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藍字「中電華神」關注我們哦!
正文共1668字,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農曆五月初五是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這個節日俗稱"惡日",人們在這一天要插菖蒲、佩茱萸以闢邪,薰蒼朮、喝雄黃酒以避疫。這種俗信是怎樣形成的呢?
農曆五月初五是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這個節日俗稱"惡日",人們在這一天要插菖蒲、佩茱萸以闢邪,薰蒼朮、喝雄黃酒以避疫。
以五月初五為"惡日"的俗信是怎樣形成的呢?
五月初五禁忌的源起與屈原有關
最為廣泛的說法認為五月初五禁忌的源起與屈原有關。
相傳屈原誕生於五月初五,後來也是在這一天自投汨羅江而死,故世人以五月初五為不吉利日。《風俗通》引俗諺:"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西京雜記》謂王風在五月初五出生,他父親欲將他遺棄,因其叔父勸阻始得存活。這說明視五月初五生子不祥的俗信在漢時已有了。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關於五月五日採艾懸門"以禳毒氣"的記載,則是這種產兒禁忌觀念的演變。該書又稱:"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汩羅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為俗。"與之同時代的吳均《續齊諧記》亦有相同記載,這些均是首先把端午源起同屈原投江聯繫起來的文字。
其後,《北史》有北齊後主高緯生於五月初五,其後亡國而死,南陽王高綽生於五月初五其後枉死的記載,《湧幢小品》謂宋徽宗生於五月初五,其後囚死。無論真有這樣的巧合還是後人編造,都足以起到"驗證"五月初五為"惡日"的作用。
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兇忌或惡辰常與某種災難的恐怖記憶相關聯。可能在歷史上的某一個五月五日,有某種瘟疫、災難在某一地區、某一部落發生,於是悲慘而又恐怖的記憶,一直流傳下來,數百或數千年之後,這種傳說逐漸形成了一種禁忌傳統和風俗習慣。
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要插菖蒲、佩茱萸以闢邪
時至今日,端午這一天,除了賽龍舟和吃粽子、喝雄黃酒之外,還有不少的習俗與禁忌:
拴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在端午節這一天,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衝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為的是兒童可以避開蛇類毒蟲的傷害
另外,在一些地區,端午這一天,一忌出嫁閨女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過端午節,否則,就會倒大黴;二忌遊泳。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忌遊泳,尤其忌到曾經溺死過人的地方遊泳,因為人們認為,在端午節那天"溺死鬼"最兇,要找替身"還陽。
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讓其分享,免其作祟的習俗;三忌兒童戴的香包丟失。傳說如果小孩子丟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內會有大災。有的地方還有避"惡日"的習俗。由於五月為"惡月",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在這天,周歲以內的嬰兒要送到外婆家躲藏以避災禍。
(編輯德昌)
(圖片來自網絡)
讀好文章,就像一覽大好河山,精彩不容錯過哦~
歷史上真實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那」姓的來歷,難道真的是冥冥之中有定數嗎?
地質學家丁文江先生故居內,為何有陳毅元帥塑像?
那個時代和那批詩人——唐詩的發展、流變和群星
嵩山中嶽廟,緣何有「小故宮」之稱?
二十年堅持不放棄,劉霞把轉子焊到了世界高度
中華韜略┃連橫還是合縱?楚懷王的煩惱
姓氏源流┃都來看看,林氏演繹的這樁公案多有意思!
【遺址陵園】到北京海澱這個村,看看光緒父親的墓園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