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粽子是五月半的枕頭

2021-01-09 蘞蔓於野ye

每年的五月初五,在全國人民歡度端午佳節之時,漵水之濱的一個小縣城,卻沒什麼動靜。不是因為他們不過節,而是因為他們的端午節,在十日之後。

漵浦之名,最早見於屈原的《涉江》:「入漵浦餘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漵,漵水也,浦,水邊也,是屈原的流放地。根據《涉江》中的這句話,後人有人推測,屈原生命的最後幾年是在漵浦度過的。千年之後,生活在這裡的人,依然以屈原為鄉黨,在五月十五這天紀念他。據《漵浦縣誌》記載:「端午做角黍、飲蒲酒、簪艾葉、插朱符,為競渡之戲,而俗以初五為小端午,望日為大端午。」望日即為十五,這個傳統,據說是起源於東漢時期,距今已兩千餘載。

小的時候,臨近五月半,家家戶戶都開始包粽子,把清洗乾淨的大片粽葉整齊展開,鋪上潔白軟糯的糯米,糯米中間放一塊過年時自家柴火煙燻的金黃臘肉,再用獨特的手法包好紮緊,一個得有兩斤重。哪家的媳婦若是粽子包得好,那名聲必定傳達四裡八鄉。因為包粽子是個技巧活,既要整體包得緊實硬扎,包裹粽身的粽葉繩頭也要清晰明了好拆解,整個粽子形似長條柱體的枕頭,故又名「枕頭粽」;粽子的味道也很講究,打的糯米要白淨細軟,包裹的臘肉可看出煙燻的功力,既要顏色金黃不可焦黑,也要鹹淡適宜,恰到好處;蒸粽子的時候,火候要把握準確,火候沒到,糯米熟了,臘肉還是生的,凡此種種,好吃的漵浦人看一眼就知道得一清二楚。只有精明能幹的阿娘(漵浦方言,老婆之意)才能包出好看又好吃的粽子。

吃的方法,「枕頭粽」也與別的粽子不同。因個頭太大,一個人吃一個粽子得分好幾餐或是幾人分食一個額。拆開粽葉,取下第一節的粽繩,以繩做刀,拉住兩頭,割開粽子,一節完整的小枕頭就到碗裡了。這樣吃的好處是,不會有糯米沾到刀山,難以洗淨,吃多少割多少,也不會造成浪費。每到端午時節,家家戶戶常以粽子為主食,中午不做飯,直接就割一節,保管肚子吃得飽飽的。

小的時候,每到端午節,總有吃不完的枕頭粽,看不夠的扒龍船(龍舟競渡),熱熱鬧鬧的總要鬧好幾天。母親年輕的時候也愛做這些手工吃食,家裡的親戚也會互送粽子,吃吃各家不同的口味。如今,枕頭粽依然流行,但這門包粽子的手藝卻逐漸成為了記憶,若是想吃,菜市場超市門口的枕頭粽個大味美,一樣引得市民哄搶,但吃起來,卻始終失了一種味道。

很多時候,我們想念一種食物,想念它的味道,不僅僅是食物本身的味道,更多的是那種情境和情意。沒有了家家戶戶包粽子的情境,沒有了走家串戶送「枕頭」的情意,五月十五,也不過是個不放假的端午節罷了。身處外地的我們,當國家法定五月初五放假的時候,我們不必回家過節;等到了五月十五過節的時候,我們又無暇回家過節,這樣的尷尬,讓五月半的枕頭終於漸漸地沒了當年的味道。

