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示的薌城區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廣受漳州市民喜愛的漳州手抓面、漳州豬蹄面、漳州滷味、漳州麵粉棗這4種小吃的傳統製作技藝榜上有名,頗受期待。
據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會長林銘煌介紹,這4項小吃技藝都具有百年歷史,也都經歷了師徒口授身教的傳承,較完整地保留了古早的風味,並且有著廣泛且深厚的群眾基礎,申報非遺能更好地對這些傳統小吃技藝進行保護和傳承,並將它們做大做強,下一步這4種傳統小吃製作技藝還將申報漳州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漳州美食眾多,但只有那些歷史悠久、佐證詳細、傳承譜系清晰、影響力大的美食技藝才能被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據市有關部門介紹,目前漳州省級的美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5個,分別是:仙草製作技藝、詔安黃金興製作技藝、東山肖米(燒賣)製作技藝、長泰明姜製作技藝、白水貢糖製作技藝;市級的美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9個,分別是:東美香脯糕製作技藝、海澄雙糕潤製作技藝、浮宮楊梅醃製技藝、枋洋豆籤製作技藝、南勝麻棗製作技藝、平和大溪豆乾製作技藝、浮宮土筍凍製作技藝、蘆溪鹹菜醃製技藝、漳州滷麵製作技藝。此外,縣一級的美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約有40個。(記者 陳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