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中國農曆的除夕就是一年後最後一天的夜晚,「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除夕」即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疫癆之鬼」。這就是除夕的由來,它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則是西晉處的《風土記》等書。
在我國民間,除夕有很多富有積極意義的習俗。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除夕夜達旦不眠為守歲等。
春節(過年)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
春節源於殷商時期的祭神祭祖活動。我國古代先民經過一年辛勤勞動,在歲尾年初之際,便用他們的農、獵收穫物來祭祀眾神和祖先,以感謝大自然的賜予,這就是「臘祭」。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曆(農曆),俗稱過年,關於過年的來歷,民間還有另外一種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串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想起了啪啪的鞭聲,嚇的望風而逃。「年」又竄到另一個村莊,迎頭看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為何物,嚇的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年」又來到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裡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夾著尾巴溜了。
由此,人們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了對付它的方法,最後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