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土重遷」與「衣錦還鄉」有何聯繫?這位哈佛漢學家做出新解

2021-01-11 北京日報客戶端

哈佛大學教授孔飛力是屈指可數的在中國學界享有盛名的國際大學者。

孔教授經年耕耘於中國近代史領域。上世紀90年代中期,孔教授出人意料地離開業已駕輕就熟的清史領域,轉而致力於海外華人史研究,一時引起許多中國同行的驚詫,因為在中國,「華僑華人研究」長期處於沒有明確學科歸屬的邊緣地位。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強調以農為本,重農抑商,歷朝統治者以各種手段將人口固著於土地之上,令其納糧當差,永做順民。

因此,「安土重遷」長期被公認為國人的傳統習性,許多外國學者亦接受了這一說法。然而,孔教授從分析中國歷代「海禁」政策的制定及社會後果入手,對「安土重遷」提出質疑,並做出新解。

孔教授援引史實指出,雖然明清時期曾多次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實施「海禁」,但是,這一政策從來就沒有真正得到全面有效的實施。

無論當時推行海禁的直接原因是什麼,導致其失敗的根本原因卻是共同的,那就是:冒險衝破禁忌的沿海普通民眾需要從海外貿易和海外移民中獲取實際利益,而執政沿海的地方官吏們基於當下本鄉本土的利益,或對違禁行為睜一眼閉一眼,聽之任之;或打著執行禁令的旗號,向底層民眾索賄受賄,強徵豪奪。

由此可見,「移民」或曰「流動」實際上一直是中國人的基本生存戰略,民眾的基本需求從來就不可能通過源自中央最高部門的一紙政令而被完全阻止;而從中央到地方的科層體制中各級官員之間為各自不同利益而展開的博弈,同樣貫穿著最高政令從制定、下達到真正付諸實施之始終。

的確,縱觀中國社會發展的漫漫歷程,普通民眾為謀生存、求發展而離鄉背井,遊走遷移,史不絕書。無論是闖關東、走西口,還是下南洋、赴金山;無論是國內著名的徽商、晉商,還是名震南洋的華商僑領,無不形成於流動遷移之中。

由此,孔教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之一「安土重遷」做出了新的解讀。

其一,中國文化中的「安土重遷」並不意味著固守鄉土,而是表現為即便遠離家鄉千萬裡仍然保持著與故鄉故土從情感到物質的關聯。無論是為逃避迫害的被動性遷移,或是出於追求經濟效益的自願遷移,無論是長久性地移居他鄉,或是季節性地往返流動,遷移者背負的往往是家庭乃至家族的振興期待,他們的「家」始終紮根在那片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上。中國人所說的「一家人」,可能分別居住在相距十裡、百裡乃至千萬裡的不同地方,但通過經濟上的互惠仍互視為「一家人」。

因此,中國人的異地流動遷移,並不是與出生地和與生俱來之血緣群體的分離,而是既有血緣紐帶的跨邊界、跨地域擴展。

其二,正因為中華文化具有以上深刻內涵,「安土重遷」的另一面,就是「衣錦還鄉」。絕大多數從故土家鄉向異域他國遷移的中國人,其意願多為在國外打拼一段時間後,就衣錦還鄉。

而且,歷史上數以百萬計的「移民」也正是這麼做的,從而形成了中國特殊的「僑居」文化。孔教授從語義學的角度,對此做了有趣的剖析。

孔教授指出,在中文當中,無論是在嚴格的詞彙意義上,或是在百姓的日常口語中,都找不到一個能夠與英文「emigrant」完全準確對應的詞語。英文「emigrant」的意思是指「從自己的所在地遷移並(永久性地)定居在另一個地方」;但中文「移民」的語義雖然指人的流動,卻並不包含「在另一地永久定居」的意思。而且,在中文歷史典籍中,「移民」還包含英文中所沒有的「依照國家命令遷移人口」的含義。

時至今日,中國特殊的僑居文化和理念,形成了華僑、華人、華裔等由海外移民派生的系列名詞,且各有其約定俗成的特定意義。中英文語義上的不同,恰恰是中西文化差異的折射。

既「守」又「走」,地域上的分離與情感和經濟上的相聯並存,這就是中國遷移文化的基本特徵。傳統中國人的生活取向是血緣高於一切,其價值的主要尺度存在於他終生歸依的那個初級群體之中。尤其對於從傳統鄉村走向海外的第一代移民而言,無論立足於何處,其生命之根總是連繫著故鄉那個與生俱來的群體,而他的人生價值也總是希望在那個群體中得到確認。

由此,「安土重遷」與「遷移發展」這一對看似對立的人生取向,在中國人對於「家」和「家鄉」之濃厚情感與執著認同的基礎上,獲得了對立的統一。

(作者為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特聘教授)

