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節年為首」。春節,又稱新春、新年、度歲等。想必是中華人民最喜愛的傳統節日之一,不光是它的假期最長,最重要的是它凝聚著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年」在甲骨文當中也有記錄。請看下圖,下部分弓著腰是「人」字,上部分是「禾」意為禾穀,字的解讀是人們背著穀物表示豐收,收穫。下面是「年」字隨著歷史推進演變的過程。

問題就來了那麼「年」是怎麼來的呢?傳說遠古時期有一隻叫做「年」的怪獸…………大家不要誤會以為我要講關於年獸的故事了,其實是這樣的。在舊石器時期末新石器時期初,人類對大自然中的自然現象無法解釋,便出現對自然和對祖先的崇拜,所以年是祖先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的。
除了對祖先和大自然的信仰,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農業發展。勞動工具的革新使農業發展迅速,為了更好的適應與大自然規律相結合產生更高的效率,他們觀測天文、地理、氣候形成了曆法。曆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決條件,原始信仰與祭祀文化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
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了比較完整的曆法紀年。《周髀算經》卷下:「凡為八節二十四氣。」 趙爽 註:「二至者,寒暑之極;二分者,陰陽之和;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是為八節。」農曆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四時(春夏秋冬)、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二十四氣節。
古人以天幹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地定位,幹支以定時空,幹支紀元法,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兩漢時期是中國主要節日的初步定型,西漢結束了連年戰亂的局面,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國家,為各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條件。
漢代是科學與迷信並行的時代,人們逐漸從原始的信仰中走出來,有些地區甚至打破了先秦以來盲目的自然崇拜,為豐富的節日創造了條件。如春節、元宵、端午節、重陽節等基本內容都定型於這一時期。直到唐朝,節日從原來的禁忌,迷信,神秘中解放出來,娛樂與禮儀活動佔據了主導地位,如爆竹原為驅鬼之說,後為象徵歡樂等等的改變。今天的許多節日在日期上和農曆中的特殊日期相吻合的,大概是因為人們經常在這些特殊的日子舉行一些活動,年復一年,便代代相傳,從而形成了今天的節日。
然而在農曆的正月初一,歷史上各個朝代叫法不一,如先秦時叫「上日」、「元日」等;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等;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等;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等;清代稱為「元旦」、「元日」等。
而現在過的農曆「春節」這一概念,古代是沒有的,是民國政府創造的。「春節」這一概念是在民國時期逐漸被提起。民國時期,公曆被引進,而農曆成為了進行農事的標準。1914年1月,民國政府的內務部在致袁世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故,春節這一說法才逐漸流傳開來。袁世凱考慮到其它民族的生活習慣,只批准了元旦改為春節。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夏曆正月初一仍稱「春節」。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為來至於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此文作者。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