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第一天已經悄然開始。18年終於在兔子稀裡糊塗中度過了。今天是元旦,本打算出去旅遊,可是看到電視上人山人海的畫面,毅然決然的打消了念頭。葛優躺在溫暖的躺椅上,打盹的兔子忽然有一個疑問。元旦是陽曆的1月1日,陽曆是外國人的記年法則,那么元旦也就是外國人的節日了?
翻閱了一番資料後,才發現講元旦是外國人的節日,對,但是也不對。
首先我們熟知的元旦只是我們國家的叫法。在國外人家可是正在熱熱鬧鬧地過著新年呢。陽曆的1月1日是許多國家的法定新年。但是在中國講到新年,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另有其人了。近代西化嚴重,元旦的新年味道也越來越重了。中國人其實過著兩個新年了,想想還有點小激動。
「元」在中國古典意義中代表的是萬物的初始,「大哉乾元」。這裡插播一下,元朝之所以用元字作為國號也是有這層意思在的。所以不要講元朝不是中國的朝代了。狹隘的民族思想已經不適應現在中國的國情。中國的主體文化從來就是多種文化不斷融合和互相交織形成的。那麼「旦」字也很好理解了。象形字下面一橫代表地平線,上面一個日字代表太陽初升,也就是新的一天的開始。元旦兩字在一起也就是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開端了。
古時候元旦有三層意思:「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所以在古代大部分時間裡咱說的元旦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的農曆新年了。
為什麼說大部分時間裡呢?因為元旦被規定在正月這事是咱們漢武大帝老人家定下的。早在夏朝時期中國就已經有元旦說法了。那時候元旦是定在了孟喜月也就是農曆正月。但是到了商朝元旦又變成了臘月也就是農曆的十二月。周朝的元旦規定的是冬月(農曆十一月)。始皇帝掃六合後規定國家的元旦是陽春月(農曆十月)。漢武大帝後來下令將元旦定在了孟喜月。那麼這個規定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
時間划過,到了民國時期,國父孫中山先生決定學習西方曆法,才正式將陽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因為兩個曆法在當時的社會都十分盛行,所以在叫法上很混亂。農曆的1月1日叫新年,元旦,陽曆的1月1日也可以叫新年,元旦。所以形成了老虎老鼠傻傻分不清楚的情況。好在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重新定義了2個節日的名稱。陽曆的1月1日正式被叫做「元旦」而不叫新年了。農曆的1月1日正式名稱為「春節」。這樣農曆的1月1日老大哥用了幾千年的名字正式被小弟拿走了,自己用了另外一個名字。
在中國,大部分人還是更加看重春節的,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春節的氣氛比元旦的節日氣氛要濃烈多了。隨著國家的一步一步崛起,中國元素文化也慢慢的展示出了自己強大的輻射能力。希望有朝一日世界上也能有大量的國家開始學習中國,過春節了。