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張家界陽戲|真假聲中傳唱地方文化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1-01-08 文旅中國

張家界陽戲,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地方傳統戲劇。

明末清初,八楚文化藝術、民間音樂歌舞以及湘鄂渝黔邊區少數民族文化為張家界陽戲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那時的永定十三都(今張家界市永定區教子埡鎮犀牛潭一帶)還只是有由民間音樂組合而成的草臺戲,尚沒有形成像樣的劇種。後來,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張家界陽戲才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戲劇體系,有了固定的唱腔以及激情悲憤、先聲奪人的導板、長籲抒事的正宮,歡快輕鬆的悅調,滑稽詼諧的金錢調等十餘種劇種。

陽戲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陽春」的人(指農民)演出的戲;另一種是因與儺戲同班演出,儺戲是為娛樂鬼神而演稱為陰戲,陽戲雖有還儺願得酬神演出,但在庭前扎臺唱陽戲主要是娛人,所以才稱為陽戲。

在唱腔上,張家界陽戲主要以張家界方言為主,其特點是平仄音分明,兒化韻較多,陰平、陽平、上、去、入五聲俱備。

它的唱腔有十八調,這其中又分為正調和小調。正調以正宮調為主,還有小丑調、陰調以及慈悲調等,值得注意的是,它男女不分腔,但有導板、滾板、一流、二流、三流等板式的變化,是一種使用真假聲相結合的唱法;而小調則在演唱方法上大部分都保留了原始民歌的特點,常用的有男磨子歌、女磨子歌以及香燈調、二十八宿等。

在題材上,張家界陽戲大多是反映農村生活、家庭倫理道德的戲,以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為主,多表現了家長裡短、為人處世和積德行善、懲惡揚善等思想宣傳。對法育、德育的社會影響,在潛移默化中所起到的引導教化作用和效果是不可估量的,充滿著濃厚的生活與鄉土氣息。

另外,張家界陽戲因藝術風格的不同,也劃分出了南北兩路藝術流派。南路陽戲流行于吉首、鳳凰、懷化、麻陽以及貴州的松桃、同仁、黎平等縣市;北路陽戲流行於古丈、永順、龍山以及湖北鶴峰、來鳳,重慶的酉陽、秀山等縣市。它曾以縣定名,分為大庸陽戲、吉首陽戲、鳳凰陽戲、沅陵陽戲、懷化陽戲、黔陽陽戲等。

張家界陽戲有100多出傳統戲,其中《桃花裝瘋》《白羅裙》《劈山救母》《生死牌》等為其代表性劇目;新編古裝戲有《桃花裝瘋》;絲弦戲有《秋江》;儺願戲有《觀花》;以及創作新劇目《上高爐上·紅旗飄》等劇目。

(圖片來源於網絡)

