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就是古人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春節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首,不僅可以表達闔家團圓的喜慶之情,同時也可以彰顯出舉國歡慶的熱烈場面。
筆者認為中國人過春節講究的就是一個熱鬧,無論身在天涯海角、不管多忙,過春節這一天都要如約回家。其實過春節回家也是春節時的一個重要習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才有過節的氣氛和意義。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又稱為「新春」或「新年」,一年365天人們盼的就是過年這一天。忙碌了一整年在春節這一天,一大家子人圍坐在桌前吃一頓團圓飯,無論老人還是小孩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和快樂。
每年過春節的時候,很多地區都會有不同的風俗和習慣,正是這些風格迥異的風俗,才讓春節更加有年味兒。過新年的習俗從上古時代流傳至今,經過不斷演變逐漸形成了一種「年」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習俗
春節又被稱為新年,它是由上古「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的一種風俗節日。從古代文明角度來講,春節的起源其實不僅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一種蘊含著古老文明與文化的節日。
尤其是經過歷朝歷代不斷發展和演化,春節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節日,而是一種可以承載中華文化底蘊的象徵。
生活在古代的人們,將春節當做一個非常重要的祭祀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辦比較大型的祭祀儀式,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感謝上天,以及祈求未來的生活風調雨順。在古代人們過春節的時候,一般都是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開始,為即將到來的春節開始做準備。
在古代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臘月二十三官府開始準備過年,而普通的老百姓家庭在臘月二十四開始「祭灶」,
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一般古人過新年要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九日才算結束。
在我國很多地區臘月二十三,要吃灶糖、祭灶或掃塵。以此作為對舊一年的告別,以及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均有載:
「天皇氏始制幹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其實說的就是臘月二十五的時候,需要接玉皇、趕亂歲。
1.春節習俗貼春聯
按照古代曆法的規定,臘月三十這一天被稱為「大年」。在過大年這一天早上起來,需要貼門神和貼春聯。春聯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俗象徵,在過春節的時候貼春聯是一個非常隆重的項目。
所謂「春聯」就是用紅色紙張為底,然後在紅色紙張上面寫下美好的祝福詞語。其實,這也是文化與春節的一種有機融合。當人們將紅彤彤的春聯,貼在自己家大門兩側之時,也就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時候,這其實就意味著春節的序幕被正式拉開。
貼春聯在古代又可以被稱為「貼年紅」,除了包括門兩側的春聯之外,還包括大門上的紅色「福」字。無論貼春聯還是貼「福」字,其實都是為了表達人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望。有的地方還要貼上秦瓊和尉遲敬德兩位「門神」,認為可以讓一家人驅邪避災。
2.放爆竹
除夕夜放爆竹的習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雖然現在為了環境保護,很多地方已經基本上禁止了這個習俗,但在一些偏遠地區還依然保留了這個習俗。相傳在除夕夜子時,放爆竹是為了驅趕「年」獸。
在這個「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關鍵時刻,當爆竹聲響徹中華大地,不僅可以嚇跑「年」獸,還寓意新的一年會更加興旺、繁盛。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地方,在除夕子時要點一堆「旺火」,就是希望在這辭舊迎新之際,一家人事事順利、吉祥如意。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在噼裡啪啦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而新的一年已經來到。過了春節之後就是春分時節,老百姓要開始準備春耕事宜,所有的事情都在向著欣欣向榮的方向發展。除夕夜放爆竹的習俗其實主要的作用就是,古代人為了趕走晦氣,期盼新年之後有好運氣。
除夕夜除了要放爆竹、祭祖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習俗就是「守歲」,又稱為守歲火或照歲等。在除夕當晚要點亮家裡所有的燭火,而且一整晚家裡都要燈火通明。而這種習俗有可以被稱為「照虛耗」。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家中添財進寶。
3.除夕守歲與壓歲錢
在我國有很多地區大年夜「守歲」,其實就是全家人無論長幼,過年當晚都不睡覺。而且一定要等到初一八點鐘之後才能睡覺。主要的寓意就是希望一家人平安、健康。尤其是對於小孩子來說,只有在除夕「守歲」才能健康長大。
很多地區會在吃年夜飯之前給晚輩「壓歲錢」,年紀比較小的孩子需要跪拜長輩,並且給長輩磕頭才能拿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壓歲錢」。所謂的「壓歲錢」可以起到「壓住邪祟」的作用,是長輩對晚輩的一種呵護與祝福。
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闢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分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
3.除夕年夜飯
其實,春節當晚的重頭戲是「年夜飯」,又稱為團年飯、團圓飯等。無論家裡是窮苦還是富裕,在除夕夜當晚,都要預備一桌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餃子和豐盛的菜餚,追憶過往展望未來,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南方地區的年夜飯一般多以海鮮和青菜為主,而北方則講究大魚大肉擺滿桌子。在年終歲尾的時候一家人齊聚一堂、團圓聚餐,這其實也是眾多春節習俗中,最值得大家傳承的習俗之一。
年夜飯的飯桌上一般都會有魚有雞,寓意有計以及年年有餘。所謂有計指的就是生計,在新的一年裡生計不愁才是最重要的大事。生菜、生蒜寓意生財和會計算,南方人還會做一盤臘腸,希望一家人能長長久久、永遠安康。
結 語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燭盡年還別,雞鳴老更新。儺聲方去疫,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處,誰為最後人。」
這是唐朝大詩人盧仝寫的《除夜》,筆者認為既寫出了辭舊迎新的快樂,同時又刻畫出了除夕夜人們觥籌交錯的熱鬧場景。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熱鬧,最有意義的傳統節日之一。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就進入了春節倒計時,直到現在人們在過春節的時候,也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為了能夠留住春節的喜慶場面,很多人還十分重視二月二龍抬頭,認為只有過了二月二才算過完春節。
寫到這裡筆者不禁由衷的慨嘆,春節雖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其真正意義並不在於習俗,而是在於家人團聚、親人和諧、健康美滿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劉彩霞《古詩中的春節——以詩詞為突破口,品味傳統文化之教學設計》
劉曉春《談春節習俗的功能》
薛曉霞《春節文創產品設計探索與實踐》
張曉敏《中國傳統春節習俗的德育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