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一月為什麼叫正月?春節五問考考你 | 年俗⑨

2020-12-05 環球網

小編最近為讀者們梳理了各種年俗知識,從計日迎春的年俗日曆,到奇趣妙絕的「雞」字佳聯、濃濃年味兒裡,想必您也能感受到濃厚的傳統文化了。

今天,小編出5道題考考您:農曆一月為啥叫「正月」?「年關」有何來歷?福字能不能倒著貼?……答案在文中,看看您答對了嗎?

1

農曆一月為什麼叫「正月」?

正月,又稱端月、孟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夏朝的夏曆把元月作為正月。

正月的「正」字,應該讀作「改正」的「正」字音,為什麼人們卻把它讀作「長徵」的「徵」字音呢?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姓嬴名政,「正」字的讀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諱,就下令把「正月」讀作「正(徵)月」。後來人們習慣了,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專家們表示,正月初一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春節,這天早上,家家戶戶的人們先要向長輩、朋友、鄰裡致以新年問候和祝福。這一天,家家要準備新衣,以圖新年新氣象,來年交好運。此外,春節最講究的是全家人大團圓,在外地工作的人再遠也要趕回家過年,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圖的就是在新年裡合家歡聚,幸福美滿。

2

「年關」有什麼來歷?

每逢春節即將來臨之際,社會都流行「年關」的說法。關於「年關」的來歷,流傳多種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最易被公眾所接受。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來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諸如吃「年夜飯」、全家人守歲等過「年關」的辦法。

3

大年初五為什麼叫「破五」?

「破五」是送年的意思,過了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復到大年三十以前的狀態。

「破五」的來歷至今眾口不一。據《封神榜》所說,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為「窮神」,令她「逢破即歸」。神話傳說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讓人討厭的背夫之婦,所以人們就在正月初五這一天「破」她,讓她馬上回去。

舊時,初一到初五民間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飯、婦女不能動針線、不能打掃衛生、不能打碎東西等。在過了初五之後,這些禁忌即告解除,所以把這一天稱為「破五」。

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打掃衛生的,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否則就會將好運氣掃沒。可到「破五」這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在垃圾被掃出大門的同時,鞭炮也從屋裡放到了屋外。

大年初五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因為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著餃子邊捏。據說,這樣可以規避周圍讒言。此外,有些地方餃子裡還要包上錢、棗、糖等,寓意發財、好運早來、甜蜜和美。

4

春節為什麼要吃餃子?

「初一餃子初二面」。大年初一這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

餃子的發明經歷了長期摸索,到三國時,《廣雅》出現的「形如堰月(半月)」的「餛飩」就是餃子,唐代《西陽雜俎》中又叫「湯中牢丸」。元朝稱餃子為「扁食」。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蜜棗、花生、慄子、硬幣等包進餡裡。吃到紅棗的人,來年的日子甜甜蜜蜜,吃到花生的人健康長壽,吃到硬幣的人財運亨通。

5

「福」字能不能倒貼?

很多人喜歡將「福」字倒貼過來。倒貼福字,取其「倒」和「到」的諧音,意為「福到」了。在我國傳統民俗中確有這種說法,但不是說所有「福」字都要這麼貼,尤其是大門板上。

倒貼「福」字主要在兩個地方:一個地方是在水缸和土箱子(即垃圾箱)上,由於這兩處的東西要從裡邊倒出來。為了避諱把家裡的福氣倒掉,便巧用「倒」的諧音字「到」,倒貼福字。用「福至」來抵消「福去」,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另一個地方是在屋內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貼「福」字,表示福氣(也是財氣)一直來到家裡、屋裡和柜子裡。

至於大門上的「福」字從來都是正貼。大門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納福」之意,而且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種莊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貼的「福」字須鄭重不阿、端莊大方,故應正貼。翻翻中國各地的民俗年畫,哪張畫大門上的「福」字是倒著貼的?如時下這樣,把大門上的「福」字翻倒過來,則必頭重腳輕,不恭不敬,有悖於中國「門文化」與「年文化」的精神。

來源 | 據新華網

【相關閱讀】

年俗①:除了喝臘八粥,臘八節還有哪些習俗?

年俗②:進入年關,「小年」有哪些習俗?

年俗③:春節年俗日曆一覽,講給孩子聽!

年俗④:雞年賞雞畫,這8張畫張張精彩

年俗⑤:十對「雞」字聯,奇趣妙絕!