【舊文一篇,以饗端午】

相關焦點

  • 端午的粽子,像枕頭那麼大
    兩個問題:1、你吃過最大的粽子是有多大?2、你最愛吃什麼口味的粽子?第二個問題,我回答不上,因為我覺得好多口味都不分伯仲。第一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就像一個小枕頭那麼大」。我想這也是很多朋友的回答。即使沒真的吃過枕頭粽,圖片總是見過的。
  • 五月端陽,龍舟競渡;食古不化,粽子飄香!
    庚子年(鼠年)五月初五節日起源:放紙鳶: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映」。粽,即「粽籺」,俗稱「粽子」,屬「籺」的其中一種。「籺」是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習俗。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等,其花樣繁多。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鹹粽和甜粽兩大類。
  • 京城粽子江湖來了「新面孔」,枕頭粽進京「挑戰」三角粽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琳)離端午節還有一個多月,京城的「粽子大戰」已悄然打響。繼南方青團進京成為「網紅」食品後,4月23日,新京報記者走訪市場了解到,金庸筆下被多次提及的湖州枕頭粽,今年也首次現身北京。這意味著北京市場上「獨大」的三角粽,出現了強勁的競爭對手。
  • 舌尖上的粽子,怎麼吃最健康——附各類粽子熱量表
    中/國/傳/統/民/俗/節/日端午佳節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五月初五」 粽葉飄香。
  • 幾種不同口味的粽子,你愛哪一款?附上枕頭粽的做法和步驟
    大家好,我是青豆媽,今天和大家分享幾種不同口味粽子的做法;馬上就要到端午節了,端午節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每年端午節必備的就是粽子,這是過節的儀式感,也是多年來形成的飲食習慣,小時候媽媽總會自己去山上採粽葉,然後清洗乾淨,用新鮮的粽葉來包粽子,有多餘的粽葉就會曬乾保存,曬乾之後能保存到中秋甚至是第二年的端午;那到了端午吃粽子的時候,甜鹹粽子的「
  • 粽子簡筆畫:屈原與粽子
    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沒月有處五、十五,二十五三個五日,「端」是開始將每月第一個五日稱為端五。端午節也可以稱為「浴蘭節」和「地臘節」。  從古至今,一般端午節人們多要包粽子,並摘許多的葛藤掛在門口的兩旁。今天,奶奶買了許多粽子回來,說今天的午餐就吃粽子了!
  • 粽子簡筆畫——家鄉的粽子
    粽子簡筆畫——家鄉的粽子2016-06-10 09:27:33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我的家鄉是一個江南水鄉,水好、土也好,所以盛產的東西都比較好,唯獨這個粽子是最特別的。  關於粽子,在古代還有一個歷史典故呢,吃粽子也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與汨羅江,死後被蛟龍所困,人們紛紛將粽子投入江中來驅趕蛟龍。所以,每當端午節時吃粽子也成了習俗了。
  • 牛子蛋:端午時節江南採摘粽子葉準備包廋肉紅棗美味粽子歡度佳節...
    小百科:端午節,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2018年的端午節是6月18日。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吳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等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
  • 五月榴花照眼明
    浙江在線5月2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郭梅)編者按:五月五,過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家家戶戶掛菖蒲……5月30日,端午佳節又至,在品粽懷古之餘,我們刊發幾篇關於端午回憶的文章,在那粽香深處尋找那些不該被忘卻的文化記憶。
  • 粽子煮多久才能熟?不懂先看看,這樣煮半個小時,粽子軟糯不夾生
