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五月初五,在全國人民歡度端午佳節之時,漵水之濱的一個小縣城,卻沒什麼動靜。不是因為他們不過節,而是因為他們的端午節,在十日之後。
漵浦之名,最早見於屈原的《涉江》:「入漵浦餘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漵,漵水也,浦,水邊也,是屈原的流放地。根據《涉江》中的這句話,後人有人推測,屈原生命的最後幾年是在漵浦度過的。千年之後,生活在這裡的人,依然以屈原為鄉黨,在五月十五這天紀念他。據《漵浦縣誌》記載:「端午做角黍、飲蒲酒、簪艾葉、插朱符,為競渡之戲,而俗以初五為小端午,望日為大端午。」望日即為十五,這個傳統,據說是起源於東漢時期,距今已兩千餘載。
小的時候,臨近五月半,家家戶戶都開始包粽子,把清洗乾淨的大片粽葉整齊展開,鋪上潔白軟糯的糯米,糯米中間放一塊過年時自家柴火煙燻的金黃臘肉,再用獨特的手法包好紮緊,一個得有兩斤重。哪家的媳婦若是粽子包得好,那名聲必定傳達四裡八鄉。因為包粽子是個技巧活,既要整體包得緊實硬扎,包裹粽身的粽葉繩頭也要清晰明了好拆解,整個粽子形似長條柱體的枕頭,故又名「枕頭粽」;粽子的味道也很講究,打的糯米要白淨細軟,包裹的臘肉可看出煙燻的功力,既要顏色金黃不可焦黑,也要鹹淡適宜,恰到好處;蒸粽子的時候,火候要把握準確,火候沒到,糯米熟了,臘肉還是生的,凡此種種,好吃的漵浦人看一眼就知道得一清二楚。只有精明能幹的阿娘(漵浦方言,老婆之意)才能包出好看又好吃的粽子。
吃的方法,「枕頭粽」也與別的粽子不同。因個頭太大,一個人吃一個粽子得分好幾餐或是幾人分食一個額。拆開粽葉,取下第一節的粽繩,以繩做刀,拉住兩頭,割開粽子,一節完整的小枕頭就到碗裡了。這樣吃的好處是,不會有糯米沾到刀山,難以洗淨,吃多少割多少,也不會造成浪費。每到端午時節,家家戶戶常以粽子為主食,中午不做飯,直接就割一節,保管肚子吃得飽飽的。
小的時候,每到端午節,總有吃不完的枕頭粽,看不夠的扒龍船(龍舟競渡),熱熱鬧鬧的總要鬧好幾天。母親年輕的時候也愛做這些手工吃食,家裡的親戚也會互送粽子,吃吃各家不同的口味。如今,枕頭粽依然流行,但這門包粽子的手藝卻逐漸成為了記憶,若是想吃,菜市場超市門口的枕頭粽個大味美,一樣引得市民哄搶,但吃起來,卻始終失了一種味道。
很多時候,我們想念一種食物,想念它的味道,不僅僅是食物本身的味道,更多的是那種情境和情意。沒有了家家戶戶包粽子的情境,沒有了走家串戶送「枕頭」的情意,五月十五,也不過是個不放假的端午節罷了。身處外地的我們,當國家法定五月初五放假的時候,我們不必回家過節;等到了五月十五過節的時候,我們又無暇回家過節,這樣的尷尬,讓五月半的枕頭終於漸漸地沒了當年的味道。
【舊文一篇,以饗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