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羅聖康在無錫市陽山鎮優優果園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裡採摘水蜜桃。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新華社南京7月23日電(記者張展鵬 何磊靜)63歲的虞煥琴是江蘇無錫陽山鎮的一位桃農,每年賣完桃子就外出旅遊,她說「中國有名的景區都去過」。
陽山總面積44平方公裡,常住人口6萬人,被稱為「中國水蜜桃之鄉」,幾乎家家種桃,整個產業鏈總產值達15億元人民幣。
虞煥琴會記錄每一次賣桃的價格,這習慣堅持了幾十年。從最早幾毛錢一斤,到如今一個十幾元甚至更高,桃子「身價」飛漲,桃農日子越發滋潤。
「這都要感謝改革開放。」虞煥琴說。
7月6日拍攝的無錫市陽山鎮優優果園專業合作社水蜜桃種植基地。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中國於1978年實施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從農村開始,以安徽小崗村「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標誌。
陽山人一度和其他地區農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專注種糧。正是乘改革之風,小鎮探索產業結構調整,轉向更符合當地特點、收益更高的水蜜桃種植。
1982年夏天,南京農學院園藝專業畢業生趙逸人來到陽山,成了桃農們的「趙老師」。據她介紹,陽山有獨特的自然氣候和火山地質條件,適宜種桃,所以種植歷史悠久,但真正成規模是在改革開放後。
30多年過去,「趙老師」青絲變白髮,陽山水蜜桃也已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義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國「取經」客人近年來紛至沓來。
如今,陽山水蜜桃的栽培面積達32000畝,年產量5萬噸左右,年產值5億多元。很多果農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規模經營的年收入達50餘萬元。
在許多分析人士眼中,陽山恰是中國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農業人口,幾億人靠務農為生。中共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旨在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農業現代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為此中國支持農村土地流轉創建現代化農場。2008年陽山提出並開始農場化改造、土地規模化經營,在中國首批開展土地流轉。
陽山鎮黨委書記吳立剛說,目前全鎮流轉用於規模化經營的土地達65%,擁有龍頭農業企業2家、合作社200餘家、家庭農場30餘家。
作為陽山規模最大的合作社之一,優優果園種植面積100多畝,2017年營業額近500萬元。32歲的「園主」羅聖康有一些在長輩看來「很奇怪的想法」,比如改變以往按斤賣、按筐賣的方式,嘗試4個裝「水蜜桃禮盒」。
羅聖康覺得,鄉村振興需要一大批研究市場規律的「新農民」,比如他利用電商、微商社群等平臺,在線上、線下多渠道推廣。
統計顯示,陽山僅大學生領銜的電子商務產業,在淘寶網就開設水蜜桃店鋪800多家,網上銷售近億元。
7月6日,在惠山區陽山鎮陽山水蜜桃交易市場,一名商戶正在整理水蜜桃。近日,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兩萬餘畝桃園迎來豐收季,產銷兩旺。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虞煥琴仍保持手寫記帳的習慣,但賣桃已可以「足不出戶」。她的女兒熟練使用電腦,藉助電商平臺賣桃。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陽山人把水蜜桃一擔一擔挑到碼頭,運到船上賣到蘇州、上海;80年代,騎自行車載著桃籠去賣桃。虞煥琴感慨,相比以前,現在的生活如同「做夢」。
「一隻桃,能折射改革開放四十年之變。」吳立剛說。
據吳立剛介紹,陽山「1+X」發展模式已成型,「1」是特色農業,「X」是田園、風情、藝術、康養、科技、體育等多種業態。
音樂,電影,燈光秀;房車,露營,定向跑。這些場景在陽山已不稀奇。一撥撥城裡人開著房車、帶著帳篷湧向陽山,站在田野上跳熱舞,躺在桃樹下數星星。
曾在上海打拼、回到家鄉創辦民宿的費頻說,城市裡沒有的好山好水好空氣,陽山有;城市裡有的熱鬧、時尚、多元化,陽山也有。
日前農業部公布了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陽山水蜜桃栽培系統入選。這讓吳立剛更加堅定「一條桃路走到底」。
「我希望,陽山最終像歐美那些著名的風情小鎮一樣,成為宜居宜業的『桃花源』。」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