    粽子煮多久才能熟?不懂先看看,這樣煮半個小時,粽子軟糯不夾生端午節有很多傳統習俗,手上繫上五彩繩,艾葉菖蒲放屋子裡,雄黃酒塗在額頭和腳底,香囊配在腰間上,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吃粽子。現在端午節被人們稱之為粽子節,因為這個傳統節日的美食太受歡迎了。
  • 端午節粽子太豪華,鮑魚黑松露全都有,網友:這樣的粽子沒吃過
    在我們這裡端午節也叫五月節,和大家所知一樣也有不少慶祝節日的民俗風情。民間活動有海上潑水節、抓水鴨等,美食方面除了大家熟知的粽子還有「煎堆補天」(麵粉加水和砂糖煎制的甜餅)
  • 粽子簡筆畫:我愛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總少不了吃粽子,粽子的味道甜甜的,外面包著一層層竹葉,裡面有各種各樣的餡兒。  說到粽子,我還有一個故事,在兩千多年以前,也是農曆的五月初五,屈原抱石投江,老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家家戶戶包粽子,來到江邊把粽子都扔進了江裡,用這種方法來保護屈原的屍體。  粽子分為兩種,有圓筒形的叫竹筒粽,一種是三角形的叫竹葉粽。
  • 艾草、粽子、五彩繩——端午的記憶
    家鄉的端午習俗與別地略有不同,但艾草、粽子和五彩繩則是不可或缺的標誌。艾草總要農曆五月初五當天日出之前帶露水的才好。記得小時候,每到這一天,媽媽總是起得很早到山坡上割艾草,割回的艾草用麻繩綑紮束於門頭上,一直到幹透才會取下來保存。
  • 粽子不用外面買,想吃粽子多學學,10種不同的口味適合你嗎?
    材料:糯米,粽葉,繩子。肉要選擇五花肉。 (3)米,淘好以後漲半個鐘頭,然後泡肉的醬油汁浸一個鐘頭。 (4)全部材料:淹好的肉、粽葉、糯米(洗過瀝乾加些醬油和鹽,加些油也可以),還有就是草繩。 (5)最簡單的枕頭粽包法:用二片葉子重疊一點放好,中間加上一勺糯米。 (6)加肉。
  • 菠蘿葉粽子——粽子會有一種不一樣的味道哦,你知道怎麼做嗎?
    粽子葉,除了竹葉之外,在山東的山區還有一種,就是菠蘿葉,但不是水果菠蘿的葉子,是一種樹的葉子,它的價格比粽葉稍微貴點,包的時候沒有什麼難度。菠蘿葉子需要泡、煮之後才能用。這就是菠蘿葉,每年都會買2斤,4元一斤 葉子放大盆裡浸泡一夜,刷洗乾淨,放大鍋裡煮,水開後煮30分鐘;撈出葉子,倒掉水就可以用了 糯米提前一晚用水泡上,浸泡時間最好超過10小時,泡的其他的紅豆、棗、蓮子用的非常少,紅棗提前一個小時泡上即可 泡好的糯米撈出一部分倒入適量的生抽,大約有50毫升,拌勻待用 豬肉提前一天醃漬入味,豬肉切塊放入料酒、生抽、蔥姜、白糖,裝保鮮袋裡抓勻,冰箱冷藏一天醃漬入味
  • 張家界各大街頭驚現粽子萌寵人偶,高價收粽子,還有線上抽獎好禮相送!
    端午與夏同至時清人復長五月初五又是一年端午時節
  • 端午節畫粽子,字母y畫可愛的小粽子,簡單又有趣
    第134期原創教程:字母Y畫可愛的小粽子小朋友們,大家好~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吃粽子、賽龍舟是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活動。今天我們學習用字母Y畫一個可愛的小粽子,我將畫法做的儘量簡單又有趣,讓小朋友們可以輕鬆學會,幫助建立自信心,提升繪畫興趣。
  • 農曆五月初五的禁忌
    以五月初五為"惡日"的俗信是怎樣形成的呢?五月初五禁忌的源起與屈原有關最為廣泛的說法認為五月初五禁忌的源起與屈原有關。相傳屈原誕生於五月初五,後來也是在這一天自投汨羅江而死,故世人以五月初五為不吉利日。《風俗通》引俗諺:"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西京雜記》謂王風在五月初五出生,他父親欲將他遺棄,因其叔父勸阻始得存活。
  • 端午只知吃粽子就外行了!五毒餅、雄黃酒、葫蘆花……您都知道嗎
    再有可以把艾草點燃,冒煙起到驅逐蚊蟲消毒的作用。其實,艾草的幼苗還可以作為蔬菜,包括熬艾葉湯、煮艾葉粥,都能起到增強人們對疾病的抵抗力。五月節掛艾草,因為艾草有一種特殊的香味,蚊蟲非常怕,所以就把艾草掛在門上。除了掛艾草還掛菖蒲,菖蒲也是一味中藥。菖蒲有毒性,也是有香氣,把這兩樣東西全掛在街門口,就起到雙保險的作用。老北京人說這是闢邪,驅毒避邪。
  • 端午節老北京人除了吃棗粽子習俗,還要吃黑桑葚不招蒼蠅
    古文中的「端」是初的意思,而農曆五月按地支順序紀月為午月,故五月初五被稱為端午節。唐代韓鄂的《歲華紀麗》曰:「日葉正陽,時當中夏。」因「午」時為陽辰,故「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又因其月、日均為「五」,五五相重,故俗稱「重五節」,而老北京人習慣叫「五月節」、「粽子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