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隻寄居蟹的生存都需要倚賴另一個生命的死亡。為了保護他們柔軟的腹部,寄居蟹們需要尋找一個合適大小的殼把腹部藏起來,也就是說,他們必須等到某個腹足類動物(比如海螺)或者另一隻寄居蟹死亡,才能得到一個賴以生存的「殼」。
一隻「裸」寄居蟹。(Photo: Arnstein R nning)
不同於生活在海洋中的寄居蟹祖先(Clibanarius fonticola),上岸的寄居蟹們(Coenobitidae)不再願意使用未被改裝的腹足類「原裝殼」,他們只想直接從另一隻寄居蟹那裡繼承被「改裝」後的殼。因此,對這些寄居蟹來說,只有在等到同類死亡或出於某種原因遺棄自己的殼時,他們才有活下去的機會。為了能更有效率地找到空殼,寄居蟹們成功進化出了一種發現死亡同類的辦法:尋找寄居蟹的屍體散發出的化學信號,俗稱「寄居蟹屍臭」。靠著這樣的繼承制,寄居蟹們安居樂業,直到人類佔領地球。
曾經有科學家做實驗,分別設置放有寄居蟹屍體和腹足類動物屍體的小瓶子,發現放寄居蟹屍體的瓶子能吸引更多的陸生寄居蟹 (Coenobita compressus) [2]
人類超級喜歡使用塑料。塑料便宜、輕便、可使用的時間長。然而,從塑料發明至今,塑料卻不僅存在於人類的生存空間。由於塑料的丟棄率高、難以降解、回收率低等原因,塑料垃圾越積越多,隨著人類活動軌跡漸漸遍布全球,自然也就來到了寄居蟹生活的沙灘。
一隻草莓寄居蟹 (Coenobita perlatus) 正在「塑料沙灘」上行走。[1]
位於澳洲西部海域的Cocos群島的沙灘上生活著很多寄居蟹,這裡同時也是汙染非常嚴重的地方。在這裡的沙灘和沙灘周圍的植被中,平均每平方米有713件塑料垃圾。對陸生寄居蟹來說,好用的殼是十分稀有的資源。在找不到殼的時候,沙灘上長的像「殼」的塑料垃圾(比如塑料瓶)讓一些不願意再等的寄居蟹看到了生存的希望。然而這些塑料殼卻可能是困死寄居蟹的陷阱。寄居蟹進入塑料瓶後,光滑的瓶壁讓他們難以爬出。在高溫的氣候下,如果寄居蟹不能及時逃出塑料殼,不能及時補充水分,只需要5-9天他們就會死亡。
一隻在塑料瓶中的寄居蟹。(https://www.projectaware.org/news/circular-economy)
悲劇不止於此。還記得寄居蟹們通過找尋同類的「屍臭「找空殼的習慣嗎?一旦某一個塑料瓶困死了一隻寄居蟹,這個塑料瓶就可能成為一個完美的「捕蟹裝置」。死亡的寄居蟹會吸引其他寄居蟹源源不斷地進入塑料瓶中。科學家們在調查中撿到了一個塑料瓶,裡面竟然困住了526隻寄居蟹。根據在Cocos沙灘上塑料瓶的取樣調查,科學家們估計,在這片沙灘上,可能有超過50萬隻寄居蟹被塑料困死,也就是說平均一平米有1隻寄居蟹因為人類的塑料垃圾而死亡。
這是2019年6月在Herderson島的東部沙灘上撿到的一個瓶子,裡面困住了526隻寄居蟹。[1]
所以,你今天喝水用的塑料瓶回收了嗎?當心你隨手扔出的瓶子可能會成為寄居蟹的「亂葬崗」。
參考文獻
[1]Lavers, J. L., Sharp, P. B., Stuckenbrock, S., & Bond, A. L. (2019). Entrapment in plastic debris endangers hermit crab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21703.
[2] Valdes, L., & Laidre, M. E. (2019). Scent of death: Evolution from sea to land of an extreme collective attraction to conspecific death. Ecology and Evolution, 9(4), 2171-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