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長調民歌
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遊牧文化特徵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 榮列榜中。
呼麥
呼麥是蒙古族人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裡唱出兩個聲部。呼麥聲部關係的基本結構為一個持續低音和它上面流動的旋律相結合。又可以分為"泛音呼麥"、"震音呼麥"、"複合呼麥"等。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獨一無二的。
2009年10月1日被批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馬頭琴
馬頭琴是一種兩弦的弦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馬頭琴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安代舞
安代舞:安代舞於明末清初發祥於科爾沁草原南端的庫倫旗。最初是一種用來醫病的薩滿教舞蹈,含有祈求神靈庇護、祛魔消災的意思,後來才慢慢演變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民族民間舞蹈。傳統的安代舞,有準備、發起、高潮、收場幾個程序,都由「博」來主持。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安代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為兩大類:禮儀歌和牧歌。蒙古族民歌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而聞名。其內容豐富,有描寫愛情和娶親嫁女的,有讚頌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頌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這些民歌反映了蒙古的風土人情。
2008年6月7日,蒙古族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那達慕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亦稱「那雅爾(Nair)」,「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
2006年5月20日,那達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成吉思汗祭典
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習俗,最早始於窩闊臺時代,到忽必烈時代正式頒發聖旨,規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種祭禮,使之日臻完善。現今鄂爾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襲古代傳說的祭禮。成吉思汗祭祀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專項祭奠一年舉行六十多次。祭品齊全,皆供整羊、聖酒和各種奶食品,並舉行隆重的祭典儀式。每年陰曆3月21日為春祭,祭祀規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
2006年5月20日,成吉思汗祭典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四胡音樂
蒙古族四胡音樂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蒙古族四胡最具蒙古族特色的樂器之一,擦奏弦鳴樂器。主要流傳在中國北部地區的蒙古族、漢族中和蒙古國境內。一般作為說唱形式的伴奏樂器,現在也有合奏和獨奏。
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綽爾
一種豎吹管樂器:哈薩克族稱斯布孜額、柯爾克孜族稱卻奧爾、蒙古族稱楚吾爾(綽爾)。
「綽爾」是新疆蒙古族圖瓦人的一種古老的豎吹管樂器,主要分布於阿勒泰地區蒙古族聚居區。新疆阿勒泰地區的蒙古族圖瓦人「綽爾」歷史悠久,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博克
搏克是蒙古族傳統的體育娛樂活動之一,草原上的人們把蒙古式摔跤稱作"搏克"(蒙語:結實、團結、持久的意思)。它是蒙族三大運動(摔跤、賽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還是開那達慕,"搏克"都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主項。
2006年蒙古族博克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婚禮習俗
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儘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的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禮。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續兩三天,親友才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分別時,母女擁抱,痛哭,表示戀戀不捨。
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遺產名錄
蒙古包營造技藝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
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捆綁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勒勒車又名大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生活器具製造技術,起源於漢代,在蒙古族長期戰爭、人民生產生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
蒙古族馬具製作手藝
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是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後旗地區手工藝。馬具的製作技術,伴隨著「馬背民族」自遠古一直走到今天。馬具製作手工藝人製作的馬具,其製作技術精良、用料考究、裝飾華麗、使用舒適與其它民族和地區的馬鞍具相比有突出的特點。
2008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鬱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刺繡
蒙古族刺繡,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手工技藝。蒙古族刺繡不但在軟面料上繡花,而且要用駝絨線、牛筋等在羊毛氈、皮靴等硬面料上刺繡。從刺繡的針法上看,蒙古族婦女刺繡時所用的頂針與農耕民族勞動婦女所用的頂針不同。蒙古族的刺繡藝術以凝重質樸取勝。其大面料的貼花方法,粗獷勻稱的針法、鮮明的對比色彩,給人以飽滿充實之感。
2008年6月7日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牛羊肉烹製技藝(烤全羊技藝)
蒙古族肉食品之一是烤全羊。這是從元代宮廷燕饗繼承下來的一種整羊宴。在清代頗受清廷青睞並稱「詐馬宴」,常招待蒙古王公。清乾隆帝曾大發詩興,作詩讚美此宴。「詐馬」即蒙古語「珠馬」或「招木」的異譯,指的是用蒙古族傳統的屠宰法殺之後,熱水煺毛,去掉內臟,收拾乾淨的白條綿羊烤制的一道名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蒙古肉食中最講究烹調技藝的上乘大菜。
2008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象棋
蒙古象棋是內蒙古民間盛行的一種體育遊戲,一般來說蒙古象棋有兩種類型,一是棋盤為8x8格的Shatar,另一是10x10格的Hiashatar,但Hiashatar少為人知。以下內容皆是Shatar。蒙古象棋形式、走法、規則接近西洋棋,但與國際象旗又有所區別。蒙古語稱為「沙特拉」,是北方草原古老獨特的博弈遊戲之一。漢文音譯喜塔爾、沙特拉、沙塔拉,是流行蒙古的象棋遊戲,目前流傳的是棋盤六十四格的規則,另一是百格棋盤的蒙古大象棋已少見
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英雄傳奇嘎達梅林
嘎達梅林(1892年—1931年4月5日),蒙古族傳奇英雄,出生於內蒙古哲裡木盟(今通遼市)達爾罕旗(今科爾沁左翼中旗)塔木扎蘭屯人姓莫勒特圖,本名那達木德,又名業喜,漢名孟青山 。嘎達是蒙古語,意為家中最小的兄弟,「梅林」是其官職,即札薩克達爾罕親王那木濟勒色楞的總兵。此後便有一些歌曲用來紀念嘎達梅林,如90後學生小學音樂課本上的《嘎達梅林》,以音樂的形式表現。
2008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蒙古語 內蒙古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