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元旦"的來歷
每年陽曆的一月一日,是我國傳統的新年-元旦。元旦年年要過,可又有幾人知道元旦這個節日是怎麼定下來的呢?
"元旦"是個合成詞,按單個字來講,"元"是開始、第一之意;"旦"字在《說文解字》裡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是個象形字,也就是早晨的意思。那麼"元旦"合在一起就表示新年的第一個早晨了。
據說"元旦"這一名稱,最早出自顓頊時期,顓頊以農曆正月為元,初一為旦。但此後,夏、商、周、秦、漢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據《史記》記載,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是十二月初一;周代是十一月初一;秦統一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為元旦;漢武帝時恢復夏曆,以正月初一為元旦,並一直沿用未改。
到了近代,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為了"順農時"、"便統計",定正月初一為春節,而以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正式將陰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將陽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並通過決議,寫入了相關的文件,便一直沿用至今。
趣味連結:元旦飲"屠蘇酒"的習俗
我國從三國以來,就有元旦飲屠蘇酒的習俗。屠蘇是什麼?
《通雅·植物》中說:"屠蘇,闊葉草也。"那麼,屠蘇酒就是用屠蘇草浸的酒了?其實不然。屠蘇酒是一種酒名,古人以為飲用可健身體。陳延之《小品方》中說:"此華佗方也。元旦飲之,闢疫癘一切不正之氣。"蘇東坡《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云:"但把窮愁博長健,不恥最後飲屠蘇。"
《本草綱目》中載有制屠蘇酒的方子:"用赤木桂心七錢五分,防風一兩,菝葜五錢,蜀椒、桔梗、大黃五錢七分,烏頭二錢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三角絳囊盛之,除夜懸井底,元旦取出置酒,煎數沸,舉家東向,從少至長,次第飲之。藥滓還投井中,多飲此水,一世無病。"說飲此水可"一世無病",當然是誇大其辭,"東向"飲酒,也有其迷信色彩,但如果作為一種防疫病酒,就不可與迷信一概而論了。
002■過"春節"源於何時
春節就是農曆新年,古代稱"元旦"、"元日"、"元辰"、"元正"、"元逆"、"元朝"、"正元"、"新正"、"朔日"。民間俗稱"過年"、"過新年"。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除漢族外,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並且還都富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但是,過"春節"的習俗起源於何時呢?
據史料記載,春節風俗源於遠古社會的"臘祭"。"臘祭"原是神農氏(一說伊耆氏)時代的"索鬼神而祭祀,合聚萬年而索享之"的"歲終出祭"活動,與過年根本沒有關係。可是由於宗教、風俗自身的保守性和歷代統治階級出於自身目的的提倡,這種產生於生產力低下的原始時代的傳統禮俗,被保留了下來,並一直沿用,沿襲到20世紀40年代,就演化為"春節"的習俗了。
又由於正月初一為"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故而又稱"三元",俗稱"年初一"、"大年初一"。
趣味連結:為什麼過春節也稱過年?
春節,又稱過年,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歷來最受人們重視的節日。可是過春節為什麼稱為過年呢?
"年"字的出現始於中國古代西周(前1046~前771年)。當時的年並沒有現在說的過年的意思。因為當時社會很不穩定,人民的生活條件也非常差,都還沒有過年的概念。年作為節日,形成於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在這之前"年"有收成之意,也可通"稔"字講,有莊稼成熟豐稔之意等,凡此種種。
也許有人認為"年"作為節日名在秦朝就開始了。其實不然,秦雖統一中國,但徭役賦稅極為苛酷,民不聊生。直到漢代,也就是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老百姓才有了一個安穩的社會環境,勉強能過著較為穩定的日子。在年終收成之餘,勞累的身體也該放鬆了,百姓們就適當地進補,並用一些簡單的方式慶祝。而此時恰好就是秋去冬來,立春前的一段日子。隨著時代的發展,天文曆法的進步,後來就把過年定在一年的歲首。而這個時候也恰好能遵循二十四節氣,順應農時,有利於農業生產。
20世紀初,中國在使用陰曆的同時,亦採用陽曆,並把陽曆的1月1日定為元旦,也就是俗稱的陽曆年,也叫過小年。20世紀40年代後,採用公曆(陽曆),但是陰曆同時存在,因為陰曆的二十四節氣與農作物的生長直接相關,順應"農時",所以廢止不得。因此把農曆年的一月一日定為春節,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