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財「99後」大學生:用心記錄特區四十年發展

2021-01-09 央廣網

圖片展吸引了不少師生前來觀看。(央廣網發 廣財人文與傳播學院供圖)

央廣網廣州1月9日消息(記者陳越)1月8日,廣東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策劃舉辦攝影圖片展,該展主題為《敢為天下先,奇嶇四十年——廣東財經大學慶祝特區成立 40 周年圖片展暨第二屆新聞攝影教學成果展》。

圖片展吸引了不少師生前來觀看。(央廣網發 廣財人文與傳播學院供圖)

據了解,本次圖片展涵蓋了「經濟發展」、「城市風貌」 「歷史文化」、「群眾生活」四大版塊內容,從不同時間節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展示特區建設過程中的偉大創造和精神風貌。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學生作品既有特區經濟建設的動人風採,又有城市日新月異的景觀風貌,飽含深厚歷史底蘊的文化古蹟以及熱情奔放的生活畫面,充分展現特區成立以來人民生活的流光溢彩,從一張張照片也可以反應出「99後」大學生對特區四十年發展的理解。

廣財新聞學專業學生蘇鈿嵐攝於珠海銀坑蠔場,圖片為拆遷現場的殘磚碎瓦同尚存的危舊房屋,滿目是瘡痍,尚有幾處綠意賦予了生機。(央廣網發 廣財人文與傳播學院供圖)

「特區發展離不開城市新舊的變遷,當我去到珠海看到一個正在被拆的生蠔養殖基地時,我馬上決定用鏡頭捕捉下來。」新聞學專業大三學生蘇鈿嵐,是這次攝影展105張照片的其中一位攝影師,他告訴記者,當時眼前是一地殘磚碎瓦的生蠔養殖基地,而基地旁邊海岸線的對面是高樓大廈,整個畫面形成強烈的對比,令他印象深刻。

蘇鈿嵐另一幅作品:《就成新建設者》。(央廣網發廣財人文與傳播學院供圖)

對於要拍攝「特區40年」相關內容,蘇鈿嵐表示當時知道這個作業要求時有一定難度,自己作為「99後」的大學生只能從紀錄片等影像資料中去了解,不過在拍攝之前老師的一句話觸動了他:「老師在我們出發拍攝前說過,我們一定要用心記錄,因為眼前這個畫面或者這個地方也許會成為這裡最後一張照片。」

對此,廣財人文與傳播學院新聞攝影老師吳雁認為,學生自主去學習了解特區四十年的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這些同學90%都是生活在廣東,很多同學是生活在特區城市,從小感受城市的變化,所以讓他們拍身邊事,其實也是記錄身邊的這段歷史。」吳雁還說,在學生分配主題板塊後也會對他們進行相應的專業指導,如分享特區的典型事例,解釋特區的概念等等。

「學生們從零基礎到出展覽,整體來說我對孩子們的拍攝是非常滿意的。」吳雁欣慰地說,學生們僅上了一個學期的課程便能拍出比較理想的作品,同時也得到了廣東省攝影協會的專家認可,「學生也需要儀式感嘛,所以才會舉辦了這次展覽,特此鼓勵一下同學們。」吳雁補充道。

「攝影是一門藝術,需要個人的審美,這種觀念要去表現它,而不純粹只是一個單純的記錄。」作為任課老師,吳雁希望學生們能繼續保持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不光只是會運用相機,要在文化層面做更深的思考。

學生作品:

《福塔》 蔡婉寧 攝(央廣網發 廣財人文與傳播學院供圖)

《崎嶇四十年》龐詩琦 攝(央廣網發 廣財人文與傳播學院供圖)

《繽紛生活》 蔡欣彤 攝(央廣網發 廣財人文與傳播學院供圖)

《漁民生活》 蘇禧 攝(央廣網發 廣財人文與傳播學院供圖)

《舊城改造》裴倪嘉 攝(央廣網發 廣財人文與傳播學院供圖)

