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應該是對深珠汕共同的期待】
一
潮汕人很顧家,從馬介璋身上就可以看出來。
事實上,2019年最後一天我走訪汕尾時,就發現陸豐城中藏著無數的家祠。可以看出,這個以移民為主的地方,到今天還習慣抱團,說好聽點,就是團結。
從外地轉戰深圳做高淨值人群研究的姜峰就發現,每到清明節時,深圳往潮汕地區去的路線都是要堵車的,因為一大堆潮汕人都要趕回家祭祖。可以說,他們的宗親意識特別明顯。
潮汕人也擅於拼搏。從潮汕走出來的無數商界大咖就可以看出來。除了馬介璋、馬化騰之外,聞名遐邇的潮汕人還有黃光裕,李嘉誠,和創辦了南洋商業銀行的莊世平。當然其他名人還有一大堆,比如饒宗頤、蔡瀾,以及架設了中國第一條電報線的丁日昌。
這些特性無疑跟當地的地理也有很大關係。位於中國東南沿海,介於福建泉州與深圳之間,境內有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入海,讓汕頭成為中國大陸唯一擁有內海灣的城市,所以開發相對較早,唐代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和對臺的主要通道。又因為是省尾國角,其所擁有的南澳島更是成為東南沿海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
【圖說:汕頭在當今的地理位置,其位於廣東省東南】
海運和貿易的發達,讓這裡的人對生意無師自通,張挺便認識一位哥們,因為從小經商,所以心算超級厲害。另外,因為經常和海浪打交道,他們也很有冒險的精神。但換句話說,民風比較彪悍。
他們的美食也一般從海中所得,比如潮汕特色的魚丸,以及魚飯。魚飯魚飯,顧名思義,是把魚當飯。很多漁民在海上漂泊,長時間不能歸家。為了填肚子,以及保存,就先在船上燒一大鍋水,將魚裝在竹簍裡,然後一簍一簍放進煮熟,再撒上一層粗粒的海鹽。這樣就能保存較久。雖然做法簡單,但是配上普寧地區的豆醬,味道就很鮮美。
所以,在相當長時間內,潮汕人都比深圳、珠海那些地方會吃,而且有錢。剛建特區的時候,幾個地方的經濟總量排名是汕頭第一,廈門第二,深圳第三,珠海第四。
但這裡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說,多年來鐵路交通不便,而且汕頭港也不比以高欄為主體的珠海港,噸位不足,無法滿足大容量的貨櫃貨運。而且,它不像深圳靠著香港,珠海靠著澳門,所以沒有太多的資源。
更要命的是,它不像深圳、珠海那樣白手起家,相反有著深厚,且綿延不絕的歷史。歷史有時讓人自豪,但有些時候也會成為包袱。
就比如顧家的一個近義詞就是保守。很多潮汕人外出總會讓人求證:你家有多少個孩子?你肯定不會是獨生……在這個地方,多子多福是常態追求,而且重男輕女更是不避諱的意識形態。想想也是,下海求生,需要的是男性。這也讓傳統和冒險很有意思地「有機」融合在潮汕人的身上。
【圖說:潮汕女孩大多能幹、賢惠】
還有,宗親意識明顯,就容易出現這種現象,做好事常常一個家族出動,做不好的事情也同樣如此。地方保護主義也就顯得比較嚴重。
相比而言,姜峰更喜歡深圳。因為深圳都是外來人,在這裡能自由的呼吸,不會遇到什麼地頭蛇。「誰對誰都很客氣,即便你是身價幾百億的大老闆還是普通人啊,在外表上都看不出來。所以北京人給人很牛的感覺,上海給人小資,而深圳就是草根。」
在潮汕生活還有一個障礙,那就是當地話太難懂了。據說廣東有72種方言,像廣府話、客家話、雷家話、五邑話……即使種類如此之多,潮汕話在難懂係數上還是當仁不讓排第一。它不僅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而且在長期演變過程中,受到各個時期地方語言的影響,最終形成了一字多音、一字多義等特點。當潮汕人在外聽到一句「膠己人」,便無比親切,但是外人一到潮汕,卻難免被這些語言所嚇倒。
就像我當年在上海參加活動時,上海人之間湊在一起用上海話聊天,我們這些聽不懂的只能幹瞪眼,擠不進去。現在上海很開放了,但潮汕人還沒有太多學說普通話的習慣。
抱團又很難融入,導致了汕頭的官場也顯得有些「排外」,很多人即使到汕頭任職,也只是過渡而已。
同時,它還導致了汕頭的政商環境多年來一直為人詬病。
看馬介璋、馬化騰以及黃光裕等人就知道,他們雖成於潮汕對自己的塑造,但大多名於外地。老徐就問出來闖蕩江湖的潮汕老闆,為什麼不回去投資,老闆說,那不行,光吃就把你吃死了。
