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出第六十四講:蒙古族服飾的風情。
蒙古族服飾的風情
蒙古族服飾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經過數百年的不斷演變、改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草原服飾文化。
蒙古高原氣候高寒、天氣多變,蒙古族服飾以長袍、窄袖、束腰和靴子等組成,可以起到御風寒、適騎射的作用。同時,蒙古族服飾具有種類繁多的配飾,男子配飾主要包括蒙古刀、火鐮、碗袋、菸袋、鼻煙壺等,女子配飾主要以不同紋飾、材質的頭飾為主。
在圖案設計上,蒙古族服飾運用了卷草紋、回紋、萬字紋等,體現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也使得整體服飾更加靈動。此外,各個部落間自然環境與風俗習慣的差異,也會衍生出各不相同的部落服飾風格。常見的蒙古族部落服飾包括巴爾虎、布裡亞特、額魯特等,現代的蒙古族服飾仍保留了這種部落、地區的特點。
宗教文化對於蒙古族服飾的形成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蒙古族服飾邊飾中出現的幾何圖形、男子服飾搭配中佩戴的佛像、女子服飾中點綴的吉祥結等都是受藏傳佛教的影響。服飾色彩語也具有濃厚的宗教特色,蒙古族服飾中常用的藍色、綠色,是受到薩滿教崇拜上蒼、敬畏自然的影響;蒙古族在盛大的節日穿上白衣,這與喇嘛教的習俗息息相關。
蒙古族人民對外來文化的開放態度也在服飾中留下許多痕跡。在蒙古汗國時期,蒙古袍採用左衽形,進入中原後,逐漸接受了漢族文化「右為正」的觀念而改為右衽。蒙古族服飾還受到匈奴、鮮卑、柔然等民族的影響,而且對周邊民族服飾有著很大的滲透作用。滿族的紅緯帽、雲肩等都是受蒙古服飾文化的陶染、交融逐漸形成的。
蒙古族服飾集裁剪縫紉、貴金屬加工、飾品製作於一體,是蒙古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凝聚著蒙古族人民的智慧,顯示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重要的歷史學、民族學、美學研究價值。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