此,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塑料汙染,楊軍教授還是呼籲,公眾在日常生活中應少使用一次性的塑料飯盒、方便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