相關焦點

  • 珠海汕頭失去四十年?大灣區需要團結的深珠汕|特區四十年(三)
    所以在談及特區四十年,深圳很容易就被定義為成功的四十年,光榮的四十年,而珠海和汕頭,也在所難免的成為了「失去的四十年」。但是,它們真的就失去了嗎?二梁廣大顯然不會同意。今天的珠海顯然也不會同意。也正是在1998年,聯合國人類居住中心發表新聞公報,中國珠海獲得該年度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成為中國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在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GDP為準繩的發展歷史中,先發展後治理成了各大城市心照不宣的選擇,最終在一片光鮮的背後,藏著交通擁擠、住房緊張、供水不足、能源緊缺、環境汙染、秩序混亂等諸多城市病。
  • 《我們的四十年》"記憶"版主海報 記錄時代"痛與痛快"四十年
    》曝光了「記憶」版主海報,海報中的他們目光堅定,志氣滿滿,用全身的語言展現著自己最真實的個性,他們身上所散發的那種張揚迸發的青春活力,亦吸引著人們想要去感受他們四十年的青春與記憶。《我們的四十年》海報記憶重現  金世佳柴碧雲演繹「半世浮沉」在曝光的「記憶」版主海報中,老電視,收音機、北冰洋等這些物件一一的出現,瞬間將人們的記憶,拉回到那個我們陌生,卻又想去熟悉的年代。
  •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是疫情後香港恢復...
    2020年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18日在海南省三亞市召開。為處理香港疫情防控工作,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與特區政府相關官員在港以視頻會議形式參與聯席會議。  林鄭月娥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下的重大發展戰略,將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發展。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是香港特區在疫情後恢復經濟動力的重點方向。
  • 深圳四十周年是哪天?深圳四十周年是幾月幾號
    深圳四十周年是哪天?深圳四十周年是幾月幾號?202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  40年,很短。它起自南海灘頭,波瀾壯闊下,依然是少年。  40年,又很長。從小漁村蝶變為國際大都市,已書寫出滄桑巨變。  每一個時代的路口,總會有特別的機遇。
  • 俗語:「四十望財,兩不碰,三不動,四不換」,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比如"春雨貴如油""馬無夜草不肥"等,這些俗語都是老祖宗在生活中不斷積累以及總結出的經驗,在現實生活中依然富有哲理,因此流傳至今,一直未被遺忘有深刻的意義,對於我們的生活、工作都有好處,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說過這樣一句俗語"四十望財,兩不碰,三不動,四不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陽山水蜜桃的四十年
    虞煥琴會記錄每一次賣桃的價格,這習慣堅持了幾十年。從最早幾毛錢一斤,到如今一個十幾元甚至更高,桃子「身價」飛漲,桃農日子越發滋潤。「這都要感謝改革開放。」虞煥琴說。7月6日拍攝的無錫市陽山鎮優優果園專業合作社水蜜桃種植基地。新華社記者李博攝中國於1978年實施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 新財年施政報告顯示澳門「轉危為機」路徑與信心
    新華社澳門11月18日電 (新華社記者劉暢 黃歆 楊懿)一連串"真金白銀"的民生福利政策,一攬子培育新興產業的具體措施,首次推出的特區中長期發展規劃基礎方案……此間人士認為,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17日發表的2016財年施政報告有新意、有亮點,為經濟陷入"深度調整"近17個月的澳門指明了"突圍"的路徑。    自去年6月開始,以博彩旅遊業為支柱產業的澳門,在外部需求持續低迷
  • 深圳前海,為什麼被稱為「特區中的特區」?
    2020年  「深圳特區中的特區」,新貌璀璨奪目!深珠城際軌道也將從新區穿過,將設置橫門站、逸仙站等2個城軌站,並將與廣珠城際軌道在翠亨站併線,翠亨站為換乘站  二、前海—廣州、東莞  1、穗莞深城際  穗莞深城際,起於廣州白雲機場,連接廣州、東莞、深圳寶安、前海、蛇口等區域,全長約120公裡,設計速度160公裡/小時。
  • 大學生曬和父母的聊天記錄火了,看完後笑出眼淚,已經有畫面了
    大學生曬和父母的聊天記錄火了,看完後笑出眼淚,已經有畫面了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父母  不知道你的父母是不是也這樣,總是喜歡發一些公眾號裡面的養生或者是運勢的文章下面這個聊天記錄,就是一位大學生和自己的媽媽說,自己因為喝奶茶胖了很多。  沒想到媽媽直接發了一篇文章過來,估計學生看到之後也是有點不知所措的,不過網友看到這樣的聊天記錄之後,也是直言:「同一個世界同一個父母」。
