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泛亞」添彩 昆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展啟幕

2020-12-05 華夏經緯網
  

民間藝術剪影 記者 合宇聰/攝

民間彝族刺繡藝術家展示撒尼刺繡  記者 合宇聰/攝

民間藝術家陸光才的瓢畫  記者合宇聰/攝

    7月26日上午,「昆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在昆明文廟拉開序幕。一個個來自民間的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藝術家,用他們平凡的雙手製作了一件件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書寫」了一段段「草根」傳奇,成為「2010滇池泛亞文化藝術節」的一大亮點。

    雲南刺繡

    獨具特色的文化奇葩

    「現在做一副秀活,短則20天,長則半年,便宜點的也要幾百元,像我身上這套服飾要賣五六千元呢。現在我帶著十幾個徒弟一起做,產品熱銷歐亞。」民間彝族(撒尼)刺繡藝術家畢躍英自豪地說。據了解,石林彝族(撒尼)刺繡是一項獨到的工藝技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元明清時期即在彝族婦女中盛行,直至近代石林彝族刺繡仍保持著濃厚的地區特色和民族風格,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撒尼刺繡品的圖案精巧,色彩絢麗,深受中外遊客喜愛。

    「現在整個官渡區就只有我們一家還在做撒梅刺繡,現在我眼睛不行了,但我女兒和孫女還在繼續繡。」73歲的張美鳳老人介紹說,「撒梅刺繡是彝族刺繡的一派,所繡的雞冠帽、圍腰帶、繡花鞋、孩兒帽、背被等,都是老昆明的經典刺繡,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我有責任把祖上傳下來的技藝繼續傳承下去。」

    「在前輩的基礎上,我總結出了一套創新的刺繡法,包括20多種繡法,繡了40多年了,像這些金魚帽、孔雀帽、荷花帽都是我們嵩明漢繡特有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樹粉告訴記者,昆明地區的漢族刺繡歷史悠久,花樣繁多,色彩搭配鮮明,形象生動,惟妙惟肖。

 

重拾兒時的回憶——捏麵人 記者合宇聰/攝

民間藝術家李樹粉展示嵩明特有的荷花帽和孔雀帽 記者合宇聰/攝

民間藝術家畢躍英在做彝族(撒尼)刺繡 記者合宇聰/攝

    捏麵人

    重拾你我兒時的記憶

    面人,作為昆明市民經典的兒時記憶之一,老昆明街頭攤上的一個個惟妙惟肖的面人,總會讓人久久駐足。隨著昆明日新月異的發展,面人漸漸在昆明街頭消失了,而昆明人對面人特有的記憶和快樂被珍藏了起來。

    「小時候我跟爺爺學,用餌塊捏點小貓、小狗,1989年我拜師在江蘇省杲寧縣面捏藝人陳為庚門下,學習面捏藝術。」民間捏面藝人梁俊麗說,「我一直都用米麵來捏麵人,是可以吃的,但後面加了色素,就不能吃了。」據梁俊麗介紹,2009年她與人共同創作的大型面捏作品《時代的腳步》參加昆明市民間工藝品博覽會,引起轟動,並被昆明(中國)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暨旅遊文化商品博覽會組委會授予「優秀個人獎」。

    「又看見捏麵人了,感覺像回到了小時候一樣,好親切!」一位市民感嘆道。記者在現場看到,許多市民聚集在展示點前,津津有味地看著梁俊麗捏麵人。

    滇式風箏

    「牆裡不香,牆外香」

    「我放過最大的長串風箏長680米,要20多個壯漢用登山繩才拉得住;最小的只有8釐米高,就巴掌大。」「滇式風箏」工匠戴永慶告訴記者,滇式風箏是由傳統的中原式風箏改造來的,「我又在滇式風箏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使其更加符合雲南風向多變的特點。戴永慶還展示了「最符合風動學原理」的「歪桃式」風箏。