本文發表於北京日報2016年4月18日,原標題為《一位漢學家對「安土重遷」的新解》

來源:北京日報|作者 李明歡

編輯:袁昕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柯林頓愛貓衣錦還鄉
    柯林頓愛貓衣錦還鄉   2002年12月11日13:23  南方網-南方都市報
  • "安土重遷"用英語怎麼說?
    「安土重遷」,漢語成語,意思是安於故土生活(be satisfied to live in one's native land),不輕易遷往他處(be reluctant to move to another place)。
  • 告別「安土重遷」
    城市的增容擴大、新老城區的開發建設,市中心的居住觀念已越來越淡化。各個新區域大型商業及底商的配套,市民生活對市中心的商業依賴逐年降低,「出則繁華、入則寧靜」的理想居住意境在省城樓市的各個板塊正悄然形成,而很多生活在老城區的回遷戶也告別「安土重遷」,開始向城建新區域購房置業。
  • 俄羅斯著名漢學家謝爾蓋·齊赫文斯基:我走近了你 中國
    他是1949年中蘇呈遞國書儀式的見證者,他是95歲俄羅斯著名漢學家謝爾蓋·齊赫文斯基  一位是鄰居漢學家阿列克謝耶夫院士。父親經常與這位鄰居隔著柵欄交談,齊赫文幾乎每次都能聽到有趣的故事,它們大多與鄰邦中國的文化和歷史有關,令他十分嚮往。還有兩位中國藝術家——畫家徐悲鴻和京劇藝術家梅蘭芳。1934年,徐悲鴻應邀在莫斯科舉辦「中國近代畫展」,隔年春天,梅蘭芳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巡迴演出15場,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用鏡頭記錄了梅蘭芳的《虹霓關》。東方寫意美學,在少年齊赫文的心裡埋下了種子。
  • 哈佛外教|百科全書?文武雙全?說的就是這位愛課「海狸老師」
    在哈佛,Chris學的就是「百科專業」Chris老師就讀於哈佛大學英語文學專業,這讓他能夠藉助文學作品,探索英語世界背後的歷史文化與社會脈絡。語言文學往往是一個社會歷史文化的縮影,因此,在哈佛學習英語文學專業仿佛就是在閱讀英語世界的百科全書。這也讓Chris老師在給愛課的小朋友上課時,能夠將自己在哈佛校園裡的所學所想,用生動易懂的語言展示給萬裡之外的中國小朋友。
  • 德國漢學家顧彬:文學史應該是以著作為主
    這位德國學者自1967年首次接觸李白的詩以來,從此對中國文學痴迷有加。從1902年以來,德國漢學家一再探討中國古典文學的形成和發展,其中不少漢學家也將哲學和歷史納入其中。「因此,作為作者和主編,我只是這無數漢學家中的一位,絕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想,之後的來者不再會想寫一部整個的中國文學史了,而只是斷代史,以及具有典範作用的有關古代,或中世紀,或近代的文學史。我和我的前輩們在文學史書寫方面最大的不同是:方法和選擇。
  • 學術頭條:哈佛校長夫婦確診新冠,全球肝癌發病率上升,考研國家線4...
    哈佛大學校長夫婦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目前隔離治療中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報導,當地時間24日,哈佛大學宣布,該校校長巴科及其妻子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據報導,哈佛大學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聲明稱,該校校長拉裡·巴科和他的妻子阿黛爾正在家中接受治療。巴科說,他不確定自己和妻子是如何感染上病毒的,他們自3月14日起就開始在家工作。
  • 《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蒙古文文獻彙編》面世
    《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蒙古文文獻彙編》面世
  • 日本大館市盼望澀谷八公像狗年「衣錦還鄉」
    而在2018年狗年來臨之際,八公的原出身地——日本秋天縣大館市市長福原淳嗣向管理八公雕像的東京澀谷發出了「愛的呼喚」,表示「市民都期望八公雕像能『衣錦還鄉』一次」。福源一方面表示希望以構築兩地信任關係為最優先事項,但同時也表明,自己將親自在1月中旬舉行的與澀谷區相關人員的賀詞交換會上尋求支持與理解。
  • 章可︱《大私報》的故事:二戰美國大兵在哈佛學中文
    而哈佛的外語特訓科目中,就包括了中文和日文,趙元任被聘為中文班主講教師。彭靖先生曾撰有專文,介紹當時給美國各大學「特訓科」講課的中國學人(《中華讀書報》2015年11月18日),筆者最近的一篇合撰文字中,也提到過哈佛的ASTP項目(《梵瑟樓與哈佛往事》,《文匯學人》2020年8月7日)。哈佛大學的特訓科中、日文班各開設兩期,既教語言,也講授遠東各國歷史社會文化知識。
