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由來

2020-12-05 新華網廣東頻道

    春節又稱年節,萌芽於先秦時期,形成於漢武帝時代。年節習俗隨歲月的變遷,經歷了漫長而複雜的發展、變化、日臻豐滿的歷史過程。

    上古時期,人們的原始信仰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那時,人們相信神靈是萬事萬物的主宰,認為日月天地之神、動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靈左右著人們的生活和命運。於是,在自然節氣變化、農事活動等一些重要日子裡,人們都要舉行各種祭祀活動,以表達對神靈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別是在年終歲末,還要舉行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俗稱臘祭。臘祭之日,要給祖先和各路神靈陳獻祭品,以吹打奏樂、吟誦祝辭等方式感謝神靈保佑取得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然後,全家族的人飲酒歡聚,盡情狂歡。

    「年」在最初並不是時間概念,而是指農作物生長的周期,如「五穀大熟為有年」。我國在夏朝已開始用「年」來表達時間的含義。從夏朝開始,各朝各代使用的曆法不同,歲首的日期也因此變化,比如,夏朝歲首為正月,秦朝則以十月為歲首。歲首不固定,年節習俗就很難固定。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頒行《太初曆》,這是一部陰陽合曆的曆法。《太初曆》把正月規定為歲首,使一年的開始與二十四節氣的開端相對應。這樣的規定,非常有利於安排農事活動,所以,儘管後世各代對曆法多次進行修改,但始終沿用「正月為歲首」的規定。《太初曆》的頒行,使得年節習俗最終定型,代代相傳,並延續至今。

    但是,漢代時的春節並不是指正月的年節,而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立春」曾是很重要的民俗節日,稱為立春節或春節。在立春節,皇帝親率眾臣參加迎接春天來臨的儀式。民間也有許多活動,比如「打春」,「咬春」等等,現在民間仍廣泛流行的立春吃春餅,就是延續「咬春」的習俗。南北朝時,「春節」泛指整個春季。由於年節與立春節在同一時段,民間也愈來愈重視年節,「立春節」迎春納福的主題自然而然地融入年節,致使「立春節」漸漸消失,立春也就僅指節氣了。

    歷史上,春節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比如先秦時期稱「元日」、「上日」,漢朝稱「正日」,魏晉南北朝時期春節的名稱是「元辰」、「元正」,唐宋時期主要把「元日」稱為年節。另外,歷史上把「元旦」稱作春節的情況也很普遍。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把「元旦」稱作公曆新年。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以前,我國使用的曆法被俗稱為農曆。農曆在中國實行了幾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改用公曆紀元,從此,公曆1月1日稱「元旦」,農曆「元旦」則改稱「春節」。但是,傳統年節觀念根深蒂固,民間仍然過農曆新年,並以「過年」相稱。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於1949年9月27日作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1949年12月23日,政務院會議又通過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其中分別規定了春節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春節作為農曆新年的名稱更廣泛地在全國使用,於是一年之中出現了兩個新年:公曆新年元旦和農曆新年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它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著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歷經千百年的積澱,異彩紛呈的春節民俗,已形成底蘊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春節文化。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長,對親情、友情、和諧、美滿的渴求更加強烈,春節等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展壯大。(來源:《我們的節日》)