更要命的是,當地雖然會做生意,但是誠信出了問題。造假、走私,逃稅騙稅,一直困擾著汕頭。老徐就記得在全國小有名氣的「拉芳」從不敢提自己的產地是潮陽,而是寫成了「汕頭經濟特區廣汕公路旁」,就是擔心外界把自己和「假貨」聯繫在一起。
澎湃新聞也在最近暗訪調查中發現,「在日化產業旺盛的廣東汕頭市潮南區,口紅造假成為『公開的秘密』。多名造假者聲稱,他們做的『貨』都是一比一仿製,做工細節經得住細看。」
【圖說:多年前,就有媒體直指潮汕造假騙稅問題】
這不能不讓感慨,當深圳、珠海利用特區的建設,拼命發展自身做大自身,汕頭卻利用特區提供的便利來大發橫財。這種地下GDP對汕頭的發展毫無益處,而且還大肆殺傷真正想做實業的人。
所以,建特區時排第一的汕頭,到1990年便以111.43億元落後於深圳,到1992年更是重新掉落到85.98億元,後來有所提升,但直到2009年,才堪堪突破了千億大關。這一年,珠海也同樣突破千億大關,而且比汕頭還多出了兩三個億。不過,此時的深圳已經遙遙領先,為8201.3200億元。
以前的競爭對手,現在早已不在同一個頻道。所以在談及特區四十年,深圳很容易就被定義為成功的四十年,光榮的四十年,而珠海和汕頭,也在所難免的成為了「失去的四十年」。
但是,它們真的就失去了嗎?
二
梁廣大顯然不會同意。今天的珠海顯然也不會同意。
在爭議面前,當年75歲的梁廣大就很坦然面對:我並沒有令珠海失去第一桶金,而這桶金就是珠海的環境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
儘管沒有深圳那樣的突飛猛進,但今天的珠海顯然是非常適合生活。因為沒有太多的工業汙染,曾經一段時間365天都是好天氣。與此同時,珠海在基建上的大規模投資,也讓它舊貌換新顏。
也正是在1998年,聯合國人類居住中心發表新聞公報,中國珠海獲得該年度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成為中國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在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GDP為準繩的發展歷史中,先發展後治理成了各大城市心照不宣的選擇,最終在一片光鮮的背後,藏著交通擁擠、住房緊張、供水不足、能源緊缺、環境汙染、秩序混亂等諸多城市病。很多城外的人想進去,但更多城裡的人想逃出去。
猛然回首,大家才明白了珠海的初心。就像《南方日報》刊文說,「只要在廣州擠過高峰期的三號線,你一定會懂得珠海的好。潮溼的海風吹來,人們慢悠悠在情侶路上踱步,這樣的風情屬於珠海。」
【圖說:大解風情的情侶路】
這樣的珠海曾經嚇跑過史玉柱,但是也留下了董明珠。1990年,已是單身母親的她,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珠海,發現這裡的環境比深圳開闊,多年困苦的生活使她明白機遇的重要,當即決定把孩子託付給母親,隻身在珠海謀求發展,此後便終身不渝。
儘管一度焦慮、遊疑,但珠海「高舉高打」不變。「大項目」是它始終如一的夢,就像出身貴族的小姐,再落魄也不願意遷就自己。儘管在區域、產業結構上,珠海也順應時勢做過一番調整,比如「東部大轉型、中部大調整、西部大開發」,但依舊重點發展「三高」產業,即東部城區加快發展高端服務業,中部橫琴島規劃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西部郊區重點發展先進位造業、現代物流業。
這又一次吸引了不少人才的加入。2003年,梅縣人黃章在珠海創立了魅族。它和炬芯科技、全志科技、歐比特、中慧、世紀鼎利、博雅、德豪潤達、鼎泰芯源等企業一起,讓珠海在偉創力這些企業之外,在集成電路(IC)產業上頗有所成,如今的珠海,已入全國IC設計業規模最大的十大設計城市之列。
也就在這一年,廣東省省長黃華華率團參加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粵港兩地高層第一次就港珠澳大橋(前身即為「伶仃洋大橋」)進行正式的交流。2009年12月15日,其正式動工建設。
次年,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2014黑馬大賽全國總冠軍的張雲飛,則在珠海創辦了雲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無人船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並由其牽頭髮起以及建設無人船科技港和海上測試場。