  • 99種467686隻 這裡水鳥分布新記錄
    從2018年開始到現在,由保爾森基金會和河仁慈善基金會支持的《天津北大港溼地生態環境及候鳥資源監測項目》在一年多的調查期間共記錄到99種467686隻水鳥在北大港溼地停歇、繁殖或越冬,其中不乏世界易危或瀕危物種。
  • 三名「95後」大學生拍短片《年兜》 記錄泉州年俗
    現在有三個「95後」的晉江大學生,正在四處採集閩南各種過年習俗的素材,準備製作短片《年兜》,讓更多年輕人重拾閩南過年傳統。去年12月,早報記者曾採訪在北京電影學院讀大二的晉江小夥子傅博,當時他正在籌劃劇情短片《家宴》,講述一位1975年獨居臺灣眷村的國民黨老兵臆想的一場家宴。
  • 攬港澳才俊 廣州南沙創人才特區
    攬才粵港澳,南沙正以「人才特區」的嶄新面貌,開啟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的年青氣象。「我們致力於將南沙打造成為港澳青年北上創新創業的首選地和全面融入內地的中轉站。」南沙區青年聯合會主席高飛說。  回顧一個月的實習經歷,他表示,在業餘時間開展粵港澳大灣區體驗營活動,讓其知曉了南沙自貿區的綠色發展速度,珠三角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位造業之興盛,切身體會到了內地科技與經濟的發達,並見識到「made in China」的含義。  「南沙自貿區的發展速度堪比『光速』。」得益於在南沙自貿辦實習的經歷,嶺南大學香港實習生黃偉平有著第一手的感悟。
  • 大學生和父母的聊天記錄走紅,內容言簡意賅,看完笑到肚子痛
    現在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00後了,而他們的父母大多是70後,因為生活的時代不同,所以有的時候在溝通起來也會發生一些有趣的事情。一般情況下,大學生如果主動和自己的父母聊天的話,一般都是有事找父母,比如在大學上學沒有生活費的時候,或者天氣太冷沒有衣服穿的時候。
  • 2020年全國大學生職業發展大賽答案題庫大全:初賽答案題目一覽
    2020年全國大學生職業發展大賽答案題庫有哪些?大學生需要參與本次大賽的答題,完成考試拿到證書才行,學分不夠的大學生可以來參與這次的大賽,免費報名拿證書非常的容易,下面就是這次初賽的答案和題目匯總。
  • 薩摩耶數科致力於「科技賦能者」 與特區一起乘風破浪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深圳作為我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試驗場"和"先鋒隊",轉眼間已走過了四十年的歷程。得益於突破了傳統思想束縛,催人奮進革新的深圳精神的繼承,深圳特區湧現出一批市場化、現代化、法治化、國際化和人文化標杆水平的公司,成為全球金融行業的中國「新名片」,向世界展示著中國的改革創新動力。薩摩耶數科的成立正是深圳精神的延續,它和眾多深圳企業一起成長為具有「特區精神」的弄潮兒。
  • 我在特區四十年|臺灣音樂人楊慕:致力於將廈門打造成為音樂城市
    今年是廈門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四十年來,伴隨著經濟規模的快速騰飛,廈門的文化藝術產業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越來越多臺灣的文藝創作者來到廈門追逐自己事業的桃花源,他們見證了廈門本土文化藝術的復興、發展與繁榮。
  • 澳門特區政府要求賽狗場2年內遷離原址
    中新社澳門7月21日電(記者王國安)澳門特區政府博彩監察協調局21日表示,經綜合考慮逸園跑狗場的存續是否有助澳門構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推動博彩業多元化,以及是否符合社會最大利益等各種因素,並參考有關分析報告後,特區政府要求澳門(逸園)賽狗股份有限公司
  • 勇立潮頭四十載 羅湖持續譜新篇
    ■ 深圳特區報記者 馮慶 杜澎 羅湖,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區。1979年3月,羅湖作為深圳設立的第一個市轄區正式成立。身為特區「長子」,羅湖汲取改革開放的精神食糧,一路追隨改革開放的腳步茁壯成長,見證並記錄著深圳經濟特區40年日新月異的變化,在40年間繪就了一幅幅優異的答卷。
  • 深圳特區40年成功的密碼——改革開放永不停步
    1979年一聲炮響,蛇口開啟了工業區建設,成為改革開放最早的試驗地;同年3月5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寶安縣改設為深圳市。1980年8月26日,五屆人大第十五次會議批准深圳設立經濟特區,深圳建市建特區掀開歷史嶄新一頁。
  • 叄財教育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免費線上學習平臺 開闢成長共贏新道路
    這一變化不僅僅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將面臨下崗待業的命運,更意味著當代大學生進入社會前所將面對的激烈競爭。為了幫助即將就職或正在就讀的大學生解決就業煩惱,提高強化自身技能,叄財教育本著為學員提供一個免費學習機會的目的,針對貧困生提供了一個兼職+免費學習二合一的良好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