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傍晚,無為縣無城鎮八裡村熱鬧非凡。隨著夜幕降臨,村裡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魚燈舞蹈歡騰上演。
無為是魚米之鄉,勞動人民為了慶賀漁業豐收、祈禱捕魚平安,相傳從北宋起就形成正月裡玩魚燈的民俗,一「玩」便是上千年,還入選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聽說有魚燈表演,四面八方的鄉親們早早趕來,村裡的廣場上人聲鼎沸。隨著鑼鼓聲歡快奏起,數十位身穿大紅色綢布衫的村民,從廣場邊的任氏祠堂邁出,高舉著一盞鰲魚燈、一盞麒麟燈、八盞魚燈相繼登場,在嗩吶、銅鑼、圓鼓等樂器的伴奏中蜿蜒騰挪。
入夜,魚燈隨著腹內燈盞點亮,一下變得晶瑩剔透。近一個小時的表演中,舞燈手們邁著輕盈的步伐,扭著歡快的舞姿,在平、側、臥、翩、沉、浮等靈活自如的舞姿中,先後舞出「鯉魚擺尾」「鯉魚戲水」「魚躍龍門」等造型,引得觀眾陣陣喝彩。
「這幾年,大伙兒生活水平更好,村裡每年春節都要玩魚燈,祈願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看著年輕人在廣場上舞得起勁,無為魚燈傳承人、73歲的任俊堂高興地說。
據介紹,8盞魚燈分別是金魚、黃魚、鰣魚、鮭魚、鯉魚、鰱魚、鯽魚和烏魚。魚燈長約2米,由竹篾扎制,蒙以紗布。魚燈表面,還專門請畫師繪上多彩精美的八仙圖案,寓意子孫後代「各有能耐、各顯神通」。按照習俗,玩魚燈的第一天叫「開燈」,最後一天叫「收燈」。從「開燈」第一天起,村裡擺上供桌,全村人祭禮。
任俊堂老人說,這幾年,村裡年年都玩魚燈,很受年輕一輩的歡迎。玩魚燈的小夥子們平日多在外地讀書或做生意,臘月回到家鄉,最關心的就是什麼時候玩魚燈。為了將魚燈舞好,大家時常聚在祠堂裡練習。魚燈舞蹈後繼有人,任俊堂很欣慰,世代流傳的民俗會更好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