【圖說:調查顯示,珠海大力發展的無人船技術,比無人車面臨更少挑戰】
這些企業的存在,讓珠海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廣東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珠海重點建設無人船科技港及海上測試場,依託相關龍頭企業和高校院所等機構,打造無人航運產業集群;依託珠海智慧產業園,推進智慧展示中心、數據中心、技術服務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創建國家級智慧產業示範園區。
而珠海本地也在2018年底發布的《珠海市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將通過基金、金融支持、補貼等多種方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全產業鏈。相關企業從事晶片設計研發、取得相應資質、購買研發工具服務等均可獲得金額不等的補貼,單一環節最高年度補貼達500萬元。
這種大手筆,讓珠海在2019年又和華為、阿里巴巴、騰訊先後牽手,共同在人工智慧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不過,對2008年任職珠海一把手的甘霖說,他對珠海還有一個夢,那就是「上天入海」,「成為廣東乃至全國重要的新興裝備製造業基地」——儘管珠海機場的建設讓珠海受累,但是因此而派生的珠海航展,卻讓珠海在航天航空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歐比特一直在「放衛星」,而珠海紫燕無人機公司,則自主研製出察打一體無人直升機;
【圖說:歐比特的「珠海一號」】
與此同時,大力發展港口建設也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不僅讓物流變得便捷,還冒出以中海福陸、三一港機為代表的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產業。
除此之外,它還以高端列印設備和新材料兩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為牽引,全力打造以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新材料、清潔能源、現代港口物流以及電子信息、家用電器為主導的現代產業新格局。
多年前的夢想,讓珠海跌進一個又一個坑,但是時代的大潮,又將珠海從坑中衝刷出來。在兜兜轉轉之後,科技就是生產力,終於讓珠海收到遲來的紅利,和應有的尊重。
「我並不認為珠海、汕頭失去了幾十年,」在深圳定居多年的利和興副總裁戴福全說,「這兩個地方的發展速度,放在全國也是非常不錯的,只是跟深圳比遜色而已。然而全世界只有一個深圳。」
這種評價無疑是對珠海、汕頭的高度認可。相反,比起深圳,珠海說不準還有自己的優勢,接受媒體採訪談及自己為何選擇珠海時,張雲飛曾說,「這裡生態環境好,生活成本低,人才政策好。」
還有就是,幸福感強。
三
近些年的深圳,變得有那麼一點不可愛。
我有一匹好馬,但我的家裡沒有那麼多草原。說的就是今天的深圳。這導致了想進來的企業,沒有地方收留;留下來的企業,卻面對著不斷高昂的生活成本。
儘管「深愛人才,圳等你來」,但孫俊柏還是感慨深圳如今「對大學畢業生不太友好」,因為房價太貴,住不起。這也是他供職多年的華為之所以大規模要搬到東莞的一個重要原因,「作為一個每年都要吸納無數大學人才的企業,必須要讓這些人才能留得下來。」
【圖說:華為搬遷東莞松山湖,讓剛畢業的人才「緩」口氣】
與此同時,多年來靠吸引外來人才來成就自己的深圳,到今天也留下了巨大的隱患——那就是醫療和教育上的供給嚴重不足。2006年來深圳幫家人開廠,並在2011年將自己的孩子生在這裡的倪鈳,便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焦慮。讀小學,他還可以靠學區房政策來解決,但到高中就沒法把握了。深圳公立高中不及47%的入學率,讓很多家長為了爭得這些學位,真是拼了老命,最後不得不讀職業高中或私立學校,或者直接送出國了。「深圳必須大力發展高中教育,否則一大批人才留不住。」
當然,深圳的高等教育也拿不出手,到今天,也就深圳大學還能讓人記得。和高校滿地爬的京滬比起來,深圳這種教育嚴重地和它的經濟實力不匹配。但是,發展教育,建設醫院,地在哪?
