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館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深圳沙頭角魚燈舞民俗博物館開館

2020-12-05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發展史。在中英街內,有一座沙頭角魚燈舞民俗博物館,該館不僅介紹了沙欄嚇村的歷史和沙頭角魚燈舞保護與傳承,還展示了當地客家人的生活習俗。近日,記者走進該館,探秘流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魚燈舞的故事。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沙頭角魚燈舞民俗博物館。(來源:深圳新聞網)

&nbsp&nbsp&nbsp&nbsp「魚燈舞是沙欄嚇村吳氏家族世代相傳的民間舞蹈,清初吳氏先祖定居此地後就有了,發展至今已有300多年。」沙頭角魚燈舞傳承人吳天其告訴記者,沙頭角魚燈舞是沙欄嚇村吳氏祖先世代相傳的傳統民間舞蹈,流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2006年,「沙頭角魚燈舞」通過了廣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示。2008年,「沙頭角魚燈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鹽田區創辦了「沙頭角魚燈節」,不斷創新魚燈舞的傳承方式。2016年12月,沙頭角魚燈舞民俗博物館正式開館。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沙頭角魚燈舞民俗博物館。(來源:深圳新聞網)

&nbsp&nbsp&nbsp&nbsp據悉,沙頭角魚燈舞民俗博物館是深圳市首個以國家級非遺命名的博物館,也是鹽田區第一家社區博物館。博物館位於中英街內沙頭角魚燈舞廣場旁沙欄嚇辦公樓二樓。館內陳列了上千件藏品,除了魚燈舞雕塑、舊器具、農具、老相片、舊文獻等實體藏品外,還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通過光電的結合,運用場景復原以及場景模擬等方式,向人們更加具體、形象地展示沙欄嚇村的歷史以及魚燈舞保護與傳承的文化軌跡。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魚燈舞。(來源:深圳新聞網)

&nbsp&nbsp&nbsp&nbsp在博物館內記者了解到,館內的魚燈設置和造型均為漁民日常生產中常見的海魚品種,魚燈則是先用竹篾紮成魚的形狀,糊上紗紙,用元粉、牛皮膠和上顏料畫魚,再塗上桐油,在魚腹之下裝一條20釐米長小棍,演員以此舉魚燈起舞。館內雕塑演員身著藍色套裝,腳穿黑色布鞋,蹲馬步,手拿顏色各異的魚燈,或單人表演,或雙人共同表演。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館內還展示了當地客家人的生活習俗。(來源:深圳新聞網)

&nbsp&nbsp&nbsp&nbsp館內還展示了當地客家人的生活習俗,包含服飾、生活用具、客家山歌、婚禮習俗、天后寶誕、九簋菜等。據介紹,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參觀,讓四方遊客在了解中英街民風習俗的同時,也進一步對中英街的歷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有了更深的認知。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生活用具。(來源:深圳新聞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九簋菜。(來源:深圳新聞網)

&nbsp&nbsp&nbsp&nbsp(作者單位:深圳新聞網)

