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記者 王新鳳 通訊員 彭朝霞 益陽報導
益陽市赫山區新市渡鎮楠竹資源十分豐富,生活在此的人們善於利用竹子編制各類生活用品。
在該鎮歐公店村的一戶人家,一雙靈巧的手在竹條之間靈活穿梭,手指翻飛間,一根根翠竹化身竹椅、竹茶几、竹烤火桌……今年76歲的夏尚朝,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坐在家裡編織各種竹製生活用具。
「我們這裡竹子漫山遍野,平時製作竹器也比較方便。以前,竹藝是一門很吃香的手藝。」說話間,老人的雙手也不曾停下。
六七十年代,物資匱乏,很多用的東西基本上都是自己編的。夏尚朝從17歲起就拜師學做竹製品,這一做就是近60年。
成家後,每逢趕集日,夫妻倆就把這些竹製品拿到集市上售賣,一年下來,除去家用,還能有所結餘。
「別看這東西不大,但工藝複雜,要經過挑選竹子、刮節、破篾等多道工序。竹製品的好壞,全靠手藝人的經驗。」夏尚朝介紹,竹藝的基本功包括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一名出色的竹匠必須做到基本功樣樣紮實,件件通曉。
竹藝是個技術活,更是個傷手的活,夏尚朝傷痕累累的雙手,便是經年累月留下的「印記」。但是他卻說,「不會傷到手,我會把竹刺弄掉,而且我手上有繭啊。」不是竹條和竹刺傷不到手,而是自己已經習慣了。
由於手藝出眾,夏尚朝成為了當地有名的竹匠,他製作的物品精巧細緻、結構緊密、經久耐用。尤其是竹椅,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產品供不應求。他也憑藉著一雙靈巧的雙手,將三個孩子撫養長大,並為他們每人蓋了一棟房子。
幾十年的光陰一晃而過,手上的繭子越來越厚,卻未曾消磨掉夏尚朝的熱情,即使是在那段竹藝人薪火不濟的艱難歲月,他也沒舍下這項當初的「謀生手藝」。
隨著塑料製品及金屬製品的普及,不少竹製品逐漸被市場淘汰。近些年,夏尚朝製作的竹製品種類也越來越局限。
「手藝都是從師傅那裡學來的,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不過,現在很多人不做了,也沒人學了。」如今,夏尚朝的三個兒子都有自己的工作,竹編已經不再是全家的經濟支柱,談及這門手藝的傳承現狀時,老人深感憂慮。
「閒不下來了,五十多年都是和這些竹製品待在一起的。」夏尚朝說,近幾年偶爾會有人慕名前來,或專門定製竹製品,或駐足欣賞他的手藝,為他的竹製品拍上一兩張照片,這都讓他十分滿足。
至於打算什麼時候停下來?夏尚朝自己也不清楚,「做不得就不做了,只要做得就一直做。」
室內一片寂靜,冬日柔和的光線從窗外透進來,幽幽竹香中,老人編織的身影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