【圖說:除了深圳大學,還找得到掛著「深圳」兩字的大學嗎(王千馬攝)】
深圳若想繼續發展,很難再靠當年自下而上的努力,需要國家重新出手,思考它突圍的方向。
在我看來,有三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做大深圳,將其升級為正省級城市,代管東莞和惠州;一種是借地擴權,也就是向周邊的珠海、中山、東莞、惠州以及汕頭借地,深圳對其擴權賦能,所借之地的GDP、稅收存量歸當地所有,增量部分則雙方協調按比例分成;還有一種當然就是深圳牽頭成立「聯合特區」,將珠海、汕頭放在一起通盤考慮。
但不管如何,做強的深圳都需要珠海和汕頭,這不僅是生活上的考量,更是自身發展的需要,現實也存在著巨大的可能。
「其實潮汕和深圳多年來就已經『融為一體』了,」姜峰在平時的研究中早就發現,深圳有一大半都是潮汕人,「不是有一句話說,潮汕人如果不工作了,深圳可能會陷入癱瘓。」看看馬介璋、馬化騰,再看看深圳水貝的珠寶圈——可以說,潮汕人是掌控著中國珠寶界的隱形人。
這對珠海、汕頭無疑是極大的利好。它不僅能藉此承接深圳的產業轉移,更重要的是,像潮汕這些地方,需要深圳在靈魂上面給予深度的洗禮,改變自身存在的各種弊痛。
這幾年推進的「深汕合作區」無疑就是這種「合作共贏」的產物,它不僅讓當地受益,而且也讓深圳的教育有了「突破口」——據稱,深圳將利用這個特別區,打造以共享客廳為核心,用軸帶串聯職業教育組團、中外特色學院組團、教育共享組團、技術轉化組團以及城市大學等五大組團,集「產、學、研、管、用」於一體的國際科教走廊。
只不過「深汕合作區」中合作的是深圳與汕尾——汕頭的兄弟市。作為汕頭,也開始聞雞起舞,近年來努力對標深圳,對接深圳,借力深圳。
【圖說:特區中的「特區」(大紅色塊處)】
根據澎湃新聞「特區40年」專題報導,汕頭正與深圳建立深度協作機制,在創新、產業、資本、人才等方面開展互利合作。除了區域協同合作,還將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加快推進汕汕高鐵、深汕高鐵建設,通過深汕站實現廣汕鐵路、汕汕高鐵互相銜接,以高鐵為重點推進兩市共建「1小時生活圈」;
共同推進新基建,加快兩市5G網絡基礎設施、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雲計算等新型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深圳信息企業參與汕頭「智慧城市」建設。
在創新產業融合方面,我也注意到,汕頭希望深圳「設計+」能賦能自己的傳統產業,在海洋裝備製造、海洋電子信息產業、海洋生物醫藥等方面,實現產業鏈上下遊合作。而且,還將推動深圳證券交易所在汕頭設立服務基地。
我的一個潮汕朋友相信,過去潮汕地區沒有製造業,加上地方主義,嚴重製約了當地的發展,但隨著機場、高鐵、新的高速公路,港口以及海底隧道的建成,不僅讓潮汕重拾地理優勢,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其相對閉塞、信息滯後的環境。當營商環境一旦改變,那些顧家的潮汕人肯定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家鄉。
珠海也同樣受益匪淺。和汕頭相比,如今定位為「打造珠江西岸開放型創新型核心城市」的珠海,和定位為「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的深圳,有所差異,但更為同氣連枝。
這些年來,深珠也一直在暗通款曲。此前,深珠的聯繫,陸路只能走虎門大橋,鐵路只能轉道廣州,都是繞了個大彎,但在2019年,深圳機場碼頭往返珠海九洲港的「水上巴士」正式開通,可以說是截彎取直。
但更讓人興奮的是,是深珠通道又迎來了重磅進展,隨著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在2020年5月15日發布了《深珠(伶仃洋)通道前海銜接規劃研究》的項目中標公示,意味著有雙向8車道+4線鐵路跨海大橋的深珠通道從圖紙開始走向現實,相關城市已經開始有了相應工作推進!