相關焦點

  • 春節的由來和習俗
    春節是中國人最為重視的一個節日,每到春節時,在外的遊子紛紛回家和家人一起慶祝農曆新年,春節的由來和習俗是什麼?春節的由來春節這一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有很多神話故事來說明春節的來歷,不過一般認為春節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傳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年的風俗,現在也是我國重要節日。
  •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2017-01-28 00:20:5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
  • 春節的來歷30字50字簡短介紹 春節的由來起源100字150字簡寫
    春節快要到了,春節的來歷是怎樣的?你對春節的來歷了解多少?春節的由來是什麼?小編為您整理了有關春節來歷的簡短介紹。春節的來歷30字簡短介紹  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時,帶領部下,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 「除夕」、「春節」原來是這樣由來的
    這就是除夕的由來,它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則是西晉處的《風土記》等書。在我國民間,除夕有很多富有積極意義的習俗。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除夕夜達旦不眠為守歲等。春節(過年)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春節源於殷商時期的祭神祭祖活動。我國古代先民經過一年辛勤勞動,在歲尾年初之際,便用他們的農、獵收穫物來祭祀眾神和祖先,以感謝大自然的賜予,這就是「臘祭」。
  • 「百家號鼠你紅」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 關於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對於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你又了解多少呢?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現代年輕人對於春節的傳統習俗關注的越來越少,因此說到關於春節的風俗有哪些,很多90後、00後感到一臉茫然。
  • 你知道春節的由來演變及風俗文化嗎?
    你知道春節的由來和演變嗎?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春節的由來、演變、風俗文化。春節,古稱元旦,指農曆新年的第一天。「元」者始也,「旦」者晨也。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辛亥革命後,為了便於和世界各國計時一致,規定了公曆一月一日為新年,通稱「元旦」,將農曆正月初一改為「春節:,於是春節就成了正月初一的名稱。
  • 春節的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 中國春節過年傳統習俗介紹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蠟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蜡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 ,改用陽曆,才把陰曆年叫「春節」,因為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
  • 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 風俗演變之後臨沂人知道幾個
    在我國過春節的風俗流傳很長時間了,關於春節的由來和風俗也是各種各樣,下面小編就來說一個關於春節由來的傳說故事和春節期間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春節的由來:    相傳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
  • 關於春節的習俗以及春節的由來你都知道嗎
    距離春節越來越近了,現在的春節的氣氛越來越淡了。之前從大年23開始,大家都開始掃房子、蒸饅頭、貼對聯了,還有最重要的買新衣服、新鞋。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不在像小時候對春節那麼期待了。除了這些常見的習俗外,關於春節的習俗你還知道哪些嗎?關於春節的由來你知道嗎?
  • 傳統習俗春節拜年由來
    傳統習俗春節拜年由來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便流傳開來。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
  • 我國春節日期的變遷和名稱由來:日期歷朝不一,名稱來自民國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可是,你知道春節的概念是怎麼來的嗎?
  • 春聯的由來,狗年春節大門春聯貼法有何講究?
    每逢春節臨近,各家各戶都要張燈結彩,貼春聯,置年貨。讓人禁不住沉浸在一派喜慶祥和的氛圍裡。大門貼春聯的歷史由來已久。王安石那句有名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可以看出來。不過大門貼春聯也是一門學問,貼法也是很有講究的,貼錯了可是會鬧笑話的。所以大家都需要謹慎對待。那麼,貼春聯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點呢?下面,請跟隨風水師一起來看一下吧。財運風水師本期的大門風水禁忌來為你解說。
  • 春節貼窗花的由來及寓意
    春節貼窗花的由來及寓意 貼窗花是春節節日裡的一個重要環節,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能為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做到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但是,也有很多人不懂這個貼窗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貼窗花的由來傳說一聲慘叫震起,緊接又是幾聲悽厲怪嚎。
  • 春節福字的由來!
    春節將近,全民寫福字的熱潮正在全國各地展開,而「多財多億」的馬爸爸親手寫的福字也在昨天正式亮相 如今,貼福字儼然已經成為許多地方過春節的一個重要環節,那麼你知道春節貼福字這樣一個傳統的由來嗎?
  • 《萬事萬物由來》,紀念中式經典節日,除夕和春節趣談
    1.除夕:晝夜交替,除舊換新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傷,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癘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 「春節」的由來跟起源時間
    春節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節日,同時也是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著舊一年的結束,新一年的開始。有的地方也把春節稱之為「團圓節」。在這一天裡,一家幾代人平日天南海北各居一方,一般都要藉此機會團聚在一起。從「元旦」到「春節」最初的春節叫做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 歷史上春節的由來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農曆舊的一年結束,而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人們在這一天將告別冷風刺骨的嚴寒,迎接生機盎然的初春,在此,小編先願你年輕永不老,薪水月月攀新高,生活每天有歡笑,佳人相伴夕與朝,朋友增多不減少,豬年好運把你找。
  • 傳統文化:元旦與春節的由來
    因為我們傳統的夏曆與西曆有時間差,所以將原來夏曆正月初一的元旦稱為春節了,春節在立春前後,也正合適。可見,公曆的元旦是挪用了我們夏曆的元旦,夏曆元旦改稱春節了。曆法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夏曆是我國夏朝創建的曆法,非常適合農業生產,裡面規定了二十四個節氣和傳統節日,符合民族文化心理。夏曆使用幹支紀年法,如公元2019年,夏曆稱己亥年。我國現在是中西曆二法並用紀年。
  • 關於春節的由來,古代春節是怎麼過的?周邊國家過春節嗎?
    說到春節,想到就高興,以前我們總是盼著過春節,因為過春節,我們有紅包和壓歲錢收,有新衣服穿,放著鞭炮,吃著豐富的菜,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春節,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了,只是那時候不叫春節,因為不同的年代,叫法不一樣,如漢朝時稱為「正旦」,「歲旦」等。在古代,人們採用的是農曆,經過多次的修改和演變,傳承如今,漢朝前的日曆相差大,嚴重影響日曆的計算,到了漢武帝時期,《太初曆》的頒布,精確的計時,開始被廣泛推廣應用。
  • 春節、對聯和門神的由來與寓意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各民族形成了很多的傳統節日,其中主要的有春節、中秋、端午、清明、重陽、古爾邦節等。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俗稱過年。甲骨文中的年字,由禾、千兩字組成,表示穀物豐收。過年,含有慶祝一年糧食豐收之意。春節從夏曆(農曆)正月初一開始,至正月十五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