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蒙古族節日介紹

2021-01-08 閩南網

  蒙古族是一個傳統遊牧民族,其主要分布在東亞地區,也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那麼大家知道少數民族蒙古族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那麼接下來就讓少數民族的節日來為大家解答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及相關知識吧。

蒙古族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此外還有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

蒙古族年節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開元」之意。關於蒙古年節傳說不一。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蒙古族年節,雖然與漢族春節時間一致,並吸收了一些漢族習俗,如吃五更餃子,放鞭炮等,但也保留了很多蒙古族傳統習俗。在農牧區,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點篝火,以示合家團圓,辭舊迎新。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迎新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在整個白月(正月)裡,在草原上常會看到穿著節日盛裝的牧民帶著酒香和歌聲,和著馬蹄或汽車摩託車的伴奏,結伴走親訪友的熱鬧情景。

那達慕

  那達慕蒙古語意為「遊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徵、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馬奶節

  馬奶節也是蒙古族傳統節日。以讚頌駿馬和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主要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和鄂爾多斯牧區。通常在農曆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兩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全羊席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蒙醫獻禮和烏蘭牧騎文藝演出或放電影等活動。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祭敖包

  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區普遍進行的祭祀活動。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的意思為「高堆子」。原是指在遊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會典》所記:蒙古「遊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志者,壘石為志,謂之敖包」。後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於是,原來的界標、路標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而且可以根據需要選址建造。過去內蒙各盟旗、蘇木和寺廟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還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還有各自的名稱。

  敖包一般均建於地勢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塊堆積而成,也有的用柳條圍築,中填沙土。一般呈圓包狀或圓頂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杆或樹枝,上掛各色經旗或綢布條。包內有的放置五穀,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數量不一。一般多為單個體,也有7個或13個並列構成敖包群的,中間的主體敖包比兩側(或周圍)的要大些。

  過去,祭敖包活動多在農曆五至七月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季節進行。屆時,本蘇木、本旗甚至附近旗縣的群眾都紛紛扶老攜幼,攜帶著哈達、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趕來敖包處。先獻上哈達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誦經祈禱,眾人跪拜,然後往敖包上添加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並懸掛新的經幡、五色綢布條等。最後參加祭祀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兩旺。祭祀儀式結束後,還常常舉行賽馬、摔跤、射箭、投布魯等傳統體育活動。