【圖說:灣區互聯互通超級工程部分線路早期示意,其中深湛高鐵開通,穗莞深城際已延期】
這是繼「珠港澳大橋」之後,對珠海的未來又一次重要的「加持」。除了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之外,交通樞紐城市的形象,也昭然若揭。但這已不是深、珠兩地關起門來的交流,更是珠三角一體化,尤其是發展大灣區建設的整體要求。
大灣區如果想要媲美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它不僅需要香港、深圳、澳門、廣州發揮核心帶頭作用,也需要深港、深汕、深珠、深澳、珠港……之間,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嫻熟的排列組合。
不得不感嘆,四十年前,你不是你我不是我,四十年後,我是你你是我。
這種高掌遠蹠,天翻地覆慷而慨,無疑是梁廣大的「膽大」,在當年死活想像不到的。
————————————————————
參考資料:
張喜洋,《梁廣大》;南海名人錄;
鄭佳欣,《特區珠海如何走出「非深圳」道路?》,《南方日報》;
陳小瑛,《珠海30年發展特慢飽受非議 甚至比不上中山東莞》,《華夏時報》;
《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確立及開放進程》,中國網
徐明天,《特區汕頭珠海為何失落40年?》,「易經實修」公號
吳曉波,《經濟特區40年大洗牌,有的翻盤有的變成三線》,吳曉波頻道 ;
鄭佳欣工作室,《珠三角觀察|從雷軍史玉柱說起,珠海「92黃金一代」今安在?》,南方號;
《求伯君、雷軍、史玉柱、董明珠、黃章…重溫珠海「92黃金一代」》,氧分子網;
陳中,《珠海未來靠港口 珠海的重點在高欄港:千億投資打造珠海港》;
《滄桑巨變 從偏僻小島到「億噸大港」 育新機開新局 千億高欄再出發》,《南方都市報》;
黃昌成,《珠海:30年大項目之夢》,時代在線;
李劍輝、肖意、秦小豔、陳智軍、吳緒山,《特區40年|汕頭市委書記馬文田:對接「雙區」建設 加快融「灣」聯「帶」 推進深汕深度協作協同發展》,澎湃新聞;
張勝磊,《粵港澳大灣區的「破」與「立」》,《經濟日報》
——————————————————————————
採寫 | 王千馬(中國企業研究者,中國商業地理寫作第一人。出版有《重新發現上海1840-1949》、《海派再起》(海派系列);《盤活:中國民間金融百年風雲》、《寧波幫:天下第一商幫如何攪動近代中國》(商幫系列);《新製造時代:李書福與吉利、沃爾沃的超級製造》、《玩美:紅星美凱龍30年獨家商業智慧》(企業官方傳記系列);《紫菜爸爸》(人物傳記系列);以及《大國出行:汽車裡的城市戰爭》(城市發現系列)等十數部作品,並主編有《無法獨活:致餵大的年輕人》、《不焦慮的青春》。2017年,鳳凰衛視「鳳凰大視野」根據《盤活:中國民間金融百年風雲》拍攝製作了五集紀錄片。2019年,「吾球商業地理」參與吳曉波頻道的12集紀錄片《地標70年》的拍攝合作,通過12個中國地標見證新中國70年的風雨歷程!此外,「吾球商業地理」在2018年以及2019年兩度榮獲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年度十大壹點號」稱號)
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
編輯| 大腰精
製作 | 粉紅女佩奇
壹點號吾球商業地理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