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起源於何時?它原來的名字叫「元日」?

2020-12-05 墨染玄霄

春節,是中國民間的一個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它宛如條漫長而永不休止的河流,承載著無數的喜悅與深情,在歲月的深處激蕩起簇簇閃光的浪花。它堅實的脈搏, 跳躍在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裡,湧動著濃濃的期盼與祝福.....

春節,指農曆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往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 的祭灶開始算起,-直到過完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第大節, 具體起源於何時呢?

據考證,它是起源於上古的「臘祭」,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發展歷史。早在堯舜時期,我國社會上就出現了「臘祭」的活動。所謂「臘祭」,就是在年終臘月祭祀百神,感謝神靈的庇佑,使人們獲得豐收。這種祭祀儀式是非常莊重的,人們要準備最好的祭品來祭祀百神。於是,人們就要去打獵,用鮮美的野味來作為祭品。在古代「獵」字是跟「臘」字同義的。由此可見,「臘祭」 也就是打獵祭祀之意。儘管春節有著數千年悠久的歷史,但「春節」這個名字卻融合最早見於「春節」一詞,《後漢書·楊震》中,如今的春節融合了現代的元素。南宋著名詩人文天祥在《文山集二十四日》- -詩中寫道:「春節前三日,江南正小年。」根據考證,詩中所說的「春節」,應是「立春」,而不是正月初一。

既然以前還沒有「春節」這種稱謂,那麼古人是如何稱呼這個節日的呢?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稱為「羅":商代的時候叫做「視":春秋戰國時名「上日」「元日": 到了兩漢時期,稱為「三朝」「歲且」「正且」; 而從唐代至明代時,「新正」「新元」等。 則稱為「元且」 「元」 「歲日」大約到了清代的時候,才有一些地方將農曆新年稱為「春節」。但是,在清代影響最大的還是「元旦」這個名字。

這個稱謂在當時還沒有成氣候。 「春節」真正普及是在辛亥革命以後。是在1912年1月1日,孫中山通電全國宣告「中華民國政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即辛亥12月十三日, 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日」。於是,農曆元且也就改為「春節」。 雖然民國期間禁止農曆節令的娛樂活動,但由於民國時局四分五裂,人們還是習慣於過傳統的祈福得福,也就是中國新年習俗中的 「元旦」一「春節」。一個永恆不變的話題。

最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12月23日通過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規定了「新年」(公曆元日)、「春節」、 勞動節、國慶節等為法定節日。從此,「春節」 這個稱謂才替代了「元旦」,並沿用至今。而「元且」這個稱謂,則成了公廳新年的節日名。

