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習俗春節拜年由來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便流傳開來。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確實,通過拜年這一特殊交際方式,既表達相互間的祝賀與祝福,又有利於增進友誼和聯絡感情。但拜年很有講究。選擇合適的時間,乃拜年的第一要素。由於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一般起得較晚。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歡選擇晚上拜年,一坐好幾小時,也難免影響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鐘為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會給人以「缺少誠意」的感覺。禮物也應得體。給長輩、教師、師傅拜年時,應適當帶點禮物。禮物既不宜太昂貴豪華,又應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鮮花,送上一張精美的賀卡,近年已成為都市現代人浪漫溫馨的拜年方式。拜年禮物還應講究衛生,比如,別人送給自己的糕點,一般不宜轉送他人,否則食品在「旅遊」中難免會腐爛變質;給年邁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應該有益於對方強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費甚至引起誤解。此外還應注意節儉。比如,自己動手製作一個精美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戀人、同事等,既可表達真摯的情誼,又可顯現自己的才華。拜年時,鄰裡相坐、同學相逢、朋友相聚,皆應「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縱然平日有所積怨,亦不應提起,至於聊侃時不談粗俗之事,不講無聊低級話語,就更是常識、常理了。
過去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五類:
一是拜家裡長輩。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二是走親戚。初一或初二必須到嶽父、母家,並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三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四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五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裡,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在古代,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所以拜年的時限可以延長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但世界上首創郵政明信片的國家卻是奧地利。1869年奧地利人就推出了這種快捷、方便的通信方式。1879年,清政府第一次發明了明信片,但應者寥寥。明信片在中國真正熱起來是在1988年,那些由繪畫、民間工藝、名勝古蹟、花鳥 蟲魚、珍貴文物等絢麗圖案組成的明信片,頓時成了親朋好友生日祝福或節日祝賀的一種最新形式。三言兩語就可寄贈感情的方式,適應了現代社會快 節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從1991年起,郵電部開始發行"中國郵政賀卡(有獎)明信片"有獎賀卡以來,賀卡熱遍了中國,給千家萬戶帶來了溫馨與歡樂,在北京成為人們主要的賀年方式。價格便宜,包括郵資財幾毛錢,中獎率幾乎佔發行總數的四分之一,中獎金 額高達一萬元。精美的有獎卡簡單又便宜,既能表達情誼,又能給朋友送去 一份幸運。瞧那祝詞:「祝你過個夠味、夠勁的新年」、「寄上一束鮮花, 寄去我的思念……乾脆寄上我自己才能表達一切」等等。腦子一轉,齊啦! 於是大夥忙不迭地跑郵局,尋地址,幾十張賀卡寄出後,心裡頓時了卻了一檔子事。
賀卡拜年,美好的情意、真誠的祝福都包融在裡面陽,這樣簡單而又實用的東西,何樂而不為呢。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電話拜年和網絡拜年、手機簡訊拜年等。
當然,還有另一種人忙著的"拜年"。他們是怎樣拜年?拜年的對象又是誰?卻是大學問,非得研究幾天幾夜不能明白。
比如說,那已經時髦過好幾年的下級給上級「拜年」,今年還會繼續下去並愈演愈烈嗎?比如說,前些年有的人一聽「過年」這兩個字,那心眼兒就格外活躍,「又是一個拍馬屁的機會來了」,從大年初一到十五,大包小包加紅包,像個「綠頭蒼蠅」似的盡往權貴家裡鑽,目的無非一個,想借"拜年"的機會,撈一兩頂"官帽"戴戴。等等等等。每每一到「拜年」之際,商場上、官場中,確實有不少的人立馬變成見不得陽光的老鼠,大冬天裡把行蹤搞得詭詭秘秘的,專門走別人家的後門卻是事實。因此,假如人們「拜年」對象的透明度能高一些;假如人們在拜年時多一點吉祥喜氣,多一些訪貧問苦,少一些「紅色」、「禮包」、「土特產包」,少一些假的虛的;假如人們的拜年都能拜得堂堂正正---那麼,人世間就必須會少了許多「腐敗分子」,必定少了許多歪風邪氣。
而在這文章的最後,關於拜年,筆者想要說的是:無論是比如也好,假如也好,如果都能得到黨紀國法百姓群眾的監督,這世間一定會少了許多一到年關,就屁顛顛地坐著小車,到處「拜年」、到處鑽營的專職「拜年先生」。 多的是尊老愛幼、尊敬師長、孝順父母、親友和睦、友誼親情長存的歡樂祥和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