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善做客「四方沙龍」,以《從現代文人畫貓寫貓看日常生活與社會變遷》為題,展開一個個現代文學史上鮮活的故事。
從徐悲鴻到徐志摩,從梁實秋到夏衍,從楊絳到季羨林,現代畫家、作家、文人學者愛貓養貓者甚眾。作為與人類關係最為親近的動物,貓頻頻出現在現代文人的筆下,作為他們日常生活和創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折射出現代中國社會的時代變遷。
深圳商報參與主辦的「四方沙龍」第73期日前在關山月美術館開講,同樣養貓愛貓的現代文學研究者陳子善教授做客深圳,以《從現代文人畫貓寫貓看日常生活與社會變遷》為題,用「貓」為線索,展開一個個現代文學史上鮮活的故事。
文人與貓
陳子善是一位愛貓養貓人,家裡養了三隻貓,講起養貓經,可以說是滔滔不絕。而作為致力於現代文學史研究的學者,說到現代文學史上愛貓的同好,他更是如數家珍。甚至為此收集整理文學藝術史上的此類作品,專門編輯出版了一本專著——《貓啊,貓》。
現代文學史上愛貓者眾多,陳子善第一個就提出了著名學者胡適。胡適曾經養過一隻名叫「獅子」的貓。1931年11月19日,著名詩人徐志摩飛機失事遇難,同年12月14日,胡適在天津大公報上發表了一首詩悼念摯友,名字就叫《獅子》,而這首詩最後有一個注,「獅子是志摩住在我家時最喜歡的貓」。通過寫貓來表達胡適對好朋友徐志摩的懷念,這首詩也拉開了陳子善關於貓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除了喜歡貓的故事,還有喜歡貓的徐志摩,1930年6月,徐志摩曾經創作了散文《一個詩人》,用「詩人」來形容自己喜歡的貓。
同樣喜歡貓的是畫家徐悲鴻,眾所周知,徐悲鴻擅長畫馬。而在馬之外,他畫得最多的就是貓。陳子善現場展示了一幅徐悲鴻貓作品圖片,這幅畫是送給徐志摩的,有趣的是,這張作品上的題跋揭示了兩位藝術家之間的一段軼事。題跋中說:「志摩多所戀愛,今愛及貓,鄙人寫鄰家黑白貓與之,而去其爪,自誇其有道忠也。」這幅畫創作於1930年,此前,徐志摩和徐悲鴻曾經因對西方印象派持不同看法而發生分歧,甚至在雜誌上展開論戰,而這幅畫了去爪貓的畫正是表現了徐悲鴻向徐志摩伸出的友誼之手,表達重歸於好之意。
愛貓與仇貓
冰心、小思、朱氏三姐妹……文學史上,像胡適、徐志摩、徐悲鴻一樣愛貓的人很多,寫貓畫貓的人,也很多。陳子善根據現代文人與貓的關係,把他們分成了三大類。一種是愛貓的人,一種是仇貓的人,還有一種是先愛貓、後仇貓的人。
愛貓者如鄭振鐸先生、豐子愷先生等大多公開發表文章,表達對貓的深厚感情。更有小說《玄武門之變》的作者宋雲彬,在自己的文章中開門見山地寫:「我平生最喜歡貓。」而仇貓者也大有人在,更是對貓口誅筆伐,最典型的就是魯迅先生。魯迅先生不喜歡貓,認為貓有媚態。他寫過小說《兔與貓》,這篇小說發表以後有人就說「魯迅是不喜歡貓的」,魯迅接下來又寫了一篇《狗、貓、鼠》,把這幾種動物的關係作為了一番梳理,再次確認「對,你們批評我說我不喜歡貓,我就是不喜歡貓。」
第三類先仇貓後愛貓的,典型是老舍,老舍先生先是仇貓的,他寫過一個長篇《貓城記》,用貓來象徵「貪、狠、刁、壞」。但是解放以後老舍又寫了一篇散文《貓》,這篇文章對貓的評價發生了180度的轉彎,基本上是全盤肯定。
當人遇上貓
「當人遇上貓會發生什麼呢?」圍繞貓與人的關係生發出很多雋永的故事。陳子善說,宋雲彬曾經記述過一個故事,他在上海閘北的家裡曾經養過一隻貓,「一二八」上海事變,全家躲到英租界去了,什麼東西都沒有拿。等到兩個多月以後戰事平靜下來,宋雲彬回去搬東西,發現這隻貓仍然守在那裡,這讓宋雲彬非常感動,他想像不出兩個月來這隻黑貓是怎麼在戰火中存活過來的。
夏衍先生非常喜歡貓,「文革」當中他被隔離審查,他養的一隻老黃貓也不知去向。「文革」後期夏衍出獄回到家裡,這隻貓突然出現了,像心有靈犀一樣,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了。此時這隻貓已經非常衰老。夏衍抱著它,跟主人相對無言,第二天這隻老貓就去世了。後來兩位作家從不同角度記錄了這件感人的事情。
對於文人來說,養貓也常常成為他們反省自身的契機,從貓身上,他們思考人與動物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所以錢永強先生認為養貓的過程就是一個貓的主人受教育的過程。作家朱天心寫書《獵人們》,強調「本書寫給不喜歡貓和不了解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