責編:楊曉君

相關焦點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亮麗多彩!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成立
    今天,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成立大會在鄭州文化館舉行。大會通過了各項議程,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了會長、副會長、秘書長。陳朝鋒當選為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第一屆理事會會長。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是由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學者、志願者和民間熱心人士、社會團體等組成的群眾性文化公益組織。協會成立後將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十六字方針,在鄭州市非遺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挖掘、整理、傳承、保護和弘揚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激活非遺發展新動能,為鄭州非遺保護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
  • ...傳統戲曲|剪紙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陽澄湖大閘蟹|風箏|揚州
    崑曲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作為人類口述意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崑曲被稱為百花園中的蘭花,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主要流行於江蘇,浙江,上海,北京,湖南等地區。代表作有琵琶記,牡丹亭,長生殿,水滸記等。揚州剪紙中國南方民間剪紙藝術的代表之一,揚州剪紙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唐宋時期就有剪紙報春的習俗。
  •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比較與解讀
    摘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學界較為關注的論題,本文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國務院頒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人手,對其原初含義和本土化流變進行了解讀和分析。
  • 蒙古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漲知識了!
    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綽爾 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博克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於都嗩吶公婆吹
    2020-08-20 18:31:49 來源: 於都發布 舉報   導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
  • 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鴯鶓蛋上雕刻9個飛天舞女
    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鴯鶓蛋上雕刻9個飛天舞女 2019-10-18 14:18:23來源:華西都市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為「泛亞」添彩 昆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展啟幕
    一個個來自民間的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藝術家,用他們平凡的雙手製作了一件件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書寫」了一段段「草根」傳奇,成為「2010滇池泛亞文化藝術節」的一大亮點。    雲南刺繡    獨具特色的文化奇葩    「現在做一副秀活,短則20天,長則半年,便宜點的也要幾百元,像我身上這套服飾要賣五六千元呢。
  • 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口草龍傳承人喻芳澤
    原標題:父女倆合編27.8米長的草龍  破傳男不傳女的封建思想,草龍傳人把扎龍技術傳給女兒  5月份,市民就可在市博物館見到它了  中國江西網訊前不久,中央電視臺CCTV-4《遠方的家·江河萬裡行》欄目組一行來到湖口縣流泗鎮,專門採訪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口草龍傳承人喻芳澤
  • 澳門回歸20周年丨你了解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這一天正是我國第6個「文化遺產日」,這一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開始實施的第一年,活動的舉辦意義重大。此次活動也是在澳門舉辦的第一次綜合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包括展覽、演出和傳承人展示等內容。
  • 戲曲·靈丘羅羅腔|一人前臺演唱,眾人後臺合唱
    靈丘羅羅腔,山西省靈丘縣及其周邊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靈丘羅羅腔由弋陽腔演變而來,興盛於清代乾隆年間,清末至民國時期漸呈衰頹之勢。羅羅腔由一人在前臺演唱,眾人在後臺幫腔,和之以「羅羅喲喲」之聲,「羅羅腔」之名即由此而來。
  • 【嶺南館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深圳沙頭角魚燈舞民俗博物館開館
    2006年,「沙頭角魚燈舞」通過了廣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示。2008年,「沙頭角魚燈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鹽田區創辦了「沙頭角魚燈節」,不斷創新魚燈舞的傳承方式。2016年12月,沙頭角魚燈舞民俗博物館正式開館。
  • 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03-08 20:03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 賞陽戲 看龍舞 淘傳統工藝品……第三屆重慶非遺暨老字號博覽會6月...
    賞酉陽的陽戲,看銅梁的龍舞,聽彭水的苗歌,還能淘傳統工藝品……如果能在一個地方,體驗到如此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是很過癮?22日上午,第三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新聞發布會在市文化委舉行,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重慶主場活動,「第三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將於6月9日至11日,在沙坪垻區磁器口沙磁巷舉行,不僅有國家、市、區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老字號、重慶老字號等近300個項目將參展,市民們還可以參與和欣賞到多個非遺項目。
  • 保育與傳承——香港戲曲文化開新局
    位於香港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的中庭的棚頂。新華社記者李鋼 攝新華社香港10月17日電(記者丁梓懿)即將啟用的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以粵劇演員為背面圖案的百元鈔票、連續舉辦八年的中國戲曲節、散布在香港各區的老戲院……中國戲曲文化這塊藝術瑰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至今仍深深吸引著香港的廣大觀眾。
  • 同仁堂安宮牛黃丸製作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華網北京12月18日電(凌關勝)近日,北京同仁堂等單位申報的安宮牛黃丸製作技藝獲批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12月3日,國務院正式公布,在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目錄中,作為中醫藥製作技藝,北京同仁堂、天津達仁堂和山西廣譽遠的安宮牛黃丸的製作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目錄擴展項目名錄的傳統醫藥項下,將受到國家的保護和利用。
  • 2012年6月cet4優秀範文: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作文>正文2012年6月cet4優秀範文: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2-05-09 16:21 來源
  • 雲麗莎傳統建築營造與裝飾技藝 榮獲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7月27日,原李鴻章故居上海市丁香花園內又添一件令人矚目的事:上海雲麗莎藝術裝飾設技公司榮獲《傳統建築營造與裝飾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單位的稱號,而創始人正是在此「苦心看守」花園18年的香港商人陳錦。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南安非遺傳統技藝共有27項,國家級1個,泉州市級4個,南安市級22個。
  • 鼻通堂非物質文化遺產鼻炎老店 頑固性鼻炎首選
    到底市面上的鼻炎館哪家是正宗非物質文化遺產,哪些是跟風炒作者呢?鼻通堂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了源自山東扈氏中醫世家世代傳承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扈氏鼻炎膏」的製作技藝,最早可溯源至明朝萬曆年間。此鼻炎膏製作工藝在2009年被獲評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魯證字(2009)232號】,成為政府保護項目,此秘方膏劑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多年來,國家文化部門給予此項目扶持資金,大力保護傳承技藝,是真金不怕火煉的鼻通堂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