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些大眾認可的習俗和節日,這些習俗和節日,不僅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各民族形成了很多的傳統節日,其中主要的有春節、中秋、端午、清明、重陽、古爾邦節等。
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俗稱過年。甲骨文中的年字,由禾、千兩字組成,表示穀物豐收。過年,含有慶祝一年糧食豐收之意。
春節從夏曆(農曆)正月初一開始,至正月十五結束。正月初一,古時稱為元旦、元日,意即新的一年的第一天。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採用世界普遍使用的基督教曆法,即我們通常說的公曆或陽曆。為了區別起見,將公曆的1月1日稱作新年、元旦,將農曆的正月初一改稱春節,俗稱年初一。
古時春節活動從臘月二十四日開始,這一天民間有祭祀灶神的習俗,稱為「灶王節」。灶王又稱灶神、灶君,俗稱「灶王爺」。按照道教的說法,灶神是玉皇大帝的使者,奉命降臨人世,觀察人間善惡。他每年臘月二十四日返回天宮,向玉皇大帝匯報情況。人們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故民間便設壇祭祀。

宋代著名詩人範成大的《祭灶詩》給我們全面展示了古代祭灶神習俗的概況。詩云: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來祭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爵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構長構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兮。
現在,一些地方把祭灶神的日期改在臘月二十三日,人們在這一天熬製粘性很強的麥芽糖,作為祭品。據說,灶神吃了糖嘴巴就被粘住,不能向玉皇大帝說人的壞話了。
春節,源自原始社會的「臘祭」。西晉杜預雲,臘即歲終祭眾神之名,即一年農事完畢,為感謝神的恩賜而舉行的年終祭祀。
過春節時,民間有貼春聯的習俗。春聯源自古時候的桃符,符是指道教上所講的符篆,世界最早的旅行指南《山海經》云:中國東海度朔山上有一顆枝葉繁茂、高聳入雲的大桃樹,樹上有「神茶」、「鬱壘」兩神仙,能將惡鬼捉去餵虎吃。後來,人文始祖黃帝規定,每年除夕之夜或是年初一,家家戶戶門口立兩塊桃木板,在上面繪神萘、鬱壘像,以表示趨吉避兇,這就是「桃符」。桃符,顧名思義是指桃木板上的符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認為,每年在桃木板上繪圖像頗費時間,便改為寫神茶、鬱壘的名字,這就是春聯(對聯)的雛形。
五代時期,後蜀國主孟命學士辛寅遜於亡國前一年的除夕題寫桃符,孟昶見了之後,覺得欠佳,於是親筆題寫桃符:「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清代著名學者紀昀經過考證,將其認定為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相傳,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倡導貼春聯,故明代春聯取代了桃符,並且非常普及。

春節時,民間有貼門神之習俗。門神,指守門之神。三國時,曹操夜間總是做惡夢,夢見有人要殺害他,於是令許褚手執大刀把守臥室,當晚惡夢便止。後命畫工將許褚像繪於臥室門上,效果與許褚守衛相同,許褚的畫像就是最早的門神。因此,民間的門神大多由歷史上著名的武將如關羽、張飛、趙雲等充當,表示將邪惡的魔鬼擋在門外。
元宵節,古稱上元節。正月十五的夜晚是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滿月的良宵,滿月象徵團圓美滿,人們在這一天吃元宵,正是取月圓人團圓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