    據了解,滇式風箏目前的傳承正面臨著嚴峻的形勢,戴永慶帶著4個徒弟幾乎拿遍了世界上所有的風箏獎項,深受外國人的追捧,曾一度在美國西雅圖、芝加哥等地掀起滇式風箏「熱潮」。但在省內,滇式風箏幾乎沒有市場,要找一個能傳承風箏技藝的人更是難上加難。「風箏匠要畫匠、木匠、篾匠、書法都要精通,光潛心研究至少就要兩年。」戴永慶略帶失望的說。

瓦貓——老昆明建築的特色,據說能夠鎮宅避邪 記者合宇聰/攝

風箏匠戴永慶展示最符合風動原理的「歪桃子」風箏 記者合宇聰/攝

    小窯村瓦貓

    老昆明建築不可或缺的亮點

    腦門有個「王」字,一隻似虎非虎似貓非貓、青面獠牙的「瓦貓」,何以在老昆明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瓦貓」傳承人介紹,瓦貓雖被冠以貓名,但卻寓虎於貓,取虎兇猛無畏之意,以達到鎮宅的目的。昆明大普吉桃園村紅石崖水庫大壩上,立有一個足有一米多高的巨型「瓦貓」,據說水庫建好後,大壩時常漏水,不論怎麼修補都無濟無事,原來是大壩對面的樹林中有一頭母野豬帶著七頭小豬,每到月夜便出來拱這拱那,所以水壩第一天修好,第二天就漏了。為了對付這群神秘的野豬,人們便打造了一個巨大的石貓,安放到大壩上面,面向野豬出沒的地方。從此以後,大壩就不再漏水了。

    據悉,小窯村制陶工藝還沿襲著明清時代的純手工、作坊式製作,隨著昆明建設的展開,瓦貓的「有武之地」越來越少,現在主要面向州縣銷售,也有一些住在市區的市民會把「瓦貓」放在客廳裡,作為鎮宅避邪之用。

    2003年至今,昆明已擁有4項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19項省級保護名錄,以及342項市級保護名錄和700多項區縣級保護名錄;2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多個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和民族文化之鄉。目前,昆明已成為全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記者 合宇聰(昆明信息港)