年俗⑥: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這些新年童謠教給孩子

年俗⑦:雞年猜「雞謎」,來挑戰一下吧

年俗⑧:迎新年知禮儀,9個春節民俗大有來頭

相關焦點

  • 農曆春節的來歷和習俗,你知道麼?
    ,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喧天的鞭炮聲正式拉開了春節的序幕,燃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中國古代的一個傳說。據說鞭炮能嚇跑一種叫「年」的怪獸,保佑人們平安的生活。
  • 一元復始,農曆庚子鼠年的春節到了,可是,您知道春節的由來嗎?
    相傳堯舜時代,舜即位做了部落首領,在正月初一這天,帶著部下祭拜天地神靈,以後,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新年之首。為了調節誤差,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近,兼有陰曆年和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沿用到今天。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過年。
  • 為什麼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 元旦的由來
    為什麼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 元旦的由來時間:2017-01-01 13:25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 元旦的由來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 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
  • 貴州作家·微刊|春節特刊·故鄉年俗
    每周一、三、五更新  NO·601貴州作家·春節特刊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也是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傳統佳節。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 2021年春節,最美的重疊:農曆辛丑春節與藏曆鐵牛新年相遇了
    2021年春節,最美的重疊:農曆辛丑春節與藏曆鐵牛新年相遇了文/舒放2021年農曆春節與藏曆新年是同一天。即2021年2月12日這一天是農曆辛丑年正月初一,同時也是藏曆鐵牛年一月(藏曆沒有正月一說)初一。
  • 閩南年俗之新正、拜正
    海 味 閩南 年俗 新正、拜正 關於春節期間每一階段的習俗活動,有著說不完的有趣事,今天小編就帶您了解閩南年俗 — 新正、拜正。
  • 農曆節日來歷與習俗---春節
    漢武帝以前立春就是春節,春節古稱「元旦」辛亥革命後,採用公元紀年,新年的第一天即1月1日為新年。農曆正月一月一日稱陰曆年,民間習慣稱過大年。按習俗,從臘月初一祭農神開始至正月二十五填倉祈福,歷時50多天,分為臘月節和正月節。
  • 傳統文化:元旦與春節的由來
    年字寫意元旦即初始的意思,元旦在中國已經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歷史上元月元日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一月為正月,商朝以臘月為正月,周朝以冬月即十一月為正月,秦朝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月即十月為正月,十月初一為元旦。夏曆正月就是一月。漢朝時又改一月為正月,沿用至今。元旦一詞最早記於晉書。新中國改用公元統一紀年,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因為我們傳統的夏曆與西曆有時間差,所以將原來夏曆正月初一的元旦稱為春節了,春節在立春前後,也正合適。
  • 閏正月是什麼意思?要過兩個年嗎?閏正月多少年一次
    閏正月是什麼意思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原則上春節過第一個正月的開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裡,農曆閏正月只發生6次,非常罕見,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到了閏正月的時候則不過節,也有少數地區過完第一個正月的春節以後,到了閏正月的時候也過閏正月的春節,因為閏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閏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節來過。
  • 正月初五祭五路神 破五窮吃餃子剁"小人"大吉大利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
  • 為什麼2262年會有閏正月?難道要過兩個春節嗎?
    我們首先來了解下陰曆和陽曆,因為只有搞清楚了這個概念才能弄清楚為什麼會有閏月,搞清楚了閏月之後才能繼續了解為什麼2262年會有兩個春節!剛嫦娥奔月中了解的不要不要的,別欺負我沒文化......確實沒錯恆星月就是27.3天,但很抱歉一個月之後月球被地球帶到了公轉軌道的另一個位置,月球需要多跑兩天才能跑到地球的陰影裡,因此月球的圓缺周期是29.5天左右,剛好跟陽曆的一個月差異天,一年則是12天,3年不到就是就多出了一個月了!因此農曆用閏月的方式來解決去累積誤差!
  • 你知道今年是第多少個春節嗎?春節是為慶祝什麼?春節的來歷
    春節,這個帶給我們無限美好記憶和無限期待的日子,現在不僅是我們國人特有的傳統節日,已然成了全球最為聲勢壯大的節日奇觀。十多億中國人奔波忙碌一整年,都趕在這一個節日回家團聚,如此大負重的人口大遷徙也堪稱世界奇蹟。經過這麼多年的沉澱,春節似乎現在已愈發滲透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中,可是你知道嗎,」春節」這一概念從確定下來至今才不過一百年而已。
  • 春節小知識你知道多少?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節,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後採用公曆記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國民黨曾試圖廢除春節,但是被中國人民強烈抵制後以失敗告終。2、「春節」從前不是節日。中國歷史上的「春節」一詞,不是節日,而是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 知識分享:「元旦」的來歷以及「春節」源於何時
    據說"元旦"這一名稱,最早出自顓頊時期,顓頊以農曆正月為元,初一為旦。但此後,夏、商、周、秦、漢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據《史記》記載,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是十二月初一;周代是十一月初一;秦統一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為元旦;漢武帝時恢復夏曆,以正月初一為元旦,並一直沿用未改。
  • 春節來源習俗 - 百度經驗
    春節和除夕的區別,只要找到日曆一看便知,春節是大年初一這一天,除夕指大年三十這一天。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 2018年春節後上班時間通知:正月初七上班嗎?
    一般情況下,春節放假時間都是七天,但是,有些公司的假期會比較長,放假時間會不一樣,上班時間也是不一樣的,具體要看各個公司的放假安排。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2018年春節初几上班  按照法定放假安排:正月初七上班。  不過有的公司人性化安排,會討一個好彩頭,選擇在初八上班,8就是發。
  • 2021年春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春節要怎麼放假
    2021年春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春節要怎麼放假時間:2020-11-03 16:54   來源:唯美村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1年春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春節要怎麼放假 馬上要到年末了,很多小夥伴都想知道2021年春節在什麼時候?春節要怎麼放假?一起和閩南網小編來看看吧。
  • 馬上就要過年了,你知道春節的由來嗎?傳統習俗又有哪些呢?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
  • 我國春節日期的變遷和名稱由來:日期歷朝不一,名稱來自民國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可是,你知道春節的概念是怎麼來的嗎?
  • 歲首和生肖的變化究竟在立春算還是正月初一?
    此書明確了漢武帝時正月朔才是歲首的地位。隋代杜臺卿的《玉燭寶典》也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為開始之意;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代吳自牧《夢梁錄·正月》也寫得明明白白:「正月朔,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