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用竹條搭框架、用繩子整造型、用顏料塗形體……伴隨李榮輝的動作,一盞盞活靈活現的魚燈便如魔術般顯現出來。60餘歲的李榮輝老人是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人,同時他也是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浦魚燈)的代表性傳承人。據了解當地魚燈製作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記者走進老人的工作室,裡面活似一個「水族館」,螃蟹、大蝦、黃魚各類造型的魚燈活靈活現。李榮輝告訴記者,魚燈一般出現在當地民俗活動中,人們以掛魚燈為吉祥,用魚燈避邪,舞魚燈賀喜慶。魚燈的製作工藝相對簡單,一人一竹用繩子固定,糊上布上色即可,但是一盞精緻的魚燈還是不容易的。
【同期】(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浦魚燈)代表性傳承人 李榮輝)
首先用竹子,竹子劈成篾,這個東西篾劈好以後就是用繩子紮起來,紮好以後用布糊上去,再糊上一個魚的鱗一排一排,再那種顏色塗上去就好了。就是好壞的問題,有些做得很好、精緻一點,有的太粗糙。
【解說】隨著時代的變遷,會做魚燈的手藝人漸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與此同時,這些製作技藝如何傳承、不斷高漲的製作經費如何落實等「窘境」也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儘管問題很多,李老還是希望把魚燈傳承下去。
【同期】(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浦魚燈)代表性傳承人 李榮輝)
(石浦)現在就是只有3位(算你還是不算你)連我3個人(3個人)我15歲學徒,我僅僅劈這個篾,一般說3年學起來,學不好劈一根好的篾,在一般說我學習的叫他來,你會學的跟我來學我教你,這個東西我是很有榮幸的要把你魚燈傳承下去。
【解說】李老認為,社會在發展魚燈也要跟著發展,比起以前傳統的魚燈,現在的魚燈更加精緻而且攜帶方便,要讓魚燈「走出去」。
【同期】(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浦魚燈)代表性傳承人 李榮輝)
我們這裡象山石浦是一個漁區那也是一個漁港,在石浦人的眼光看起來,現在是發展得很快,交通方面、經濟、旅遊方面都比較好。儘量要做得小,價格要便宜,讓旅遊人可以帶走,象山我們石浦這個魚燈又好看又便宜,就包裡一拎就好去了。
【解說】據悉,石浦港是中國東南沿海著名的國家中心漁港,十八裡港灣島山環屏,五門羅列,可泊萬艘漁船,可航萬噸海輪。石浦人世世代代以海為生,蘊涵出眾多神奇的漁文化和漁風情,豐富而廣博。老人覺得還是小時候開心,因為那時候他喜歡的魚燈盛行。
【同期】(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浦魚燈)代表性傳承人 李榮輝)
我是最好是過去這樣子,這樣子很熱鬧,我自己感覺我還是小時候的時候開心。小時候每個人有小兔燈、銅鼓燈、桃燈、羊燈,都有一根繩子牽著在街上走來走去。
記者沈亦山 鮑承康寧波報導
責任編輯:【劉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