相關焦點

  • 知識分享:「元旦」的來歷以及「春節」源於何時
    002■過"春節"源於何時  春節就是農曆新年,古代稱"元旦"、"元日"、"元辰"、"元正"、"元逆"、"元朝"、"正元"、"新正"、"朔日"。民間俗稱"過年"、"過新年"。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除漢族外,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並且還都富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 你真的知道春節的來歷嗎?它起源於四川這座古城
    正月十五這天,很多人都知道元宵節要在這一天吃,在我們的家鄉,當地有句俗語叫「十五有年」,意思是正月初十五,春節的最後一天就是年底,春節過後,你知道我們為什麼過年嗎?春天的起源是什麼?原來它起源於這裡。在四川有一座古城叫閬中,是四川省和南充市的一個縣級城市,兩千多年來,這裡一直是巴蜀重要的軍事重鎮,自從元朝和閬州升格為保寧府以來,閬中一直是川北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商業中心,明清時期,閬中甚至在四川省服役了20年,到目前為止,清代唯一規模最大的四川貢院就在閬中。
  • 春節為什麼又叫過年?你可能還不清楚,「年」字是什麼意思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我國自古以來最盛大的節日,在古代還有許多中叫法,比如說「元旦」、「元日」、「元辰」、「元正」等等,民間俗稱為「過年」。那麼民間為什麼要將「春節」稱呼為「過年」呢?我們首先來看看春節風俗是從何時發展而來的,據史料記載,春節風俗氣起源於遠古時期的「臘祭」,一說是神農氏,又一說是伊耆氏時代的歲終祭祀活動,後來由於宗教和風俗自身的保守性,再加上歷代統治階級的提倡,這種源自生產力低下時期的遠古風俗竟然被保留下來,後來逐漸演變,到20世紀40年代便成了過年的習俗。
  • 傳統文化:元旦與春節的由來
    年字寫意元旦即初始的意思,元旦在中國已經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元旦是一年的開始,古代稱為元日歷史上元月元日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一月為正月,商朝以臘月為正月,周朝以冬月即十一月為正月,秦朝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月即十月為正月,十月初一為元旦。夏曆正月就是一月。漢朝時又改一月為正月,沿用至今。元旦一詞最早記於晉書。新中國改用公元統一紀年,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因為我們傳統的夏曆與西曆有時間差,所以將原來夏曆正月初一的元旦稱為春節了,春節在立春前後,也正合適。
  • 「春節」的由來跟起源時間
    春節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節日,同時也是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著舊一年的結束,新一年的開始。有的地方也把春節稱之為「團圓節」。在這一天裡,一家幾代人平日天南海北各居一方,一般都要藉此機會團聚在一起。從「元旦」到「春節」最初的春節叫做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 中國人最愛的節日就是春節,春節的來歷有很多,還跟袁世凱有關
    中國人過春節有悠長歷史,到現在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現代社會,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一般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春節才算結束,不過在民間的傳統上,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 2018春節是什麼時候 2018年春節年節是幾月幾日春節時間
    2018春節是什麼時候  2月15日至21日放假調休,共7天。2月11日(星期日)上班,2月24日(星期六)上班  拼假建議:2018年2月22日(周四)-2018年2月24日(周六)請假3天,可拼11天春節小長假。
  • 中國傳統佳節春節的來歷
    春節,也就是每年的正月初一,意味著一年的開始。先秦前稱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稱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稱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唐宋元明清都稱元旦;辛亥革命後為了與國際接軌,把陽曆元月1號稱元旦,中國的傳統佳節元旦改稱春節。而春節的來歷據說在三皇五帝時代的顓頊。距今已有五千年歷史了。還有種說法,是在四千年前,遠古的堯、舜時期。
  • 中國傳統節日之春節的來源
    春節,又稱新春、新年、度歲等。想必是中華人民最喜愛的傳統節日之一,不光是它的假期最長,最重要的是它凝聚著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年」在甲骨文當中也有記錄。請看下圖,下部分弓著腰是「人」字,上部分是「禾」意為禾穀,字的解讀是人們背著穀物表示豐收,收穫。下面是「年」字隨著歷史推進演變的過程。
  • 《萬事萬物由來》,紀念中式經典節日,除夕和春節趣談
    1.除夕:晝夜交替,除舊換新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傷,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2.春節:放鞭炮,掛燈籠,驅「年」跑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也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著農曆新的一年的開始。
  • 元旦專輯 | 米芾《元日帖》共賞
    米芾 《元日帖》   《元日帖》是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米芾的作品,系其草書九帖之三,高25.2釐米,寬40.5釐米,約書於1099年(宋元符二年),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明代人都穆跋《元日帖》云:「翁此卷嘗入紹興秘府,後有其子元暉題識,蓋海嶽平生得意書也。其中登海岱樓詩一首,下小字注云:『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夫海嶽書,可謂入晉人之室。」
  • 春節主題美圖配唯美的古詩詞,感受濃厚的中國風的魅力
    春節是有很多風俗的,舊時從大年二十三就開始做春節的各項準備,無論貧富貴賤均如此,這也說明中國百姓雖然在舊時並不是非常的安居樂業,但是骨子卻是對美好生活一直有著善良、積極向上的心態,打破舊年困厄,期望新的一年更美好,這也是中華民族能一直傳承的民族精神。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
  • 元旦何時成為中國的法定節假日?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歷來元旦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初一。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 春節的由來
    但是,漢代時的春節並不是指正月的年節,而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立春」曾是很重要的民俗節日,稱為立春節或春節。在立春節,皇帝親率眾臣參加迎接春天來臨的儀式。民間也有許多活動,比如「打春」,「咬春」等等,現在民間仍廣泛流行的立春吃春餅,就是延續「咬春」的習俗。南北朝時,「春節」泛指整個春季。
  • 鼠年說春節,春節起源小考
    「年」從穀類成熟之義引申為代表特定時間周期的單位,並成為它的主要字義,約在周朝。如許慎《說文》云:「年,谷熟也。」《尚書·多士》:「爾厥有幹,有年於茲洛。」孔穎達傳:「有豐年於此洛邑。」《穀梁傳·桓公三年》:「有年,五穀皆熟為有年也。」因此,年象徵谷熟年豐。《詩經·豳風》:「自我不見,於今三年。」不過,當時的年還沒有固定在哪一天。
  • 春節的由來和習俗
    春節是中國人最為重視的一個節日,每到春節時,在外的遊子紛紛回家和家人一起慶祝農曆新年,春節的由來和習俗是什麼?春節的由來春節這一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有很多神話故事來說明春節的來歷,不過一般認為春節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傳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年的風俗,現在也是我國重要節日。
  • 春節的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 中國春節過年傳統習俗介紹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蠟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蜡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 ,改用陽曆,才把陰曆年叫「春節」,因為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
  • 狗狗怎麼叫都不過來?原來狗狗名字不能隨便亂喊,這幾種情況慎喊
    有些寵主會發現,之前無論何時只要叫狗狗名字,它就會立刻過來,但現在卻是怎麼叫都叫不過來。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狗狗的名字並不能隨便亂喊的,下面這幾種情況最好不要喊狗狗名字,否則它永遠都不理你了!
  • 春節習俗之臘月二十八
    為了紀念馬皇后,每逢春節,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以求新年吉利。二是據說一年春節前夕,清朝恭王府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挖空心思,在恭親王最寵愛的妃子「福晉」的名字上做文章。於是,他請人寫了很多福字,叫僕人貼在王府一些平日王爺和福晉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可偏偏有一個粗心的僕人在忙亂中竟把福字貼倒了。
  • 它的名字叫果果
    你若是天才,就給貓起一個名字吧。這本身就是一件傳奇的事。小時候我是一個膽小的孩子,晚上走夜路手電筒永遠是朝著後面照,總覺得後面有什麼跟著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也這樣。在房頂上有一隻黑貓,眼睛像一道光,從來沒見過它的主人餵過它,我說,喂,你不吃東西,怎麼不會餓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