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敬七十年.70講:蒙古族服飾的風情

2021-01-13 額濟納旗廣播電視臺

今天推出第六十四講:蒙古族服飾的風情。

蒙古族服飾的風情

蒙古族服飾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經過數百年的不斷演變、改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草原服飾文化。

蒙古高原氣候高寒、天氣多變,蒙古族服飾以長袍、窄袖、束腰和靴子等組成,可以起到御風寒、適騎射的作用。同時,蒙古族服飾具有種類繁多的配飾,男子配飾主要包括蒙古刀、火鐮、碗袋、菸袋、鼻煙壺等,女子配飾主要以不同紋飾、材質的頭飾為主。

在圖案設計上,蒙古族服飾運用了卷草紋、回紋、萬字紋等,體現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也使得整體服飾更加靈動。此外,各個部落間自然環境與風俗習慣的差異,也會衍生出各不相同的部落服飾風格。常見的蒙古族部落服飾包括巴爾虎、布裡亞特、額魯特等,現代的蒙古族服飾仍保留了這種部落、地區的特點。

宗教文化對於蒙古族服飾的形成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蒙古族服飾邊飾中出現的幾何圖形、男子服飾搭配中佩戴的佛像、女子服飾中點綴的吉祥結等都是受藏傳佛教的影響。服飾色彩語也具有濃厚的宗教特色,蒙古族服飾中常用的藍色、綠色,是受到薩滿教崇拜上蒼、敬畏自然的影響;蒙古族在盛大的節日穿上白衣,這與喇嘛教的習俗息息相關。

蒙古族人民對外來文化的開放態度也在服飾中留下許多痕跡。在蒙古汗國時期,蒙古袍採用左衽形,進入中原後,逐漸接受了漢族文化「右為正」的觀念而改為右衽。蒙古族服飾還受到匈奴、鮮卑、柔然等民族的影響,而且對周邊民族服飾有著很大的滲透作用。滿族的紅緯帽、雲肩等都是受蒙古服飾文化的陶染、交融逐漸形成的。

蒙古族服飾集裁剪縫紉、貴金屬加工、飾品製作於一體,是蒙古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凝聚著蒙古族人民的智慧,顯示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重要的歷史學、民族學、美學研究價值。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