相關焦點

  • 非遺廣東|「靈巧逼真」——沙頭角魚燈舞
    沙頭角魚燈舞起源於明末清初,是沙頭角沙欄嚇村世代以漁為生的吳氏族人的祖先,根據自己十分熟悉的魚類的形狀習性,加上豐富的想像而創編的,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主要分布於深圳市沙頭角、鹽田和香港新界的擔水坑、崗下新村一帶,為當地民間逢年過節、拜神祭祖、喜慶豐收的必備節目。現沙頭角中英街歷史博物館裡,還珍藏有七、八十年前魚燈舞伴奏用的小鼓和大鈸。
  • 深港邊界「非遺」傳承人:傳世三百年魚燈舞煥發生機
    中新社深圳4月21日電 題:深港邊界「非遺」傳承人:傳世三百年魚燈舞煥發生機  作者 徐曉美  夜色中閃爍著點點燈光,絢麗多彩的魚燈隨著演員俯身曲背、穿插運行而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呈現出豐富的海底世界……  「這個魚燈舞是沙頭角沙欄嚇村吳氏家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藝術舞蹈,起源於清朝,歷經民國、新中國,發展已有三百多年。」
  • 廣東非遺巡禮:國家級非遺147項,傳統舞蹈龍舞壓過醒獅舞
    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近日發布《關於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等有關規定,文化和旅遊部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
  • 魚燈舞出新生活
    隨著夜幕降臨,村裡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魚燈舞蹈歡騰上演。  無為是魚米之鄉,勞動人民為了慶賀漁業豐收、祈禱捕魚平安,相傳從北宋起就形成正月裡玩魚燈的民俗,一「玩」便是上千年,還入選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聽說有魚燈表演,四面八方的鄉親們早早趕來,村裡的廣場上人聲鼎沸。
  • 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口草龍傳承人喻芳澤
    原標題:父女倆合編27.8米長的草龍  破傳男不傳女的封建思想,草龍傳人把扎龍技術傳給女兒  5月份,市民就可在市博物館見到它了  中國江西網訊前不久,中央電視臺CCTV-4《遠方的家·江河萬裡行》欄目組一行來到湖口縣流泗鎮,專門採訪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口草龍傳承人喻芳澤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丘北彝族弦子舞
    在這片充滿生機活力的紅土地上,各民族和睦而居,創造了燦爛豐富的文化。在眾多的民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全民性並且一直延續至今的群眾文化活動當數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弦子舞。老牛擦癢、小雞掏食、蒼蠅搓腳……這些有趣的詞語是丘北縣彝族弦子舞步的名稱。
  • 祭山神、舞「犭回」 江西古村上演民俗盛宴
    12月13日,江西篁嶺古村舉行祭山神、舞「犭回」活動,弘揚傳統農耕民俗文化。圖為篁嶺祭山神大典現場。 方華彬 攝當日篁嶺古村鞭炮陣陣、鑼鼓喧天,兩邊祭旗開路,禮樂鑼鼓緊隨,祭祀隊伍在眾多遊客的簇擁下,浩浩蕩蕩地前往祭祀臺。
  • 讓嶺南文化符號「動」起來
    ■一線聲音《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中提出「共建人文灣區」:保護、宣傳、利用好灣區內的文物古蹟、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支持弘揚以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彰顯獨特文化魅力。
  • 一人一竹一魚燈 漁港老人情牽石浦魚燈
    【解說】用竹條搭框架、用繩子整造型、用顏料塗形體……伴隨李榮輝的動作,一盞盞活靈活現的魚燈便如魔術般顯現出來。60餘歲的李榮輝老人是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人,同時他也是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浦魚燈)的代表性傳承人。據了解當地魚燈製作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記者走進老人的工作室,裡面活似一個「水族館」,螃蟹、大蝦、黃魚各類造型的魚燈活靈活現。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於都嗩吶公婆吹
    2020-08-20 18:31:49 來源: 於都發布 舉報   導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
  • 這個元宵節深圳博物館有點」嗨「
    小市民在學習剪紙技藝深圳新聞網2019年2月19日訊(記者潘潤華 楊浩翰)猜燈謎、品湯圓、看表演、學剪紙……這個元宵節博物館熱鬧非凡。2月19日是元宵節。當天,深圳市第十一屆歡樂鬧元宵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活動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舉行,許多市民在那體驗了一把「鬧元宵」。當天下午,15個「非遺」節目在深圳博物館輪番亮相。其中,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詠春拳》,有極富傳統文化特色的中國戲曲,有獨特藝術魅力的鋸琴演奏和木偶戲,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客家山歌,也有觀眾喜聞樂見的變臉、相聲和快板等表演。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亮麗多彩!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成立
    今天,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成立大會在鄭州文化館舉行。大會通過了各項議程,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了會長、副會長、秘書長。陳朝鋒當選為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第一屆理事會會長。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是由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學者、志願者和民間熱心人士、社會團體等組成的群眾性文化公益組織。協會成立後將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十六字方針,在鄭州市非遺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挖掘、整理、傳承、保護和弘揚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激活非遺發展新動能,為鄭州非遺保護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
  • ...蒙城縣博物館還沒開放,「雲」遊蒙城博物館,蒙城這些歷史文化你...
    受疫情影響,蒙城縣博物館還沒開放,大家對我縣博物館的了解多少?對我縣的歷史文化又知道多少?小編為你整理了一些蒙城博物館的館藏品,這樣小夥伴在家就可以 「雲」遊博物館啦~蒙城博物館於2014年開館以來, 8000多件館藏文物讓70萬人次參觀者「品」到了蒙城厚重的歷史文化。「雲」遊蒙城博物館,用鏡頭去聆聽歷史,感受我縣的歷史、沿革變遷以及地域文化。博物館展區主要分為:「原始第一村」——尉遲寺遺址、古蒙神韻、楹聯之鄉三大展覽版塊。
  •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比較與解讀
    摘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學界較為關注的論題,本文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國務院頒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人手,對其原初含義和本土化流變進行了解讀和分析。
  • 蒙古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漲知識了!
    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綽爾 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博克
  • 鑼鼓嗩吶社火鬧新春 民俗文化添彩中國年
    鑼鼓 東西南北中 匯聚到西安鼓子秧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山東省濟南市的濟陽鼓子秧歌,將在大年初一閃亮登場。濟陽鼓子秧歌傘、鼓、棒、花齊全,套路變化繁多,動作粗獷豪放,節奏歡快熱烈,氣勢恢宏磅礴,是民族舞蹈藝術中的瑰寶。本次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表演的節目為《齊風魯鼓》,節目由玉女穿梭、金錢眼、花傘對舞、日月轉、乘風破浪等演出環節所呈現。
  • 狐說嶽飛(四十二)黑蠻龍抗金是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起源
    黑蠻龍按照小說《說嶽全傳》描述,黑蠻龍是來自於雲南的苗族大將,苗王李述浦的外甥。每當在祭祀黑蠻龍的時候,苗族同胞就會跳起蘆笙之舞。由於黑蠻龍曾經被封為龍虎將軍,這個舞蹈被命名為「鼓龍鼓舞長衫龍」。這個舞蹈在當地流傳很廣,在元朝以後被逐漸發展成戰爭勝利後的標準慶功舞蹈。2006年,這種舞蹈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登上了國務院發布的名錄中。這支舞蹈在國內外各種演出場合表演後以其優美的舞姿受到藝術界專家和學者的一致好評,被他們譽為「東方探戈」。
  • 澳門回歸20周年丨你了解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這一天正是我國第6個「文化遺產日」,這一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開始實施的第一年,活動的舉辦意義重大。此次活動也是在澳門舉辦的第一次綜合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包括展覽、演出和傳承人展示等內容。
  • 西平魚燈舞出花樣新生活
    駐馬店廣電融媒體消息:駐馬店西平魚燈為大場秧歌一類的民間舞蹈,是西平縣節日民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歷史久遠。逢年過節,西平境內洪河、柳堰河、淤泥河等沿岸民眾拜神祭祖,便以鯉魚造型製作彩燈,鳴鑼擊鼓,赴附近村鎮遊耍,久而久之,創立了西平魚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