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摩天大廈》這樣的電視劇比作劇情殺,那《初戀了那麼多年》的內容就屬於殺熟的範疇。
何為殺熟?
也就是用劇情的「真實度」與客觀存在的我們,橋段共享、共振、共鳴,也就是用你熟悉的畫面感,讓回憶裡的你,自己把自己逗笑、感動哭。
像劇情裡的文體生大合唱、校運會等就屬於這種操作,用大學校園的小故事引起觀眾共鳴,而後把觀眾感動。
小編的代入感屬於最高級的,但偏偏因為了解,所以難受,因為我們的大合唱從未有如劇裡那般輕易被捏合到能夠上臺的等級,而我們的校運會也沒有鬥雞。
《初戀了那麼多年》沒能明白,劇情與觀眾的共振裡,除了劇情和顏值,聲音的穿透力同樣不可忽視。
自己的聲音其實很難聽。
以前學到過一個概念,就是自己的聲音特色和效果,並不是你當下聽到的自己的聲音,因為你的發聲部位在顱骨,而收音耳朵也在同樣的位置,所以相當於聲音的傳播是「由內至內」的,你也會自發的覺得自己的聲音比較好聽。
但如果想聽到自己最真實的聲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錄音或者與自己打電話,而後放出來,那才是自己最原始的音色,然後你會發現,自己的聲音好難聽,有變成別人的感覺。
而《初戀了那麼多年》裡的效果便是如此,女主熊伊凡的角色匹配度並不是很差,但她的聲音卻始終令人失望,小編並不是很懂得所謂的音階、音色,但哪怕是功放,也不能避免耳朵裡有些嗡嗡的聲音。
起初以為是自己的耳朵出了問題,但當聽音樂時發現,清脆有響、清晰可辨的歌曲裡,好音色比比皆是,只是沒能在這部劇裡出現而已。
清脆如黃鸝鳥的聲音會更加吸引觀眾。
於是小編對比了《把我哥哥帶走》裡張子楓的聲音,很清晰,每句話都音色明亮,沒有耳朵裡嗡嗡的聲音,很喜歡他們對臺詞時那種聲音浸潤耳朵的感受,然後就覺得可能這部劇是後期配音的效果吧。
但這種念頭一旦發現,便如影隨形般充斥著小編的腦海,聲音是否好聽,原來對劇情也可以產生那麼大的影響,也無怪乎連星爺的電影,每一部都有自己的官配聲音,因為它屬於一部優秀作品裡絕對不可或缺的。而一旦變成粵語或是星爺自己的聲音,小編發現若沒有星爺這個名字壓陣,根本不能適應。
於是再去看電視劇裡的熊伊凡,標槍女孩的彪悍人生,不需要解釋,很好看,只是喜歡了男神顏柯以後,音色響亮的女主,哪怕再用勁,都沒能有張子楓那樣音色明亮的效果。
可能小編對於劇情的內容過於苛刻了,十分的喜歡,因為一分音色的傷害,便開始吹毛求疵,但這種精確的問題傷害,不能忽視,因為聲音難聽,對這種情情愛愛的電視劇,真的影響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