責任編輯:柯金定

相關焦點

  • 蒙古族結婚習俗大解讀!蒙古族結婚習俗有哪些注意事項
    蒙古族婚嫁風俗:婚制: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餘。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 蒙古族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傳承
    蒙古族傳統文化教育是蒙古族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學校教育是蒙古族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主要途徑。蒙古族學校應教育學生習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行為規範、禮儀習慣、文學藝術,增強民族認同感,樹立民族自信心。  蒙古族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必須反映本民族的精神、傳統和特點。
  • 認識中國56個民族:「音樂民族」「詩歌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遊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 蒙古族服飾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居住在半農半牧區、農業區和城市地區的蒙古人,衣著方面大為簡化,傳統服裝逐漸成為重大節日和婚嫁慶典的禮服,但是長期生活在牧區的蒙古人,仍然保持著原有的傳統。蒙古人無論男女老少最普通的服裝是蒙古袍。蒙古袍的特點是領子稍高,袖子較長,袍裙肥大不開衩,前襟雙層右開衽。蒙古袍根據季節不同分為單袍、棉袍和皮袍,皮袍的襯裡多數是帶毛羊皮,也有裘皮縫製的。
  • 少數民族中,那些與水有關的節日,你知道有哪些?
    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的節日數不勝數,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杆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
  • 理敬七十年.70講:蒙古族服飾的風情
    今天推出第六十四講:蒙古族服飾的風情。蒙古族服飾的風情蒙古族服飾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經過數百年的不斷演變、改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草原服飾文化。蒙古高原氣候高寒、天氣多變,蒙古族服飾以長袍、窄袖、束腰和靴子等組成,可以起到御風寒、適騎射的作用。同時,蒙古族服飾具有種類繁多的配飾,男子配飾主要包括蒙古刀、火鐮、碗袋、菸袋、鼻煙壺等,女子配飾主要以不同紋飾、材質的頭飾為主。在圖案設計上,蒙古族服飾運用了卷草紋、回紋、萬字紋等,體現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也使得整體服飾更加靈動。
  • 蒙古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漲知識了!
    傳統的安代舞,有準備、發起、高潮、收場幾個程序,都由「博」來主持。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安代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民歌
  • 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中國少數民族的節日你知道多少?
    導讀: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中國少數民族的節日你知道多少?中國有56個民族,有55個就是少數民族,56個民族匯成中國這個大家庭。這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非常的隆重,在這些節日裡,少數民族人民會聚在一起,盡享歡樂之感。
  • 非遺 蒙古族圖案
    蒙古族圖案 蒙古族圖案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蒙古人喜愛的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蒙古族在馬背上歷經千年的文化積澱而形成的。
  • 蒙古族獨特的「烏查宴」,羊尾肉給最尊貴的客人,很多人不敢下口
    在蒙古族有一獨有的「烏查宴」,不僅被視為貴賓級的高標招待,更能品嘗到蒙古美食的真諦,還能領略到蒙古族獨特的飲食文化。鄂爾多斯,在蒙古語中是「眾多的宮殿」的意思,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西南部。此行我來到位於鄂爾多斯市市郊一個名為「伊克汗」的蒙古遊牧族部落,在這裡品嘗到了傳說中烏查宴。(拍攝於內蒙古鄂爾多斯。)
  •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
  • 蒙古文化 —— 蒙古族的圖案藝術
    蒙古族的民間圖案運用範圍十分廣泛,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有圖案的存在,這深刻地反映出蒙古民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充分地體現了廣大蒙古族人民的藝術創造力。一、蒙古族圖案分類與特點蒙古族圖案在內容上分為:1. 自然紋樣,其中花草紋有梅花、杏花、牡丹、海棠、芍藥等,動物紋有蝴蝶、蝙蝠、鹿、馬、羊、牛、駱駝、獅子、老虎、大象等,另外還有山、水、火、雲之類的圖案。
  • 吉祥幸福的草原信物——蒙古族荷包
    蒙古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傳統的民族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被譽為「草原驕子」。 蒙古族民間藝術以其獨特的風格為世人所矚目,蒙古族民間荷包是蒙古族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荷包又稱「香包」、「香荷包」,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民間藝術品之一。荷包既是中國傳統服飾中隨身佩戴的飾物,又是盛放小件物品、錢幣的實用小包。
  • 鞠國敏:為蒙古族傳統奶製品插上「翅膀」
    有時候顧客有事來不了店裡,我還會送貨上門。創業之初我就看中了奶製品月餅、湯圓等『新花樣』奶製品的市場潛力,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沒有錯。」鞠國敏一邊忙碌一邊說。  鞠國敏原本是一個常人眼中的「小女人」,為了愛情她辭去在呼和浩特市的工作,跟隨丈夫到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安家立業,從事酒店銷售、汽車銷售等工作。
  • 公務員常識積累:少數民族特色節日、代表性飲食及文化
    3.古爾邦節:「古爾邦」有犧牲、獻身的意思,因此被稱為犧牲節、宰牲節。(1)時間是伊斯蘭教教歷十二月十號,傳說伊斯蘭古代先知易卜拉欣夜間夢見真主安拉命他宰殺愛子,以考驗他對安拉的虔誠。後安拉制止他,用宰羊來代替殺子,所以有了這個傳統。
  •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
    勒勒車是為適應北方草原的自然環境和蒙古族生活習慣而製造的交通工具,現在東烏珠穆沁旗及其周邊地區依然可見。      這種車輪體高大,車身輕便,對於草地、雪地、沼澤地等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即使損壞也容易修理。正是由于勒勒車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修理的便捷性,所以才能一直沿用下來。從古代到近代,勒勒車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就是古人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春節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首,不僅可以表達闔家團圓的喜慶之情,同時也可以彰顯出舉國歡慶的熱烈場面。筆者認為中國人過春節講究的就是一個熱鬧,無論身在天涯海角、不管多忙,過春節這一天都要如約回家。其實過春節回家也是春節時的一個重要習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才有過節的氣氛和意義。
  • 蒙古族奶製品千年傳承:不是所有的奶製品都叫「察幹伊德」
    除自家食用外,它還是蒙古族長久以來饋贈親朋、祈福祭祀的「標配」。傳統奶製品製作也於2014年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經過多年發展,現在的察幹伊德製作產品種類都越發多樣,製作工藝也從最傳統的手工製作逐漸引入機械化作業。「雖然有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但每個人做出來的察幹伊德味道都會不一樣。不論怎樣,查幹伊德的民族傳承不會變。要想吃到好的奶食品,必須要愛護生態。」「牛羊散漫日落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 肇源縣義順蒙古族鄉:肉牛產業「牛」起來
    多年來,義順蒙古族鄉百姓有著良好的養殖習慣與養殖技術。義順蒙古族鄉清格勒肉牛養殖場是2018年建設的專業肉牛養殖場,現有肉牛150多頭。該場從建設到投入使用,已經出欄200多頭肉牛。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通遼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供圖    中新網通遼11月15日電 題:通訊: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中新網記者 張瑋    「這些年,我在社區、學校、殘疾人協會、貧困戶、展會開展科爾沁繩結技藝普及和教授,有幾百場了吧。」15日,於雲飛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