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歡迎來到漂流的痕跡,小編今天帶大家去了解一下獼猴祧的一些知識,讓我們一起去看看獼猴桃軟腐病、裂果病、日灼病、枝枯病防治方法。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獼猴桃軟腐病它的症狀是發病初期,病果和健果外觀無區別,中、後期被害果實漸變軟果皮由橄欖綠局部變褐,繼向四周擴展,致半果乃至全果轉為汙褐色,用手捏壓即感果肉呈糨糊狀。剖果檢查,輕者病部果肉呈黃綠至淡綠褐色,健部果肉嫩綠色;發病重的果實皮、肉分離,除果柱外果肉被細菌分解呈稀糊狀,果汁淡黃褐色,具醇酸兼腐臭味。取汁鏡檢,有大量細菌。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獼猴桃軟腐病是果實生長後期至儲運期時有發生的種病害,細菌多從傷口侵入,果皮蟲傷或採果時剪傷,以及果柄脫落處都是細菌侵入途徑。病原進入果內即潛育繁殖,分泌果膠酶等溶解種子周圍的果膠質和果肉,醇發酵產生酸,最後造成果實軟腐發臭。防治方法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選擇晴天採果,輕摘輕放,儘量避免產生機械傷口,細選無病蟲果及無傷果儲藏。對儲運果在採收當天進行藥劑處理後再入箱。常用藥劑與濃度為:2,4D鈉鹽200mgkg加硫酸鏈黴素800倍稀釋液,浸果1min後取出曬乾,單果或小袋包裝後再入箱。
獼猴桃生理裂果病它的症狀是獼猴桃裂果主要有縱裂或橫裂兩種類型,果實一旦出現裂果,不僅失去商品價值,還容易引起黴菌侵染。獼猴桃生理裂果病主要發生在果實膨大期,由於水分供應不均勻,或後期天氣幹、突然下雨或澆水,獼猴桃吸水後果實迅速膨大,果皮、果肉膨大速度不致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低,黏土地通透性差,土壤板結,乾旱缺水,裂果發生重。防治方法是改良土壤,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供水能力,防止土壤大千大溼。大旱時要馬上澆小水。成熟果實及時採收。
獼猴桃日灼病它的症狀主要為害果實,在向陽面產生略凹陷不規則的紅褐色日灼斑,表面粗糙,質地似革質,果肉變成褐色,發病重的病斑中央木栓化,果肉乾燥發僵,病部皮層逐漸硬化。病因是夏季高溫季節出現氣候乾燥或強烈日照持續時間長。進入79月果實生長後期,當樹體枝葉不大繁茂時,果實裸露在日光下易發生日灼病。一般7月中旬受害重。二是夏剪不當,弱樹、病樹掛果特多的幼園日灼果率高。三是土壤水分供應不足,保水不良的獼猴桃園發病嚴重。四是前期發生日灼病後造成枝幹、果實裸露或病蟲嚴重、落葉嚴重或日均溫高於30C、相對溼度不足70%,發生日灼的概率明顯增加。
防治方法是:加強獼猴桃園管理,多施有機肥使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2%,增加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抗病力。科學修剪,第1次修剪在落葉後、發芽前,又稱冬剪,剪除老枝、長枝、細弱枝病枝。第2次修剪在4月中下旬~5月上旬,又稱夏剪,進行抹芽和摘心,要抹掉不合理的短果枝或車狀短果枝的芽,摘除中長果枝的心,使葉果比達6:1或8:1。適時澆水,每周澆水1~2次。遮陰防曬。進入7月噴施果友胺基酸400倍液或黃腐酸,每667m2噴50~100ml。提倡噴灑3.4%赤吲乙芸可溼性粉劑(碧護)3000倍液,不僅可有效防止日灼,還可打造獼猴桃碧護美果。
獼猴祧枝枯病它的症狀,獼猴桃樹冠外圍結果枝上發病後,常造成枝條萎蔫,嚴重的整枝失水枯死,但結果母枝未見症狀。在一個園裡,整園或整株發病較少,往往是局部或一株上產生枝枯症狀,枝上產生直徑2~3mm灰褐色突起小點。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該病多發生在獼猴桃新梢迅速抽生期,即4~5月春夏交替期。關中地區在春旱情況下,往往是千熱風盛行期帶來一定影響易發病。
發病條件:一是春旱,二是強風。在春旱情況下,若出現6級以上強風,持續5h以上,就可發病,4年以上未遮陰封行的幼齡樹發病較重,因為該樹嶺生長勢強,對水分要求較迫切,而根系分布較淺,吸收功能有限,抗旱性相對較差,一旦強風天氣出現,發病重。南北行受害重,東西行次之,邊圍行嚴重,園內行次之。其原因是由於關中地區春夏東西風向居多,不同行向內外樹行受風面、受風力不ー造成。
防治方法是:早摘心。針對外圍結果枝控制頂端優勢,加速枝條木質化,減少迎風面,提高抗風性。規範綁枝。冬剪後結果母枝必須枝條綁縛,且排列有序,杜絕交叉、重疊、擁擰,以防結果枝抽生後空間局限,密集生長,通風移位,增加摩擦,造成傷口,抗風能力下降。注意灌水。尤其在春旱風害嚴重情況下,提倡灌水,以減少強風形成的地面蒸發及葉面蒸騰對樹體水分生理平衡的破壞必要時在發病初期結合防治其他病害噴灑75%百菌清可溼性粉剤800倍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