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民間的一個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它宛如條漫長而永不休止的河流,承載著無數的喜悅與深情,在歲月的深處激蕩起簇簇閃光的浪花。它堅實的脈搏, 跳躍在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裡,湧動著濃濃的期盼與祝福.....
春節,指農曆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往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 的祭灶開始算起,-直到過完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第大節, 具體起源於何時呢?
據考證,它是起源於上古的「臘祭」,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發展歷史。早在堯舜時期,我國社會上就出現了「臘祭」的活動。所謂「臘祭」,就是在年終臘月祭祀百神,感謝神靈的庇佑,使人們獲得豐收。這種祭祀儀式是非常莊重的,人們要準備最好的祭品來祭祀百神。於是,人們就要去打獵,用鮮美的野味來作為祭品。在古代「獵」字是跟「臘」字同義的。由此可見,「臘祭」 也就是打獵祭祀之意。儘管春節有著數千年悠久的歷史,但「春節」這個名字卻融合最早見於「春節」一詞,《後漢書·楊震》中,如今的春節融合了現代的元素。南宋著名詩人文天祥在《文山集二十四日》- -詩中寫道:「春節前三日,江南正小年。」根據考證,詩中所說的「春節」,應是「立春」,而不是正月初一。
既然以前還沒有「春節」這種稱謂,那麼古人是如何稱呼這個節日的呢?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稱為「羅":商代的時候叫做「視":春秋戰國時名「上日」「元日": 到了兩漢時期,稱為「三朝」「歲且」「正且」; 而從唐代至明代時,「新正」「新元」等。 則稱為「元且」 「元」 「歲日」大約到了清代的時候,才有一些地方將農曆新年稱為「春節」。但是,在清代影響最大的還是「元旦」這個名字。
這個稱謂在當時還沒有成氣候。 「春節」真正普及是在辛亥革命以後。是在1912年1月1日,孫中山通電全國宣告「中華民國政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即辛亥12月十三日, 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日」。於是,農曆元且也就改為「春節」。 雖然民國期間禁止農曆節令的娛樂活動,但由於民國時局四分五裂,人們還是習慣於過傳統的祈福得福,也就是中國新年習俗中的 「元旦」一「春節」。一個永恆不變的話題。
最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12月23日通過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規定了「新年」(公曆元日)、「春節」、 勞動節、國慶節等為法定節日。從此,「春節」 這個稱謂才替代了「元旦」,並沿用至今。而「元且」這個稱謂,則成了公廳新年的節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