  • 詩人楊牧去世,詩選曾被漢學家馬悅然譯成瑞典文
    南都記者獲悉,去年9月,臺灣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東華大學「楊牧文學講座」以及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還聯合主辦了「楊牧八秩壽慶國際研討會」,紀念這位臺灣著名詩人和作家。著名漢學家馬悅然就曾譯出中文與瑞典文對照版的《綠騎:楊牧詩選》(Den grone riddaren),2011年獲得了瑞典皇家圖書館書籍藝術大獎。此外,楊牧曾與臺灣詩人瘂弦等,共同創辦洪範書店,為臺灣純文學出版重鎮;他曾擔任主編的「新潮文庫」,影響了臺灣幾代後學。
  • 白人女性做「眯眯眼」涉嫌歧視華人,被批評後怒嗆:我是哈佛的!
    有這種想法的美國人非常多,據新加坡媒體報導,一位美國籍的白人女性在新加坡旅遊的時候,做出了「眯眯眼」這種非常有歧視性的動作!當被周圍遊客點名批評後,這位白人女性並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任何不妥,並且還在自己的社交網絡上直言,「就算歧視又怎麼樣,我是哈佛的」!可能在這位白人女士看來,哈佛的就可以歧視別人一樣!按照這樣的邏輯,在哈佛上學的黑人和華人,是不是也可以歧視白人呢?
  • 何為「明日之子」?非6.6萬哈佛M6莫屬,亦動亦靜帶你感受非凡!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爭相出爐,那麼在這麼多的綜藝節目中,也總能有脫穎而出的一些節目,就比如《明日之子》這個節目,這個節目可以說是備受年輕人的關注,應該很多的朋友都看過這檔綜藝節目吧,這個綜藝節目算是偶像類的一類節目,特別是對於現如今的年輕人來說,在這個舞臺上能盡情的展現自己的才能和才藝
  • 哈佛大學研發新一代蟑螂機器人HAMR 既可陸地行走也能水下漫步
    哈佛大學研發新一代蟑螂機器人HAMR 既可陸地行走也能水下漫步  Emma Chou • 2018-07-05 14:06:15 來源:前瞻網 E1225G0
  • 之所以遠走他鄉,是為了將來更好地衣錦還鄉
    你不努力,只有被淘汰都說大城市是好發展的地方,但是誰又知道人們在大城市裡的壓力有多大。之所以發展好,是因為佔據著天時地利人和。不僅僅有著好的地塊,更有著大批的新進人才。隨著時間的發展,不論是大型企業還是簡單的小公司,對人才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
  • 自然指數2020出爐:美加中日歐的AI研究有何差異?
    自然指數2020出爐:美加中日歐的AI研究有何差異?圖23.美國:哈佛、MIT、布羅德三重奏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在自然指數中的人工智慧領域內,合作產量排名第二。哈佛大學與布羅德研究所(the Broad Institute,是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等聯合組建的機構)之間的合作是最高產的。
  • 哈佛發布禁令:教授不得與大學生發生性關係
    中新網2月6日電 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哈佛大學當地時間5日發布一份正式聲明,對禁止學校教授與本科生發生性關係做出嚴格規定。據報導,哈佛大學校方發布這一聲明表示,該校對教育行業「不平等身份性關係」的反對態度,聲明可以看做是哈佛大學校方的正式表態。哈佛大學人文與科學委員會的性失德督查部門表示,哈佛大學認為此前該校對「不平等身份性關係」的表述不夠強烈。
  • 《洛杉磯時報》:對黑人的歧視與「功夫流感」言論有何聯繫?
    中新社·華輿訊 據美國僑報報導 最近,川普發表了新的種族歧視言論——將新冠肺炎稱為「功夫流感」(Kung flu)。白宮新聞秘書麥肯尼(Kayleigh McEnany)周一(22日)為總統的言論辯護。
  • 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姚安娜出道,高學歷人才進入娛樂圈為何成為趨勢
    康康就對姚安娜進行了一番研究,發現這位華為「小公舉」也是一個「寶藏女孩」。家財萬貫+高學歷+從小藝術薰陶,後現代娛樂圈標配不知道從何時起,娛樂圈高人氣藝人的眾多人設中,富二代和學霸人設異軍突起,突然吃香,成了讓粉絲追捧的新標準,撇去老賴、假富二代等一朝就能崩塌的人設,姚安娜還是有那麼兩把刷子的。
  • 解姓唐詩宋詞起名男孩國學典籍裡的好名字
    (解皓心) 「解皓心」一名出自唐詩宋詞楚辭詩經《雪賦》中「縱心皓然,何慮何營。」 (解濤信) 「解濤信」一名出自唐詩宋詞楚辭詩經《遠遊》中「江海戀空積,波濤信來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