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北部海岸有許多伸向海中、形如長鼻的岬角,位於臺北縣萬裡鄉的一個濱海小漁村野柳,就是突出於臺灣北海岸的狹長海岬,從臺北市乘車不到一個小時就來到了這裡。沿途海岸礁石上的一些垂釣者,在藍天、碧海、輕輕湧動的白色浪花的大背景下,顯得悠閒而自在。野柳岸邊長著的一排排耐風耐鹽的植物,像綠色圍牆一樣防風固沙。路旁黃色、紅色、紫色的小花,熱烈地開放著,它們幾乎緊貼著地面護衛著土地。攜帶鹹腥味的海風陣陣吹來,使我們品味著一種輕鬆和愜意。
走進野柳景區,路邊堆積的厚厚的貝売層,好像講述著海洋生物在這裡生生死死的蒼茫歷史,而左側的一片長不到2公裡、寬200多米的與大海相接的海蝕平臺上布滿的奇巖怪石,更使我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海蝕平臺上屹立成群、排列有序的狀似香菇的蕈狀石,好像從地上長出來的,較細的石柱是菌柄,上面託著一個粗大、坑坑窪窪的近似球狀巖石的菌蓋,這些蕈狀石相當高大,幾乎個個都高過我們頭頂,穿行其間,猶如漫步在香菇林中。
更令人稱奇的是那些靠近海岸的高約2米的燭臺石,大致呈圓錐體狀,下粗上細,像蠟燭的燭身,燭身頂面的中央有著桃狀突起,圍繞著突起的是環狀溝槽,使得桃狀突起酷似蠟燭的燭心,這真是一種奇觀!燭臺石又像是裝著仙桃的託盤,或道士作法時用的鈴鍾,實在給了人們太多的想像。燭臺石與蕈狀石一樣,由於大自然不停地加工製作、風化溶蝕,都顯示出從新生到衰亡的過程。處於不同發育期的蕈狀石,合奏著「傳宗接代」的交響。
我們來野柳,正趕上好天氣,雖然陣陣海風吹來,但海面上沒有巨浪,只聽到海浪與岸礁輕輕碰撞,發出友好的問候,燭臺石在明媚的陽光下,好像歡快地跳動著的火苗。導遊說,如果在東北季風頻繁襲來的冬天到野柳,就會是另一番景象。捲起的浪濤湧到燭臺石上,飛揚的霧蒙蒙的水花,就像搖曳的燭火忽明忽滅,海水繞著燭心,在燭面上流轉了幾圈後流沔而下,又像是融化的蠟淚,從燭身漫延到基座四周,匯成白花花的一片流向大海。冬天的燭臺石是「燃燒」最強烈的時刻,也是最能展現其靈性的季節!
海蝕平臺上還有許多其它類型的石雕作品。那些平躺在地的姜石,粗的外表再加上灰帶黃的色澤,簡直就和做菜的老薑一樣,引得人們禁不住去摸一摸,有的人還要蹲下身去聞一聞;遠遠看去與海水嬉戲的豆腐巖,切割得整整齊齊,好像只等著人們來食用似的:那碩大的鯉魚石,海浪噴湧上去,真的就像一條大鯉魚在礁石上活蹦亂跳翻身擺尾;那雲髻高聳的女王側面像,高貴而典雅,一群走在前面的小學生圍繞著女王像看了又看,反覆拍照,オ戀戀不捨地離開;那做工纖細、精巧的仙女鞋,許多人都要近前比試一下尺寸大小……
這些珍貴的多姿多彩的天然雕刻,成了人們編造故事的豐富素材。傳說很久以前,野柳是仙女大擺宴席的地方,她們帶來了香菇、老薑、豆腐、鯉魚等作為烹調材料,在夜幕降臨時,點亮燭臺,載歌載舞,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突然數道流星划過,地面切割出許多深溝,受驚嚇的仙女匆匆奔去,留下了許多物品,還丟下了一隻鞋子…真是浪漫動聽的童話啊。
我佇立在海蝕平臺上,思緒追蹤著野柳的地史變遷。想像著大自然以不可抗拒的激情,大手筆而纖細的創造,把野柳洪荒時代的景象轉化成了人類的瑰寶,使得野柳充滿了朝氣,充滿了魅力,成為一座美輪美奐的天然石雕藝術館。野柳天然石雕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矚目,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遊人,或是考察,或是觀光,我想他們也會和我一樣,也有一種如夢如幻、飄飄欲仙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