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發展史。在中英街內,有一座沙頭角魚燈舞民俗博物館,該館不僅介紹了沙欄嚇村的歷史和沙頭角魚燈舞保護與傳承,還展示了當地客家人的生活習俗。近日,記者走進該館,探秘流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魚燈舞的故事。
    
    沙頭角魚燈舞民俗博物館。(來源:深圳新聞網)
    「魚燈舞是沙欄嚇村吳氏家族世代相傳的民間舞蹈,清初吳氏先祖定居此地後就有了,發展至今已有300多年。」沙頭角魚燈舞傳承人吳天其告訴記者,沙頭角魚燈舞是沙欄嚇村吳氏祖先世代相傳的傳統民間舞蹈,流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2006年,「沙頭角魚燈舞」通過了廣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示。2008年,「沙頭角魚燈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鹽田區創辦了「沙頭角魚燈節」,不斷創新魚燈舞的傳承方式。2016年12月,沙頭角魚燈舞民俗博物館正式開館。
    
    沙頭角魚燈舞民俗博物館。(來源:深圳新聞網)
    據悉,沙頭角魚燈舞民俗博物館是深圳市首個以國家級非遺命名的博物館,也是鹽田區第一家社區博物館。博物館位於中英街內沙頭角魚燈舞廣場旁沙欄嚇辦公樓二樓。館內陳列了上千件藏品,除了魚燈舞雕塑、舊器具、農具、老相片、舊文獻等實體藏品外,還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通過光電的結合,運用場景復原以及場景模擬等方式,向人們更加具體、形象地展示沙欄嚇村的歷史以及魚燈舞保護與傳承的文化軌跡。
    
    魚燈舞。(來源:深圳新聞網)
    在博物館內記者了解到,館內的魚燈設置和造型均為漁民日常生產中常見的海魚品種,魚燈則是先用竹篾紮成魚的形狀,糊上紗紙,用元粉、牛皮膠和上顏料畫魚,再塗上桐油,在魚腹之下裝一條20釐米長小棍,演員以此舉魚燈起舞。館內雕塑演員身著藍色套裝,腳穿黑色布鞋,蹲馬步,手拿顏色各異的魚燈,或單人表演,或雙人共同表演。
    
    館內還展示了當地客家人的生活習俗。(來源:深圳新聞網)
    館內還展示了當地客家人的生活習俗,包含服飾、生活用具、客家山歌、婚禮習俗、天后寶誕、九簋菜等。據介紹,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參觀,讓四方遊客在了解中英街民風習俗的同時,也進一步對中英街的歷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有了更深的認知。
    
    生活用具。(來源:深圳新聞網)
    
    九簋菜。(來源:深圳新聞網)
    (作者單位:深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