相關焦點

  • 蒙古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作者:魏鐸蒙古人很早就形成了適應草原遊牧環境和日常生活習慣的穿著裝扮,並不斷追求著精美的服裝和華麗的配飾。蒙古族男人的腰帶一般扎在肚臍以下,懷中揣著酒壺和茶碗,遊牧時騎在馬上就可以飲酒喝茶,非常方便。蒙古族婦女的腰帶一律都扎在胸部以下,以保持裙身寬大,行走自如,這樣就不影響蹲下來給牛擠奶,也便於在蒙古包裡熬茶煮肉和收拾家務。蒙古袍的腰帶也體現出蒙古民族在穿著上的審美情趣和追求,男人們著袍束帶,展現出魁梧強壯、威武迎人的形象;婦女們緊束腰身,顯示著苗條嫵媚、亭亭玉立的風姿。
  • 吉祥幸福的草原信物——蒙古族荷包
    蒙古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傳統的民族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被譽為「草原驕子」。 蒙古族民間藝術以其獨特的風格為世人所矚目,蒙古族民間荷包是蒙古族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荷包又稱「香包」、「香荷包」,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民間藝術品之一。荷包既是中國傳統服飾中隨身佩戴的飾物,又是盛放小件物品、錢幣的實用小包。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通遼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供圖    中新網通遼11月15日電 題:通訊: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中新網記者 張瑋    「這些年,我在社區、學校、殘疾人協會、貧困戶、展會開展科爾沁繩結技藝普及和教授,有幾百場了吧。」15日,於雲飛對記者說。
  • 非遺 蒙古族圖案
    蒙古族圖案 蒙古族圖案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蒙古人喜愛的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蒙古族在馬背上歷經千年的文化積澱而形成的。
  • 蒙古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漲知識了!
    蒙古族四胡最具蒙古族特色的樂器之一,擦奏弦鳴樂器。主要流傳在中國北部地區的蒙古族、漢族中和蒙古國境內。一般作為說唱形式的伴奏樂器,現在也有合奏和獨奏。 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綽爾
  • 蒙古族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傳承
    蒙古族傳統文化教育是蒙古族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學校教育是蒙古族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主要途徑。蒙古族學校應教育學生習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行為規範、禮儀習慣、文學藝術,增強民族認同感,樹立民族自信心。  蒙古族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必須反映本民族的精神、傳統和特點。
  • 認識中國56個民族:「音樂民族」「詩歌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遊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 蒙古族青年女歌手:薩仁娜
    姓名:薩仁娜,蒙古族青年女歌手、央視特邀歌手、出生於1990年5月16日、籍貫: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畢業於內蒙古烏蘭察布民族藝術學校聲樂系,現為廈門歌舞劇院獨唱演員。
  • 這樣Q版的民族服飾驚豔到你了嗎?
    民族服飾更是成為了它們最大的魅力所在,一部民族服飾史就是整個華夏文明史,只有了解民族服飾的歷史才能更好地熱愛傳承我們優秀的中華文化。還記得國慶節前人民日報推出的民族換裝小程序嗎?它可是掀起了風靡全國的時尚民族愛國潮。接下來就隨著小編細數咱們Q版的民族傳統服飾,深入了解他們的歷史和特點。
  • 蒙古族獨特的「烏查宴」,羊尾肉給最尊貴的客人,很多人不敢下口
    在蒙古族有一獨有的「烏查宴」,不僅被視為貴賓級的高標招待,更能品嘗到蒙古美食的真諦,還能領略到蒙古族獨特的飲食文化。鄂爾多斯,在蒙古語中是「眾多的宮殿」的意思,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西南部。此行我來到位於鄂爾多斯市市郊一個名為「伊克汗」的蒙古遊牧族部落,在這裡品嘗到了傳說中烏查宴。(拍攝於內蒙古鄂爾多斯。)
  • 陳二虎:蒙古族「蒼色的狼」與「慘白色的鹿」具體是指什麼?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一組蒙古族服飾 三、蒙高樂的傳說 蘇赫巴魯所寫的《成吉思汗傳說》中也講了一個蒙古人的傳說:據說在天地初開之際,也就是盤古開天地之時,太陽神有兩個寶貝女兒。 當黃河注入東海時,人世間有了第一葉小舟。太陽神的這兩個女兒坐在小舟上,一路觀花賞景,飄流到山清水秀的神州大地。
  • 北京一個精品公園,這裡已建成近七十年,還被譽為「都門勝地」
    我不知道你對北京了解多少,許多人去這個城市時都起得很早,可能去升旗儀式會不經意錯過其他風景,這個一線城市的美景太多了,這個城市的景觀大家都很熟悉,邊肖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精品公園是「陶然亭公園」,今天我們就聊一下北京一個精品公園,這裡已建成近七十年,還被譽為「都門勝地」。
  • 蒙古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蒙古族節日介紹
    蒙古族是一個傳統遊牧民族,其主要分布在東亞地區,也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那麼大家知道少數民族蒙古族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那麼接下來就讓少數民族的節日來為大家解答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及相關知識吧。蒙古族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此外還有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
  • 蒙古族奶製品千年傳承:不是所有的奶製品都叫「察幹伊德」
    中新網錫林郭勒10月13日電 題:蒙古族奶製品千年傳承:不是所有的奶製品都叫「察幹伊德」中新網記者烏瑤「我喜歡做奶食品,這次帶了好多品種的察幹伊德過來,像這樣需要壓的奶豆腐,我為此忙活了一天。除自家食用外,它還是蒙古族長久以來饋贈親朋、祈福祭祀的「標配」。傳統奶製品製作也於2014年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傳承 坐上勒勒車,感受蒙古族文明
    來到內蒙古大草原上,拋卻快速的現代化交通工具,以輕鬆和寧靜的心緒乘坐勒勒車,緩慢地在大草原上行進,耳邊聽著蒙古族牧人獨具韻味的吆喝聲,尋找一種「勒勒車趕著太陽遊蕩在天邊」的感覺,感受一下從遠古流傳到現代的蒙古族文明,是最愜意不過的事了。
  • 蒙古文化 —— 蒙古族的圖案藝術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蒙古族圖案藝術,是這個草原民族在馬背上,歷經千年的文化積澱而形成的。其主要分為兩類:一為自然紋樣,二為吉祥紋樣。蒙古族在科學文化方面比較發達,尤其是在歷史、文學、語言、醫學、天文、地理等方面,為世界的科學文化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民間藝術方面,蒙古族人民也是成績斐然。
  • 錫林郭勒奶酪風情說
    錫林郭勒大草原,優質的牧草使這裡成為蒙古族眾多部落世代遊牧生活繁衍之地。蒙古族奶食主要來源於牛、羊、馬、駱駝的奶汁,在遊牧生活中,牧民們把不易儲存的奶汁,逐漸用轉化的靈感和生活的智慧,變成餐桌的日常,製作出種類繁多的奶食。可分飲品和食品兩大類,飲品有鮮奶、酸奶、酸馬奶、奶酒等,食品有奶酪、奶皮子、奶渣、稀奶油、黃油等各種,今天重點說說最有特色的錫林郭勒奶酪。
  • 蒙古族結婚習俗大解讀!蒙古族結婚習俗有哪些注意事項
    蒙古族婚嫁風俗:婚制: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餘。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 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典型
    聚焦天然綠色健康&nbsp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全力打造黑龍江生態漁業建設示範縣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典型近年來,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發揮大水面資源優勢,認真貫徹落實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及農業農村廳關於加快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部署要求,堅持把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作為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