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區博物館,
「掌上博物館」一直在線。
關注微信公眾號,
便捷聆聽在線展覽。
本期,要給大家呈現的,
是我館於2020年1月15日正式開展的
「鼠兆豐年——新春民俗文化展」。
(因疫情影響,展覽開放和結束時間將酌情調整)
接下來,用10分鐘,
在語音講解和圖文解析中,
了解新春民俗文化,
一起傳承春節習俗,寄望美好生活!
鼠兆豐年——新春民俗文化展
前 言
歡迎來到大渡口區博物館臨時展廳,下面,我將帶領大家一起走進「鼠兆豐年——新春民俗文化展」。
本次展覽於2020年1月15日,在我館臨時展廳正式開展。展覽選取了50件寓意美好的展品,以「春節溯源」、「生肖趣話」、「年俗大觀」等三個篇章,介紹了「春節」這一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在巴渝大地上的傳承與新變。
我館通過展覽,營造吉慶祥和的節日氛圍;與您一起,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第一篇章 春節溯源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消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春節的雛形源於周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臘祭」。後來,臘祭和歲首祭祀時間接近、首尾相連,所以秦漢時期把這兩祭並稱為「正臘」,之後兩祭演變為今天的春節。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義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公羊傳》則說:「春者,天地開闢之端。」是吉祥、幸福、美滿的最高象徵。節,即節氣,將春與節聯繫在一起,即「春節」的意思。
漢代是中國年節形成的時期。漢武帝時期,開始將春節固定在每年正月的初一,由此逐漸升華為民族節日。
自1914年農曆正月初一被正式命名為「春節」,並被規定為法定假日開始,春節之名至今已有一百餘年歷史。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展品介紹:
《十二生肖》鳳翔泥塑
鳳翔彩繪泥塑是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當地人俗稱「泥貨」。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畫、剪紙和刺繡中的紋飾,造型誇張,色彩鮮豔,深受人們喜愛。
第二篇章 生肖趣話
生肖又稱屬相,或稱相屬,是中華民族用於紀年的符號,是古代天文曆法的一部分,後來成為了普遍被人們認同的生肖曆法。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十二生肖文化源遠流長。
生肖古詩
歷史中的「鼠文化」
「鼠文化」的載體豐富多彩,如民間故事、剪紙、遊戲、歌謠、連環畫、裝飾品、郵品、布玩具、織飾、刺繡、蠟染、泥塑、石刻、壁畫等等。
在各個藝術領域以鼠為題材的作品,反映了人鼠關係的普泛性和密切關係。寫鼠、畫鼠、說鼠,都是借鼠來發揮和想像,反映了人類的智慧,蘊涵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
▼展品介紹:
十二生肖花錢
花錢是中國古錢幣的分支,是中國民間自娛自樂的一種玩錢,它的正面圖案為十二生肖動物圖案,並配有十二地支文字;背面鐫刻麻姑獻壽圖案。
《老鼠上燈臺》棕編
棕編是漢族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是以棕櫚樹葉為原料編制的工藝品。
第三篇章 年俗大觀
中國民間過年期間要進行祭灶、守歲、拜年、祭神、祭祖、除舊布新、迎禧接福、逛廟會等種種風俗活動,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年節在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
場景復原:
「辭舊守歲 歡宴達旦」——展覽還原了除夕之夜闔家團圓的「年夜飯場景」。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擺上寓意吉祥的菜品,這也是對來年美好生活的期許。
▼展品介紹:
大渡口區市級非遺項目
——堰興剪紙《恭賀新禧》系列
楊家埠木版年畫
——《洪福滿堂》系列
川渝地區特色新春民俗
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不同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和人文歷史造就了南北方文化差異的同時,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春民俗文化。
川渝地區主要有賞花燈、猜燈謎、舞火龍、吃湯圓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展品介紹:
嬰兒虎頭鞋、平安虎頭枕、純兔毛虎頭帽
虎為「百獸之王」,是中國民間普遍尊崇的吉祥物。漢代便有畫虎於門,以驅災避邪之俗。民間常以虎來做為孩子的伴生物,除具驅邪鎮定作用外,還有祝福孩子虎頭虎腦,虎虎有生之意。
《放鞭炮》麵塑
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是源於山東、山西、北京的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
《春節掛燈籠》泥人張手工彩塑
泥人張彩塑為天津市的一種民間文化,作為北方流傳的一派民間彩塑,創始於清代道光年間,現為天津市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梁平木版年畫》特種郵票版票冊
展覽還通過電視機播放影音資料,生動展現春節習俗和春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