來源:雲南網

相關焦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比較與解讀
    二、《公約》的界定及解讀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如下: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亮麗多彩!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成立
    今天,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成立大會在鄭州文化館舉行。大會通過了各項議程,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了會長、副會長、秘書長。陳朝鋒當選為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第一屆理事會會長。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是由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學者、志願者和民間熱心人士、社會團體等組成的群眾性文化公益組織。協會成立後將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十六字方針,在鄭州市非遺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挖掘、整理、傳承、保護和弘揚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激活非遺發展新動能,為鄭州非遺保護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
  • 蒙古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漲知識了!
    呼麥聲部關係的基本結構為一個持續低音和它上面流動的旋律相結合。又可以分為"泛音呼麥"、"震音呼麥"、"複合呼麥"等。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獨一無二的。 2009年10月1日被批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馬頭琴
  • 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03-08 20:03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雲麗莎傳統建築營造與裝飾技藝 榮獲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7月27日,原李鴻章故居上海市丁香花園內又添一件令人矚目的事:上海雲麗莎藝術裝飾設技公司榮獲《傳統建築營造與裝飾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單位的稱號,而創始人正是在此「苦心看守」花園18年的香港商人陳錦。
  • 2012年6月cet4優秀範文: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作文>正文2012年6月cet4優秀範文: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2-05-09 16:21 來源
  • 鼻通堂非物質文化遺產鼻炎老店 頑固性鼻炎首選
    到底市面上的鼻炎館哪家是正宗非物質文化遺產,哪些是跟風炒作者呢?鼻通堂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了源自山東扈氏中醫世家世代傳承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扈氏鼻炎膏」的製作技藝,最早可溯源至明朝萬曆年間。此鼻炎膏製作工藝在2009年被獲評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魯證字(2009)232號】,成為政府保護項目,此秘方膏劑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多年來,國家文化部門給予此項目扶持資金,大力保護傳承技藝,是真金不怕火煉的鼻通堂非物質文化遺產。
  • 四種美食 擬列入漳州薌城區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日公示的薌城區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廣受漳州市民喜愛的漳州手抓面、漳州豬蹄面、漳州滷味、漳州麵粉棗這4種小吃的傳統製作技藝榜上有名,頗受期待。據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會長林銘煌介紹,這4項小吃技藝都具有百年歷史,也都經歷了師徒口授身教的傳承,較完整地保留了古早的風味,並且有著廣泛且深厚的群眾基礎,申報非遺能更好地對這些傳統小吃技藝進行保護和傳承,並將它們做大做強,下一步這4種傳統小吃製作技藝還將申報漳州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和英語新聞一起了解:如何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天依舊是跟英語新聞句子學習英語知識點,吶,今天選擇的新聞內容是:線上購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係。這篇新聞的標題是:China to host online shopping festival to promot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宜興市利永紫砂獲評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基地
    原標題:利永紫砂獲評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基地   近日,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第二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基地評定工作結果,全省共有8家單位獲此殊榮,宜興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成為本次無錫市唯一的入選企業。
  • 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嘛?——北京(第一彈)
    關於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你們了解的有多少,知道我國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共有多少項嗎?自己的家鄉又有多少項?接下來的幾篇我將依據相關資料,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一個詳細的介紹與歸納,作為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常豐富的,現如今一共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共十項,一共有1372項,子項有3145項,從今天開始將依據省份對我國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門別類的介紹。
  • 澳門回歸20周年丨你了解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這一天正是我國第6個「文化遺產日」,這一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開始實施的第一年,活動的舉辦意義重大。此次活動也是在澳門舉辦的第一次綜合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包括展覽、演出和傳承人展示等內容。
  • 昆明「泛亞有色」案二審宣判
    新華社昆明7月26日電 26日,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依法對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雲南天浩稀貴金屬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被告單位,以及上訴人單九良等21名被告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職務侵佔上訴一案二審公開開庭宣判。
  • 捏泥人畫糖畫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秀絕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與小朋友們一同體驗民間傳統文化。孫華斌在現場為模特「私人定製」了專屬泥人,栩栩如生。楊天正現場演示糖畫的製作工藝。楊天正精心為每一位小朋友送上了一份「甜蜜」的禮物。5月27日,在聖得西輕生活系列沙龍「只為遇見「泥」——聖得西親子家庭日」活動現場,非物質文化遺產——泥人麵塑傳承人孫華斌和糖畫傳承人楊天正與家長們、小朋友們一同體驗民間傳統文化,重回記憶裡的溫暖舊時光。泥人麵塑(捏泥人)是我國古老的一門傳統民間藝術,它以泥巴陶土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形象。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於都嗩吶公婆吹
    2020-08-20 18:31:49 來源: 於都發布 舉報   導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
  • 昆明泛亞金融合作戰略研究院今成立
    10月22日,昆明泛亞金融合作戰略研究院在雲南財經大學成立。雲南對外金融合作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雲南財經大學教授胡列曲說,2010年7月昆明區域性跨境人民幣金融服務中心已掛牌成立,標誌著昆明金融中心戰略的正式實施。昆明金融中心將是我國西部和沿邊地區的第一個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
  • 鄂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沙窩豆絲
    在鄂州,有這麼一種美食 既可以當作菜吃,也可以當做飯吃 它就是鄂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沙窩豆絲
  • 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鴯鶓蛋上雕刻9個飛天舞女
    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鴯鶓蛋上雕刻9個飛天舞女 2019-10-18 14:18:23來源:華西都市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慶榮昌夏布打入臺灣市場
    「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慶榮昌夏布打入臺灣市場 2013年12月06日 08:53: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慶榮昌夏布5日亮相重慶第二屆文化產業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